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9-08-1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及计算机应用专业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情况,提出确立课程建设信息化的首要地位、信息化贯穿课程建设的要求、加快课程信息化建设资源和平台的整合、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等相应的思路和方法,并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为例进行教学探索。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应用专业 信息化建设 思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B-0044-03
  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中,长期以来都被理解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补充”。实际上,在课程信息化日益成熟的中职教学环境中,利用信息化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手段,但是目前信息化手段和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基本上停留在教学补充的阶段,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资源序列和完整的信息化框架。这种现象常常导致教学风格得不到有效的延续甚至教学内容断层。因此,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尤其是和信息化息息相关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把信息化作为课程建设的主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新时代中职教学进行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
  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对于一些新兴专业来说,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架构都比较成熟。也正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更容易因循守旧。目前,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中,一般依据“工作岗位需求——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能力分析—— 教学内容—— 教材—— 配套资源—— 课程”的建设思路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建设思路是切合实际的,既符合企业用工需求,又实现知识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零对接。然而,纵观林林总总的各类计算机专业课程或者教材,课程内容没有深层次的改变。虽然在一些课程开发中提出了“资源包”或者“学习包”的概念,但只是停留在“教学补充”“辅助学习”的层次。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课程仍然不能满足高效课堂的要求。以《网络设备安装与配置》这门课程为例,教材配套资源有 PPT、学习视频等常规的信息化资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可以利用,但课程内容本身生涩难懂,大量的英文配置命令让学生望而生畏,即使通过配套的信息化资源开展教学和学习,收效依旧甚微。
  因此,要真正实现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在课程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信息化设计,全方位、立体化地把信息化学习资源、信息化教学手段植入课程中。
  二、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的开展情况
  由于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在信息化能力方面的优势,在一般的中职学校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信息化教学程度往往是最高的。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在近年来的自治区级信息化教学比赛中,获奖的教师绝大部分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很多計算机课程改革缺乏信息化的导向,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模式还不成系统,基本上是以教师自发的形式或经验式的总结来开展信息化教学。这样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是随机的,比如一些课程在课前运用了信息化手段,在课堂上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资源和方法去实施就省略了;或者在课堂上运用了信息化教学,却没能在课后有效地延续信息化课程学习,造成信息化评价的缺失,这种现象是比较多见的。
  造成信息化教学断层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忽略了课程建设和教学信息化的有效结合。这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进行常规教学时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使信息化教学成为常规教学,课程信息化建设显得尤其重要。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一)确立课程建设信息化的首要地位
  要使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真正信息化,一要确立信息化在课程建设中的首要地位;二要打破信息化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学辅助和学习补充的传统思维;三要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将信息化融入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中,为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做出了规划。2011 年,教育部组建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2012 年 5 月,教育部联合发改委等 8 个部委成立教育信息化推动工作部级协调小组,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对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也比较大,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环境越来越好。笔者所在的学校为第三批国家级示范校,学校的信息化硬件和软件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特别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师资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教学实施来看,课堂教学的信息化仍然跳不出“单打独斗、青黄不接”的禁锢。教师采用的信息化手段各异,获取的信息化资源五花八门,学生学习平台功能单一,使得信息化教学和学习都没有针对性和指向性,教学信息化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仍是课程建设的信息化程度不足,没有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实训要求、教学资源等一系列的课程建设进行有效的信息化设计。
  (二)信息化贯穿课程建设的要求
  首先,课程标准的制订要明确信息化要求。即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评价方式等要做出具体的信息化说明。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开发的指南针。只有在课程标准中充分体现信息化要求,才能在接下来的教材开发、资源开发、师资培养等环节构建合理可行的信息化体系。
  其次,对教材开发的章节设计、知识点设计要进行充分的信息化渗透。信息化课程的三个关注点分别是:平台、内容、活动。根据信息化课程的要素分析原理,内容是学生要获得的最终目标,活动是获取内容的基本方式,平台是获取内容的重要工具。对学生直接接触的知识点进行信息化设计尤其重要,知识点是课程建设里面最小的建设单元,如何让每一个知识点和信息化进行有效结合、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把知识点装入学生的脑袋,是课程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以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为例,针对“计算机硬件系统安装”单元中“CPU 的安装”这个知识点,一般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是 PPT 演示、观看示范视频、学生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因此,在知识点设计中,要将活动设计、学习平台、资源使用等一系列元素形成学生获取该知识点的信息化链条。通过配套的资源库、学习平台、媒体终端等信息化资源保障知识点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深层次信息化应用的实际需求,以解决普遍存在的信息化资源缺失等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专业课程 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应用 中职 探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