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行动:金融炸弹是怎样引爆的(上)

发布时间:2019-08-2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自2008年9月美国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人们对这场危机的前因后果已经有了很多议论,对美国政府的救市计划也有了很多评价,普遍的共识是认为这场危机是因为金融衍生品过多而又缺乏监管引起的,至于救市计划则是见仁见智。为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这场危机的起源和对美国金融界未来的影响,留美华人学者张险峰以生动的案例分析为主线勾画了一个关于这场危机的今世前缘的清晰轮廓,告诉您,引爆这颗金融炸弹的无声的行动,早在20多年前就悄然进行了。
  
  八十年代的危机:大陆国民银行及信托公司 走上金融滑铁卢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在此期间,中国及前苏联阵营均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现在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美国的金融业,看看在那一时期发生了什么。
  众所周知,自1933年美国为应对大萧条而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法案(Class-Steagall Act)以后,美国的金融行业一直受到联邦政府较为严格的监管。例如: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必须分开经营,银行不得通过控股的形式拥有另一家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利率上限须由美联储规定等等,这一切措施均有效地阻止了所谓那种影响广泛、尾大不掉的大型金融机构的形成,并有效地遏制了以谋取暴利为目的的过度金融投机活动。因此,从二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金融业一直是一种并不怎么显山露水的行业。根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主任西蒙•约翰逊博士(Simon Johnson)的研究,美国金融领域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大约是其他行业的99%~108%,也就是说和其他行业差不多。可是从1983年起,这一数字就开始飞飘了,到2007年底竟达到181%,也就是说,金融业平均工资几乎比其他行业高出近一倍,至于高管的分红,动则达上百万美元,比其他行业更是高得离谱。同时,美国金融业的利润在全美国公司总盈利中所占的份额也跟着节节攀升。从二战以后至1985年的长时期里一直低于16%,在1986年却上升到19%,1990年代一度上升到30%,进入21世纪后的短短几年里又飙升了约20%。可见,上世纪80年代是美国金融业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分水岭,引爆今天金融炸弹的长长的导火索,在那时就被悄然点着了。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火种吧!1980 年,笃信自由市场无形调节之手的第40任总统、共和党人里根入主白宫,从此掀起了去除政府管制的私有化浪潮。当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储蓄机构解除管制及货币控制”法案(Depository Institutions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Act)。在这套法案中,虽然其中有一条要求所有银行(包括非美联储成员银行)必须遵守美联储的准备金规定,但另外三条,却为过度的金融投机和形成尾大不掉的巨型金融机构,也就是美国人说的“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银行业集团 拉开了门缝,他们是:
  第一,它取消了美联储董事会规定储蓄存款利率上限的权力,而这权力是大萧条时期格拉斯-
  斯蒂格尔法案赋予的。
  第二,它削弱了联邦各州限制房屋抵押贷款中出现高利贷情形的法律的效力。
  第三,它授权各储蓄贷款合作社(类似于中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可以发放消费者贷款,包括汽车和信用卡贷款,最高可达总资产的20%。
  其中,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是分六年逐步进行的,到1986年全部完成。而也是在这一年,美国金融业盈利份额如上所述比1985年显著上升了3个百分点。同时,被压抑多年的高风险投机套利活动也明显活跃起来。其中,总部位于芝加哥的伊利诺伊大陆国民银行及信托公司(Continental Illinois National Bank and Trust Company,CINB)就是盲目而冒险地冲在最前面的一匹黑马。
  CINB曾经是储蓄额在美国排名第七的全国性大银行。该银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长期采取的是保守的信贷政策,但从1976年起,其决策阶层就贪心难抑了,开始实行一种所谓“快速增长战略”,试图通过大量商业贷款而迅速发展成全美最大的信贷机构。从1976年到1981年,CINB的工商贷款额度从50亿美元急剧上升到140亿美元,惊人增长了180%。同期,其所拥有的资产也从215亿美元上升到450亿美元,大跃进了110%。国内工商信贷额对资产的比率(Domestic C&I as% Assets)达到31.61%。而与之相比,在同一时期,美国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美利坚银行及花旗银行的工商贷款额度和资产规模的上涨率均不超过72%,国内信贷额对资产的比率也不过12%。由此可见CINB的冒险信贷扩张是多么骇人了。 脱缰的野马尽管撒蹄狂奔,但到1981年底,CINB还是激情澎湃,其平均股票收益率是14.35%,股权对资产比率是3.78%,平均每周股票价格是约40美元,一切数据均表现正常,马儿继续狂跑下去似乎不成问题。
  然而且慢,请让我们再仔细看看这匹马的成色。到1981年底,CINB的总贷款额对资产的比率竟达68.8%,在全美十大银行中高居榜首,而这样高的信贷规模,当然不会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CINB实施几近疯狂的“快速增长”战略换来的,他们是:
  第一 ,我把血本献给你。在这一时期, CINB实行的是比其他大银行都低的贷款利率政策,贷得比别人多,收的利息却比别人少;另外,在住房贷款中客户本来可以支付20%首付款的,为争得生意,CINB也“热心”地按16%的首付比例做抵押贷款。
  第二,你家的废品我家的宝。在这一时期,CINB对一些没人愿意贷款的不良客户,也当做宝贝对待。比如对当时已濒于破产并且罢工不断的国际农机公司(International Harvester),它居然也提供借贷。
  第三,无名高地,让我先上。在这一时期,一些高投机、高风险的行业,别人请都请不来的投资,CINB却一马当先。比如对当时大量投机石油开采行业的PS银行(Penn Square),CINB就大举购买了它约10亿美元的股票,而此时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正在明显看跌。 正是凭籍上述不计后果的“增长”手段,CINB决策层如愿以偿地实现了高“增长”目标,但同时却也把高风险招引到了自己的写字楼下。
  灾难首先是从石油开始的,从1980年到1986年,由于新开发油源增多以及OPEC国家没有严格遵守配额规定等原因(当然,原因还有其他解读,笔者这里不赘述),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大跌,根据美国西得克萨斯能源中介(West Texas Intermediate)的记录,原油从约38美元一桶跌至约15美元一桶。在这一油价暴跌的打击下,美国的纽考普(Nucorp)能源公司中招了,它在1982年的头六个月里就损失了约4000万美元,而CINB恰恰就是这家公司的一个大股东,自然跟着倒霉。紧接着,1982年7月,CINB持有10亿美元股票的PS银行也因大量投资能源行业而陷入破产,消息传出后,CINB的股票价格即迅速暴跌约62%,从每股40美元降至16美元左右。
  祸不单行,石油跌价的打击似乎还不够,CINB不计后果借贷的那些“宝贝”也跟着发难了,仅仅一个月之后,即1982年8月,CINB的一个大客户——还款能力很差的欠发达国家墨西哥,也宣布违约不能如期还债,这就又给已经站在“滑铁卢”上打摆子的CINB打来了一次重炮齐射。

相关热词搜索:是怎样 引爆 炸弹 无声 金融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