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专题

发布时间:2017-02-0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阅读专题篇一:散文阅读专题。

【知识积累】

一、怎样理解散文的内容

一篇散文的内涵相当丰富,因而其主题有时也呈现出多元性。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可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尽量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反映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可尝试以下方法:

1、 从感知形象入手

一篇散文作品总有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某人或事物,因此感知文章就要从分形象入手,根据全文内容或某一关键语段,概括文中形象的特征,形象的特征概括出来了文中主旨的概括就迎刃而解了。如回答《紫藤萝瀑布》的主旨,只要抓住了紫藤萝瀑布的形象进行分析即可。

2、 从感知关键语段入手

有的散文,它的主要信息集中在某一个关键语段,只要把这个语段的内容概括清楚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尽在其中。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第一段通过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

3、 从感知重点语句入手

一些哲理散文或一篇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往往也集中在某一关键语句中,只要能把该语句的含意分析清楚,文章的主旨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如《珍珠鸟》中“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集中的概括了文章的哲理。

4、 整合文章的主要信息

可以快速浏览全文,将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整合,提炼主要信息,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

二、怎样把握散文的情感

1、抓住散文的“文眼”。

抒情散文思想感情的表达,有的是显性的句子,我们谓之“文眼”,有的是隐性的句子,实际上也是“文眼”,需要我们去概括。“文眼”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好的散文总以“眼”显“神”。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有的“文眼”在篇首,有的在篇中,有的在篇末。这个“文眼”好像一根红线将散落于生活中的珠宝连接成一条闪闪发光的项链,真正做到了纵横驰骋、形散神聚。所以,抓住“文眼”对于把握散文主旨和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

2、把握抒情散文的基调

一篇散文,从第一个字开始,就已经定下了一个基调。一篇散文语言风格,美与不美,在于整体把握,开头便不可掉以轻心,开头往往为通篇铺下了语言的底色。所以,把握散文的情感不能忽视文章的开头。

3、还可以从议论,抒情句中分析揣摩散文的情感

议论、抒情句是一篇文章中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地方,所以,阅读时要细细品味这些句子,从中把握文章的情感。

4、联系作者创作背景分析文章的情感也是一种把握散文情感的方法

每篇抒情散文都是在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具体的场合下完成的,抓住这些背景要素分析不可忽视。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在家庭遭变故的时候发生的事情,这个时候父亲对自己的爱就更显得珍贵。

5、进入作品情景,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将自已的情感与作者去共鸣,去碰撞,这样就更容易感受和把握抒情散文的情感了。

三、如何品味散文的语言

1、分析散文的语言具有修辞之美。散文中很多语言运用了修辞方法,阅读时首先要判断其语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其次,根据每一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准确地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其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并从全文的感情基调出发,结合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揣摩该语句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2、认真推敲作品中的遣词造句。任何好的作品,从表达角度来说,作者只有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功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才能完美地表情达意;从阅读角度来说,读者只有认真地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语言,才能有助于阅读能力韵提高。

3.悉心培养对散文作品的审美情趣。散文的语言对人物、事物、景物的描写上常常造成一种意境,在总体形象上给人以美感,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情景交融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诗情画意之感。如《春》,全文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等画面,作者以诗的笔触描绘春天,赞美春天。这样,读者必须抓住语言中具有美感的因素进行开掘,在开掘中深入体昧,也就是要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受。这种敏感来自于自身的经验和透彻的体会。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散文语言。分析一篇散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来抓住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最基本的是对字词、语句上的技巧的分析,种类很多,包括象征、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

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手法。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空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回答,对有些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目,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地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品味散文应注意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尽量抓住得分点。

四、如何分析散文的写法

散文的写法多种多样,具体到每篇文章都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去分析其写法。我们可以从语言结构上分析,从语言中抓住作者的风格,从结构上把握文章的中心。

我们可以从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去分析其写法: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对比、反衬、烘托、补充的作用。若是运用象征手法,要求解答象征义,则要联系全文或上下文,找出体现象征物的象征义的有关信息加以综合理解分析。有时要抓住白描手法的特征,进行判断和解答即可。谈联想和想象手法运用的作用,其表述程式可拟为“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使??的表达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色彩”。

