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中教学学术发展的校本途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教学学术在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中不可或缺。教学学术是指教学专门化、系统化的状态和过程。教学学术的主要力量是教师,但是还必须包括其他教职员工。本文简要分析了教学学术的内涵,针对高等学校中存在的创新改革动力不足,教学学术专业化程度不一,教学学术信息不对等三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从建立高校教学学术研究的激励机制、改革高等教职员工培训制度、拓宽沟通共享渠道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以促进高校教学学术发展,从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教学学术;校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2-0231-02
  一、教学学术的内涵
  (一)教学学术的含义
  欧内斯特·博耶在《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School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ate)报告中正式提出“教学学术”这一概念,提出给予“学术水平”以更广阔的、内涵更丰富的解释。他认为教授的工作包含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运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这4个不同而又相互重叠的功能。前两个学术水平反应了学术生活的调研与综合的传统,运用的学术即知识的运用、向参与发展。学术是指专门、系统的学问,是知识的一种,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学术既是一种形态,也是一种过程。教学学术是指教学专门化、系统化的状态和过程。
  (二)教学学术的内涵
  笔者认为,教学学术包含三重内涵。一是教学学术与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运用的学术共同组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通过发现、综合、运用实现教学相长。二是教学学术最终要求是教育系统中人的专业化。一方面,教学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活动,不仅仅要求教师专业化,也要求教学涉及的如人、财、物、环境方方面面因素的专业化,根本要求是教师、学生、管理者、教辅人员等在学校从事各项工作的教学相关人员的专业化;另一方面,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在自身承担的社会人和学科人两个角色中的专业化。这些专业化最终通过人的专业化实现。三是教学学术既有学术性又有实践性,需要不断与外界共享成果,通过理论研究把取得的成果进行实践检验后继续投入理论研究,形成研究与共享—实践与共享—研究与共享的螺旋上升的动态循环。
  二、问题与分析
  (一)教学创新改革动力不足
  高校教学学术开展离不开教学创新与改革。然而高校包括教师在内的教职员工教学创新改革的积极性往往有所欠缺。一方面,教师面临教学、科学研究的两重压力,同时要投入一部分精力到与本专业结合的实践场所进修(如医学专业教师到医院进修)中,有限的精力造成教学学术深化的难度增加。另一方面,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基层教职员工,存在授课与自己工作距离较远的想法,往往把自己定位在教学辅助人员或者管理人员的角色,开展教学学术研究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对教学学术的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造成教学创新改革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激励的力度不够,以及管理机制方面尚不能给教职员工提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活动提供足够的保障。
  (二)教学学术专业化水平不一
  高校的教学学术具有专业性。这些专业性主要包括人的发展、学科知识、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教学学术专业化水平的差异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师群体教学学术的专业化水平不一。教师是学校教学的核心力量,但是教师个体对于自身的发展、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等情况不同,对于学生和课堂情况的驾驭能力也有差异。另一方面,非教师教职员工与教师相比的教学学术专业化水平不一。教师通常是教学学术专业化程度最高的人群,但是高校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仅仅依靠教师群体不能达到最优效果,还需要非教师的教职员工共同配合完成研究、实施、评价、反思等过程。
  (三)教学学术信息不对等
  教学学术研究对于成果的共享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但是目前高校此方面的信息存在较大的部队等。这些不对等主要表现在教学相关人员对教学现状、趋势、实践与研究等方面的信息掌握程度不一致。一方面,存在校内信息不对等。信息的发出者、信息的传达者在传递信息过程中会逐渐造成信息的丢失,信息的接收者在接受到信息后,理解信息包含的含义会有差别。在反馈过程中由于人的表述、传递、含义理解的差异,造成信息的再次丢失。另一方面,不同类别的学校教学学术信息的获取水平存在不对等。主要表现在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学科类别的高校能够获取到的信息在数量、质量、门类方面的差异性。例如985高校与新建高校,医药类院校与师范院校。
  三、解决途径
  (一)建立高校教职员工从事教学学术研究的激励机制
  建立教职员工从事教学学术活动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具体从学校角度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学校可以从教师入手,进而扩大到全体教职员工,采取把從事教学学术活动纳入职称晋升条件、各类考评指标等措施,促进教职员工全面重视教学学术。第二,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的宣传,营造出开展教学学术研究的积极氛围,促使教职员工全面认同教学学术并乐于投入其中。第三,学校层面通过顶层设计,把教学学术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涵建设的统筹规划,即有利于开展目标明确的教学学术研究,也有利于为教学学术研究的开展提供研究资源等条件保障。第四,推行学校教职员工的分类管理与考核,根据岗位设置的差异和工作内容的不同,设计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与考核指标,为教职员工分出精力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提供支持。
  (二)改革高等学校教职员工培训制度
  学校需要从教职员工对教学学术的认识着手,首先帮助教职员工认识到教学学术的含义和重要性,从而促使大家能够更加主动地思考和实践;帮助教职员认识到共享研究成果对于教学学术研究地重要作用。第二,学校招聘的人员的业务技能都是依据岗位工作内容需要的技能,通常的思路是用毕业院校的类型、学历,以及统一的考试和试讲作为考量因素,缺少对教学学术研究方面的技能考量。因此学校需要对教职员工开展教学学术研究的理论与技能培训。第三,扩大培训的覆盖面。高等学校开展的各类培训通常偏重于面向专任教师,但是对于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等围绕教学的培训不够全面。这会造成在教学学术研究中,各类人员如何配合不够紧密,从而影响研究和实践的整体效率。因此在重视对教师培训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为其他教职员工进行必要的教学学术研究培训,使这些职工具备配合教学学术研究地能力,同时也成为教学学术研究者。
  (三)拓展沟通共享渠道
  教学学术离不开分享交流,因此需要具备沟通共享信息的平台与渠道。第一,要建立并拓宽教学信息沟通的渠道。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偏于僵化,通常需要通过人员(如教学秘书)或者某个机构作为途径转述。信息传递的路径越长,信息的失真度越大。因此,学校要在各沟通点之间建立直接的沟通渠道,同时对应多个沟通点建立多条沟通渠道,以保证教学学术研究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发出和反馈。第二,需要搭建教学学术研究信息的共享平台。教学学术研究在实施过程中依赖于不断地公布和吸纳研究成果。学校需要通过购买和开放大量的数据库、举办教学学术交流活动等,为教职员工共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应用他人有效的研究成果提供平台保障。
  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是教学质量。教学学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动力。高校需要向其中倾注更大的关注与资源,动员全体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力量,强化教学学术的地位、提高研究水平,从而落实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欧内斯特·内格尔,著.徐向东,译.科学的结构——科学说明的逻辑问题[M].2002:3.
  [2]宋燕,“教学学术”国外研究述评[J].教学研究,2010,(2):67-70.
  [3]史静寰,许甜,李一飞,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现状研究——基于44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52-66.
  [4]吴绍芬,大学“教学学术”内涵与路径求索[J].江苏高教,2012,(6):74-77.

相关热词搜索:校本 教育质量 内涵 途径 学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