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全面化发展,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也逐渐打开大门面向国际化发展。因此,高等学校应在此背景下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培养国际化综合型人才,但高校在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对外交流合作的意义,我国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与合作;高校
  近年来,无论是公办类高校还是民办类高校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学生对外交流培养工作,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主要应从交流方式、交流渠道、合作思路、合作层次等方面着手。2012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了《高等教育专题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加大引进海外智力和优质资源,鼓励高校开展国际教育科研学术交流,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创新和完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等内容。
  一、高校对外交流合作的目的、意义
  通俗的讲,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合理保留本国教育特性的基础上,与国际上通行的教育机制接轨,最终使本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学历文凭、教育服务等方面达到国际化水平,满足国际化人才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对外交流合作的目的在于从思想、知识、技能等方面培养国家及国际需要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可以更好的为国家及国际社会服务。而高校对外交流合作的意义在于,首先,有利于高校培养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其次,作为高校自身来讲,可以提高学校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声誉,再次,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最后,间接的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二、我国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中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外交流管理、资金的缺乏、合作层面不广、课程专业设置单一、对外交流体制不完善及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方面。
  据调查,在我国部分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滞后于学校、社会的科学发展,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各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间的管理体制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导致工作上交流困难,延误了对外交流工作的进度,从国家、政府的角度来讲,一些外国专家来华的手续复杂,相关制度也与国际合作交流的时效性要求脱节。在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中,外籍专家、教师的引进、教师的派遣、学生的互换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还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近年来由于生源不断增加、高校不断扩招使得办学经费相对紧张,因此单凭高校自身的能力是無法满足高校对外交流工作发展需求的。一些高校为促进对外交流合作的发展,与社会及民间机构建立合作,但合作交流的层面仅限于学术的交流、学生的互换、学生的联合培养层面,而在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合作、中外合资办学、学位的授予、外籍师资的引进等方面交流尚浅。在专业设置方面,随着高校的大力扩招,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划分较为详细,这对对外交流工作而言,导致了专业口径不够宽,缺乏了一定的国际通用性,除此之外,教材内容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国际教育的需求,一些课程的设置并没有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起来。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各高校都应该积极推动、完善学生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管理体制,使其工作流程简单,各司其职,信息沟通及时。我国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教师人数相对,外籍教师多数属于低层次的语言教师,并不能满足高校对国际化教师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国际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要解决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单靠高校自身是无法解决的,这需要国家、政府、教师、学生的相互配合。
  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应加大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资金支持,高校也应扩大资金来源路径,使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资金渠道变得不单一,例如,还可以为自费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学生贷款,这也减轻了学生的经济压力。
  其次,师资的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是高校对外交流工作采取的必要手段,在人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用双向交流的方式,高校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要求进行外籍教师的聘用,所聘用的教师应具有专业性,可以促进促进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也可以将本校教师派遣至国外进行交流、研讨与学习。
  再次,重新规划课程的设置,结合实际情况,使所设置的课程具有国际通用性,这样可以促进对外交流合作生源的增加。国家、政府还要明确、完善外籍教师来华工作的流程,可以为外籍教师、高校提供快捷的帮助或者相关手续办理的绿色通道。
  最后,高校也可以开通扩招外籍留学生通道,使国外的学生来本校进行交流、学习及生活,但高校也应加强留学生的管理,保证外籍留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人身安全等。高校还应与民间机构、社会组织、国际院校建立多维的合作模式,高校自身也可以根据发展建立相关的二级院校,引进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借鉴国外的教学制度,参考国外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开展。
  四、总结
  总而言之,国家、政府、高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全方位、国际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与各国间相互交流,最后,为我国培养了国际上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但我国对外交流工作还在逐步进行,这还需要国家、政府、高校、教师、学生甚至社会各层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琼.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4):56-57.
  [2]周定财.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反思[J].当代教育与科学,2015(05):37-43.

相关热词搜索:对外交流 高等教育 国际化 反思 高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