对托物言志的散文进行分析时,一是抓住描写语句来分析,主要从描写的准确、细腻、真实的角度来分析,还可以从语言的生动、形象、传神等方面来剖析。二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分析。从抓住事物的特征入手,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体现文章的立意,精彩传神地状物才能使言志有所依托。三是找准托物言志的“相托点”。应从所咏之物与要表达的思想意义之间相通相似之处进行分析。散文可运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分析写法时还可以从这些方面去进行。

五、如何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发表感想

谈自己在散文阅读时所受到的启迪,可采取如下方式:

1、是结合文章的主旨谈。认真读懂原文,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与全文的主旨,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学习实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所受到的启迪既可以是单一的,又可以是多元的,必须既符合文章主旨,又切合自身的实际。谈启迪时切忌假、大、空,可以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人手,谈深刻即可。

2、是结合文章的重要片段谈。 散文中有一些段落或片段饱含哲理,只要能把该段落或片段的道理挖掘出来,再与自己的实际相比照,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3、是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谈。散文中有一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或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可以选取其中的某一点来谈。如上文中“春天的绿意和生机让人兴奋,而更让作者深思、动容的却是春天穿越寒冷抵达的过程”一句,这句话中所蕴涵的道理有:(1)要“重视过程”;(2)任何的成功都要经历痛苦与磨难等。可选取其中的一点来谈,不必面面俱到。在散文中,特别是一些哲理散文,作者往往在文章中表达一定的思想倾向或某个观点。这些思想倾向或某个观点往往包含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或对某种生活现象的思考,如何对作者的这些感悟或观点进行评价呢?可采用如下方法:

1、认真分析作者的观点或感悟。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感悟是由一些事物或生活现象生发的,这些观点或感悟是否正确?一般来说,作者的观点与看法有他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每个作者受生活阅历、个人喜好、认知标准的限制,这些观点与看法有时也明显地带有作者的思想倾向,对于这些同学们要认真地分析与揣摩。

2、根据人们的思维规律以及社会道德标准进行判断。作者的观点或感悟正确与否,还应接受社会道德标准以及人们的思维规律的衡量。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一定要放到大的社会层面来分析,。另外,还要看作者的观点或看法有没有太绝对,是否所有的人、所有的场合、所有的环境都适合,这些都是同学们思考的切入点与判断的标准。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标准来判断。对文中的作者的观点与感悟正确与否,你的判断不一定绝对准确,但一定要有自已的个性,而且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因为这类题目设计的初衷就是培养同学们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同学们大胆挑战的创新精神。同学们可结合生活阅历与知识求平认真分析,恰当判断,并且要理由充分,能引起人们思想的认同与情感的共鸣。

【实战训练】

一、乡村的风

①风是乡村的魂。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

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洒

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昵?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莲),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 (4分)作者为什么说“风是乡村的魂”?请联系全文内容概括回答。

2.(3分)选文第②段对春风的描写别有情趣,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品析其妙处。

3.(3分)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A.风拂 图 B.风吹图 C.风摇图

4.(2分)怎样理解第④段中加点词“风”的含义?

5.(3分)借物抒情是散文常用的手法。阅读全文,仔细体会,说说作者借写乡村的风表达了怎样丰富的感情?

二、雨丝如期而至

①雨丝如期而至,细细碎碎,却并不停歇。一阵一阵,随风飘忽。我的石屋被雨丝的沙沙声紧紧裹住。 ②我小小的石屋,石块砌的墙,石板盖的顶,孤寂地横陈在花溪吉林村一座土山的半腰。石屋四周是包谷林。雨丝中,包谷林散发着阵阵泥土的气息,厚实黝黑的叶面,昭示这成片的包谷正在旺盛期,夜深时听得见包谷秆上蹿的拔节声。山脚是漠漠的水田,雨丝飘洒,翠绿的秧苗一阵阵随风起伏,像在深情地获取地母的营养。

③这是夏季了。夏季是生长的季节。水溪里的青蛙,这期间活泼极了。它们四肢饱满,四下里蹦跳,蛙声频率很高,包围我的石屋。青蛙常年生活在地底的洞里,季风带来雨水.它们便纷纷出洞。青蛙头的两侧有两个声囊,能产生共鸣,放大鸣叫。每每,一入夜晚,青蛙出来捕食,这时候就是它们的天下了。蛙声骤起,如鼓如鼙,如醉如狂,浓郁,浩荡,大肆将雨夜渲染。这明亮、雄浑而又神秘的音乐体积,生阴阳,孕万千,俨然一部熟悉、壮阔、悦耳的合唱。蛙鸣,蕴含着无有穷尽的生命密码,几乎就是大自然永远的歌咏,一首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鸣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鸣就有收获的喜悦!

