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同时,要加强资金投入与教师队伍建设,以此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利支持。本文就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几方面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做到重视教育质量与完善教育改革并驾齐驱。
  1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立长效机制
  目前我国市场紧缺的是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个前提,高等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就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重点,教学中要强调内容的实用性,以及学生学生造作能力培养,以培养动手能力与创业意识为目的。高校要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内容,比如在课程实验、设计、实习之外,可以适当增加社会调查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等。此外,各高校应制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遵循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技能来设计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并建立起长效机制,使之真正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围绕培养目标,创新高校教学体系
  高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各行各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高校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一般是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但是社会的发展变化是非常快的,如果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实现教学等内容一直保持不变,必定会造成所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问题。所以各高校应积极根据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跟新和补充,以保证人才培养方向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要想使高校的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就要在在校期间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观念。书本上的繁复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的掌握、运用,否则培养的就是空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的大学生。除了学校必备的实验室或实训室外,高校还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工作的机会,比如案例实训训练,工厂生产见习活动。在每个学期都增加教育见习的课程,毕业延长实习时间,假期提供实习单位等等。通过这些实训的机会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项目教学法就是一个能够在校园有限空间内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是实践教学的较高级形式。通过教师的指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研究项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把自己的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时观察和指导学生的进程,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与此同时,高校要积极鼓励学会说呢过参加课外活动,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3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3.1 实践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包括实践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学资料、实训指导书、学生实习手册、实习报告、实习指导书等实践教学文件和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各类教学环节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又指导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手段、以及课程的时间安排上都有着详细的要求和规定。实践教学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材讲义,也包含实验报告、实训报告、实训指导书以及其他一些有辅助意义的材料。实践教学的管理一是要保证教学质量的评价,而是要保证教学有序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制度包括等级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以及管理层监督等几个方面。主要注重于教师之间的互评和学生的反馈评价。教学的有序进行的保障,一方面是在与相关制度的制定,让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就是加强校园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投入使用,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
  3.2 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展开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保障,在高校的要保障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就跟少不了资金的投入。高校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就是加大对实验室的改善力度,实验室的条件和设备标准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保障,高校要加大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实验的设备条件能够跟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与社会向匹配的专业人才。而且一流的基础设施实践基地和实训中心,也体现着一个高校的专业水平和实力。第二,在完善实验基地、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基本条件和设施之外,还要着重提高实验基地、实训基地等的教学质量,争取做到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实训室,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践教学当中来,尽可能多的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 提高实践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4.1 引进竞争机制,对实践教师实行“定编、定岗、定员”
  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能否提高,能提高多少,不仅仅是在与改善实验基地和实训基地的环境和条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项重要的因素。所以要在高校实行教师的竞争淘汰机制,根据教师研究任务的多少,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学能力的评价以及工作态度的考核等等综合评定,应聘上岗,保证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整体素质、
  4.2 实施激励机制,加强对实践教师的培训
  高校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投入,让高校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变成专家。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教师的应聘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让高校教师始终跟上社会需要的最前沿,指导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还有让教师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以便把社会最先进的理念带回到校园。
  5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5.1加强对实践教学文件的考核。实践教学文件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构建教师互评、学生反馈、和层级监督多元的考核机制。根据考核内容编制考核标准,并严格遵守考核标准,严格执行考核标准。
  5.2改革传统的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课业考核模式,对于实践型课程,或者理论+实践型的课程,要把动手实际操作加入到课业考核中来,根据操作标准制定考核标准,结合理论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如果实践教学考核不合格,予以补考或延迟毕业时间的决定。
  5.3改革对教师的职称评定机制,改变以往单纯的学术性考核标准,造成教师都是理论型的专家,而缺乏实践教学的能力,所以要加入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估和考核,增加评聘的标准和规格,稳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确保在实践教学上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6 结束语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五个方面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持续、高效、稳定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创新与实践[J].杨宏雨,黄贤英.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1)
  [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转向需求者本位[J].陈亚玲,谢凤华.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01)
  [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抉择[J].谈松华,王建.中国高等教育.2012(06)
  [4]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探索[J].周光礼.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5]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J].李维刚,宋继华,王宁.中国外资.2012(14)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