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均衡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在部分民族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起步晚,导致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人力资源不足,这成为阻碍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关键,“教育扶贫”也成为这些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来具体分析深度贫困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以及高等教育扶贫的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深度贫困;社会化
  民族素质即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期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及人类自身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的和显现的能力,具有整体性和传承性。民族素质的提升,是提高民族自身物质与精神资料创造力的关键性因素,而民族教育事业是民族素质形成的基础性环节。因此,针对落后民族地区开展教育扶贫,具有强烈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深度贫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以怒江州为例
  (一)高等教育人才总量不足
  据统计,2007年傈僳族、拉祜族、景颇族、佤族本专科在校人数仅为3880人,占其总人口的0.2%。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展开,少数民族干部计划的深入落实,以及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人才的迅速增长,高等教育人才占其总人口的比重显著提升,但相对于国内平均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云南省本科和专科毕业人数为85795和66640人次,占全省人口2.29%,而云南省人口占全国的3.45%。
  (二)高等教育人才结构性不合理
  人才总量的不足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性不足,也是深度贫困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方面。在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方面,2018年怒江州引进紧缺学科教师人才35人次,引进卫生事业紧缺人才33人次,签约率分别为94%和77%。可见,由于地区医疗教育人才的不足,导致地区政府必须通过高薪引进人才的方式来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这种方式提高了发展的成本,增加了财政负担。在企业发展方面,采矿业,旅游业是其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型产业。
  二、影响深度贫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受限于落后的经济发展阶段
  据怒江州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怒江州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721元,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299元,对比云南省全省平均水平,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610.6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19.8元。有限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使家庭在教育投资方面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而阻碍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发展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教育投资的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因此,需要财政长期持续性的投资,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使地区财政收入十分有限,教育投入受到限制。因此,物质资料的短缺使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受限,人才缺口难以填补,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基础教育发展不足阻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阶段,其与学生能否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以及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具有相关性。由于“直过民族”人口比例占怒江州总人口比重较高,因此,其基础教育发展起点也相对较低。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怒江州普通中学为29所,招生人数达到10711人次,同比增長7.6%,毕业生达到7059人次,同比增长2.87%;小学102所,同比下降17.74%,招生人数达到8265人次,同比增长4.13%,毕业人数达到7577人次,同比下降3.88%。可见随着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开展,怒江州基础教育发展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态势。
  三、深度贫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扶贫路径分析
  (一)完善高等教育发展顶层设计,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对于深度贫困的民族地区而言,制定长远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设计人才培养机制与方式,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是推进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根据自治州政府的规划,各自治县制定本地区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以及财政的补贴模式。在规划中,要注重本科专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职业教育兜底的政策,保证其入学率。
  (二)强化省内教育合作,最大限度的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第一,通过合作办学的模式,来增加本地区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和质量,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深度贫困地区内,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其次,强化教师的培训与交流,特别是云南省双一流院校云南大学,要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通过校际合作使深度贫困地区高校的教师来本校交流学习,提高教师质量,促进教育质量向均等化方向发展。最后,要积极推进省内本专科院校之间的学生交换学习。同时,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完善互联网教育模式,将远程教育作为提升贫困地区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方式。
  四、总结
  教育作为地区发展的内生性条件,是决定民族素质的基本因素,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对于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脱贫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因教致贫”还具有代际传播的特性,有效推进教育扶贫对于保证扶贫工作效果的长期性、预防返贫困以及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模式由“输血式”转向可持续的“造血式”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东西部人才流动的双向性使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呈现出趋高的态势。因此,在教育扶贫中,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是最为根本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
  [2]杨九迎.人口较少民族教育问题与教育扶贫—以云南为例[J].学术探索,2016(8):146-150.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路径 现状及 贫困 深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