④当雨丝飘忽,蛙鸣如潮时,我的心沉淀下去,静静地融入大自然的夜。我闭了眼,恍惚,万象在傍。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升为一种生命状态。这时候,我犹如处于一种亦真亦幻的情景中,仿佛

摘一根草茎放到嘴里咀嚼,总有山野泥土的味儿,清香的,苦涩的。这情景.可以体味,可以触摸,并与人性纠结,呈现一种毛茸茸的真实。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生活、生存于一种规定的情景中呢?无论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情景好像就是一种宿命,就是我们念兹在兹以至生死与之的,己身所属的情景。这样,情景就是我们每个人终身的襁褓了。我此时此地的情景,在雨夜里,在蛙声中,就像一幅写意山水,有一股气荡漾其间,氤氲环绕,诠释生命。

⑤对了,这时候,大抵需要确认的是,我们不必过于自负,人类其实并不是这个星球的唯一主人。人类要给大自然以恩泽,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就像《鱼王》里的那个伊格纳齐依奇,他看见柳叶尖上,一滴露珠凝敛不动,都以为是露珠因害怕自己的堕落会毁坏这个世界。这就是一种敬畏了,敬畏我们生死与之的情景。再深一步说呢,我们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对地球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 ⑥至此,内心曾经的一些东零西碎仿佛慢慢平息,获得一种透悟的解脱。

⑦雨丝依旧飘洒,我屋顶的青石板沁润了一圈一圈的水渍,有浓有淡。雨声听着听着小了下去,不一会儿,又急促起来,响亮起来,也许它会彻夜不歇的。而蛙声呢,像浪潮拍岸,渐渐有了规律。唔,山的呼吸浓烈,水的气息可辨,这是一种原本,一种落定,是大自然的脉动,一种浸淫了的博大气象。

1.请你说说第①自然段“裹”字的妙处。(2分)

2.文中第③自然段详

散文阅读专题

细描写蛙声有什么深意?(4分)

3.本文长短句结合,以短句为主,很有特点。请以第④自然段画线句为例,说说这样的语言表达有什么好处。(3分)

4.第⑤自然段画线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分)

5.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3分)

【文言文训练】

①②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

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

③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

1、 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停一处)

① 率 取 数 十 倍 以 遗 权 贵 ②凡 诉 讼 不 得 径 造 庭 下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思。

①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

③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④使得至前陈曲直 ..

3、 翻译下面句子:

①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②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4、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散文阅读专题篇二:散文阅读专题

散文语言的特点

1、散文语言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和深刻的哲理蕴涵。

2、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3、散文语言常用多种修辞,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文学性。

第一:从修辞的角度

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朱自清《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把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一: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天的特点,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答案二:

通过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的生命力;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是健壮有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表述方式:1、抓角度(词语、修辞、含义、手法、其他)

2、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

3、析作用(主旨、情感)

第二: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

常见答题形式:

①“”一词(等词),写出了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一词(等词),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 例如: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朱自清《春》)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通过“攀”“缩”“倾”等动词准确地刻画出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使父亲的“背影”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也使父亲的关爱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的心里。

第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1、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景物描写)、社会环境

常见答题形式:

1、运用描写,描绘出了人物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运用描写,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的心情。

例如:1、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 肖像描写,描绘出了杨二嫂老、丑、站姿不雅这样一个尖酸刻薄的妇人形象,把人物刻画得很形象,流露出作者对她的同情、鄙视。

