从约翰·杜威的教育学思想看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实践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教育学思想对美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而长久的影响。与沿袭于英国的呆板、传统的、形式主义的美国传统教育思想不同,杜威的教育学思想体现了浓厚的实用主义特征,同时具有先进的民主性。从杜威的教育学思想角度看当今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找到他们共同的教育目的——培养适应当代社会民主生活的合格公民。本文选取了2008年9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施行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实验作为当代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范例,以杜威的教育学思想为框架,具体分析了此次实践的实施情况。并希望借由理论与实践的比对,对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形成更深入的思考,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借杜威的教育学理论为框架,提出一些对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约翰·杜威;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引言
  约翰·杜威是美国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是继皮尔斯、詹姆斯之后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19世纪上半期以来,美国公共教育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主要是集成英国旧学校的传统教育模式。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因为顺应了美国民主社会的发展,杜威的教育学思想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继而影响了美国20世纪上半期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本文分析主要将以杜威的主要教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力图通过杜威的教育学理论框架,形成对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更深的认识,并提出一些有教育学理论依托的实施意见。笔者选择了于2008年9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施行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实验。此次试验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中心与黑芝麻胡同小学合作进行的,共进行了三年。实验借鉴了国外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理论及实践,开发了一套为期一年的、系统的教育课程,为后继者借鉴。笔者将主要相关教材、论文、采访稿等二手资料来分析黑芝麻胡同小学媒介素养教学实验的具体实施情况。
  一、从杜威的教育思想看黑芝麻胡同小学媒介素养实践概况
  (一)儿童与课程的关系
  杜威认为要认清儿童与课程的关键是要放下对儿童经验的成见,即认识到“儿童经验自身里,怎样早已包含着正如组织到系统化的科目中去的那些同類的因素——事实和真理,更重要的是看到,儿童经验的自身里,怎样早已包含着在发展和组织材料达到现有的水平中已经起着作用的那些态度、动机和兴趣。”在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媒介素养实践中,主要通过“调查生成主题法”进行课程设计,即在课前针对课程主题对实验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详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需求后,经过课题组反复研讨来确定内容。例如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谁拥有媒体”、“新闻透视镜”等课程主题并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于是在实际教学中取消了这部分课程的教学。
  此外,杜威认为科目分类是“它们在经验中原来的地位割裂出来,并根据一些一般原则重新排列。把事物归了类,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情;事物不是分门别类的呈现出来的”。在课程组研究员张洁博士接受《中国教育》的采访中也提到,生活并不是分化的,而是“高度融合的”。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先进性”突出表现在它适应了现代社会复杂性的特点,体现出综合、广博、前沿的特质。杜威有先见性的跨学科思想正好满足了在现代社会生活需要。而在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体现出了媒介素养教育跨学科的特点。教育者立足于媒介素养却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政治经济学等各学科知识,组织教学内容。
  同时,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本身”是联系学校科目的枢纽。杜威主张教学要围绕儿童经验和儿童社会生活当中的问题。这正与此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中的核心模式相同,即通过了解儿童生活、兴趣与认知水平来制定课程内容,通过启发儿童反思生活经验与问题来引入教学,通过儿童实践操作获得认识、习得能力、学会表达。可以见得此次教学实验,不论教学内容,还是科目知识的融合,的确是以儿童及其社会生活本身作为核心的。
  (二)实用主义认识论
  杜威的实用主义认识论可以理解为他将认识看作一个问题解决方案。在采访中,张洁博士也提及提及了“问题导向式”的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为了解决社会中出现的媒介使用问题。此次媒介素养实践总是从社会问题出发,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教学手册里在课程引入阶段就提到了当代人种种“手机病”。而在具体每一课教学引入中,也总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个人经验中已存在的种种问题。这体现了杜威实用主义的认识论。
  另一方面杜威认为“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杜威认为教学不应该以纯客观的形式提供,而应该将把需要教授的内容“包含在旧经验里”或者“作为提供更容易、更有效调整经验的工具”。这里的意思是,教育的内容不仅应当与儿童已有经验结合,而且要能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的问题。在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课程的设计总会力图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达到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例如通过制作定格动画来理解“视觉暂留”原理,通过给动画配音体会声音在媒介表达中的意义,通过让学生实地拍摄一组照片来学习镜头语言。而通过这些各种各样的操作练习,学生可以认识到“表达并不一定要靠嘴说,靠手写,也可以运用声音、图片、影像、动画等各种方式”,而这样对学生表达能力与愿望的培养,将为他们日后成为主动的受众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儿童与课程》中杜威还提出教师的引导应该是一种“间接的引导”。意思是应当通过将教育主题融入到一种即时的、个人的体验当中,而在此中包含教育意义。而这所谓的体验是要通过实际操作,而操作的效果取决于操作过程中带来的刺激和需要使用材料。因此挑选正确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此次实践中课程组选择的素材都是贴近于儿童经验的、贴近儿童心理的,因而更直接的对学生心理产生刺激作用。并且素材类别包括图片、影像资料、实物等,种类丰富。在第二阶段的课程调整后,加入了户外实践课、辩论课、舞台表演课等形式各样的、实践的、互动性的、参与式的内容,得到了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学生明显表现出了对课程更大的喜爱。此外学生还会走出课堂,深入到电影博物馆参观,实地了解影视制作的流程。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通过正确的刺激和材料的选择,可以形成一个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浸泡式的课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相关热词搜索:约翰 教育学 素养 媒介 看中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