2、拿着沾着污迹的卷子,我无奈地走出了校门。夕阳无力地沉了下去,黑暗在一时间漫布了天空。一阵狂风刮过,路旁的树枝“啪啪”作响,继而被暴风卷走。枯黄的落叶,在树枝上做着最后的挣扎,尽管那样猛烈,但是被树枝无情地抛掉,砸落在地上。月亮好不容易从阴暗的云里冲出来,但却又立刻被云缠住。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渲染出萧索、晦暗的气氛,烘托出“我”因考试不理想而沮丧失落的心情。

第四:从描写角度的方式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多种感官角度等

常见答题形式:从的角度,写出了的特点,抒发了

的感情。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此段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抓住了百草园景物的特点,表现了百草园充满了生机,且趣味盎然。抒发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春》

从触觉和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的风描写得形象至极,写出了春风柔和、清新的特点,更具感染力,抒发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第五.从表现手法品味句子的角度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借景抒情、夸张、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这几句话运用侧面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口技表演时听众的反应,表现了口技艺术的魅力,烘托出口技人技艺的高超,表达了作者对口技艺术的赞美。

答题格式:表现手法+作用+内容+情感

第六.从表达方式品味句子的角度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老王》)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本文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前者有责任关心后者。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愧疚之情。

答题格式:表达方式(议论或抒情)+作用(点明了主旨,画龙点睛)+含义(即主旨)+情感 南京中考卷《丁香赋》中的题目:

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1、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学生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特点。

学生二: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轻盈、繁茂和艳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结论:

修辞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感情

(三)理解精辟句子的深层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甚至全世界也是这样。

答题方法:分解提问,再回答+情感

A为什么我们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B为什么“加起来是整个世界”?C这句话表现了(表达了)XX情感?

南京中考卷《丁香赋》中的题目:

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1、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学生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特点。

学生二: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轻盈、繁茂和艳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结论:

修辞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感情

(三)理解精辟句子的深层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题方法:分解提问,再回答+情感

A为什么我们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B为什么“加起来是整个世界”?C这句话表现了(表达了)XX情感?

注意点

一是赏析时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而要找到一个切入点(即从哪个角度入手)做具体分析。

二是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特别是从修辞角度赏析时,不能直接把修辞的作用罗列出来。 <p align=right>王启</p>

散文阅读专题篇三:散文阅读专题一散文整体阅读训练

第一节 散文阅读

专题一 散文整体阅读训练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一、认识散文文体特征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近年来高考中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与哲理散文四类。

散文的主要特征有:

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应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点拨

(一)读懂,才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编者认为,认真阅读、仔细

揣摩几篇散文,要用细读的方法,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二)考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一篇千字文读两遍。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①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②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思路层次的方法有:

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

3.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4.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不同形式的散文,它的思路结构是不同的。根据文体特征,也可以较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有: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标题往往蕴涵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意旨。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思考,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捕捉。

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找到这样的词语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了。

4.综合层意,概括文意。

阅读时能够逐段逐层地归纳内容层次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内容连续起来,就能发现作者在说什么了。

三、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训练

(一)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首选。阅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要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征,进而分析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全文的主旨。

因为高考多把状物散文当作首选,所以下面重点介绍其读法。

1.要注意理清文章脉络,沿着从表象到精神的顺序把握所写之“物”的特点。即要由表象到思想,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捕捉被注入到这个“物”中的思想感情。

2.要把握所写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进而把握所言之“志”(情)。作者对所写之“物”进行具体描绘,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赞美它,而是以它为载体,表达自己特定的情感、志趣。

3.把握内容类别,辨识表现手法。

状物类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托物喻人、托物抒情、托物寓理三种。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而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风貌的,是托物喻人;通过描写客观物象,委婉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托物抒情;由具有某种特性的具体之“物”联想开去,由此及彼地思考社会人生,揭示深刻哲理的,是托物寓理。阅读时,除了把握内容类别外,还要辨识它的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喻人或寓理)、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类比、反复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的梅岭

徐怀谦

①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足迹,谛听着驿道上“嚼嚼”的马蹄声来到这里的。

②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驿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

③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曾经以为这座令无数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然而并不,这里环境幽静,古木参天,绿意葱茏,枝叶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阔达四米半,远比我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平坦得多。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

④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他们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专题 阅读 散文阅读专题11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