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扶贫 青春,闪耀党建扶贫征程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牛一头3000元,猪两头4000元,鱼800斤5000元,加上种粮补贴……共计17586元,人均纯收入4396元,全年净增收2000余元。”黔东南自治州天柱县坪地镇暗沟村村民杨政见乐呵呵地和省直机关驻天柱党建扶贫队的队员们掰着指头算最后一笔帐。
  一年的扶贫工作即将结束,当地干部群众敲锣打鼓为党建扶贫队送来了写有“苗乡侗寨贴心人,党建扶贫献真情”的锦旗。队员们用300多个日日夜夜的真情扶贫,为当地协调解决各类扶贫资金3800余万元,同时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拔村干外出学习和开展文艺演出、举办科学发展论坛等方式,为当地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队伍。
  驻天柱党建扶贫队的成绩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和评价。在2008年2月28日举行的省党建扶贫表彰大会上,省委副书记王富玉亲手将“先进扶贫单位”的证书发到驻天柱党建扶贫工作队队长、团省委副书记马雷的手中。
  
  一路风雨一路歌
  
  “2008年1月13日,晚上6点,出资5万元修建的党员活动室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将最后一片瓦盖了上去,全村51名党员今后的活动就不用再去废弃的小学内举行了。饭后回到镇里已经是晚上8点,老钟哥显然又被热情的村民灌醉了……”
  这是2007年团省委派往天柱县参加党建扶贫工作队员的一页工作日记,这本沉甸甸的日记,详细地记录了该队300多天来在当地开展的各项扶贫攻坚工作,在这本日记的最后一页这样写着:“300多天的党建扶贫即将结束,在即将告别这个有着太多感叹的地方时,心情总是激动的,该用一个什么符号来总结这一年的工作?句号还是感叹号,抑或是冒号?如果非要用一个符号表示的话,就用感叹号吧,一年的扶贫,真是一路风雨一路歌,其间经历的酸甜苦辣,全浓缩在每个队员心间沉淀封存!”
  2007年3月19日,省驻天柱党建扶贫工作队抵达坪地镇的消息很快在这个二级贫困乡镇的21600人中悄悄传了开来,大家在纷纷议论。“你瞅瞅,这些哪是来扶贫的,我看是来镀金的吧!细皮嫩肉,哪是下地干活的料!”“依我看,他们一定能为我们坪地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呗!”听到周围群众的这些议论,队长马雷倍感肩上责任重大,如果一年的扶贫工作不能给当地干部群众带来实惠的话,整个扶贫队的形象乃至党组织的形象将大受影响。为切实抓好党建扶贫工作,党建扶贫队按照“三创三强”的要求,及时与来自全镇18个村的村干部、党员代表进行了交流座谈,听取大家对党建扶贫工作的要求和希望。初步确立了“真心投入、全力以赴、注重实际、面向未来”的十六字扶贫工作方针。目标确定的当天,全体队员就投身于党建扶贫的征程中。
  
  工作队解开了
  村支书心头的疙瘩
  
  轰轰的马达声越来越近,拉牛的车刚转过弯一出现,就听村支书高喊,“牛来了,快些领牛啊!”
  不到一刻钟,大卡车拉来的40头品改种牛一头不落被村民一抢而空。这是2007年10月发生在天柱县坪地镇暗沟村的一幕。望着村民满足而感激的目光,暗沟村支书自有一番感叹:“怎样让群众走出这种贫穷的现状,怎样带领全村群众走向脱贫致富之路?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党建扶贫队到来后,我心头的疙瘩才慢慢解了开来。”
  为彻底解决暗沟村群众人多地少,靠地吃饭的问题,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后,党建扶贫队决定把目光转往暗沟村的山上和水里做文章。虽然暗沟村多数良田被淹,但拥有让全镇羡慕的山地和水域面积。在得知当地村民本身有着较好的耕牛喂养习惯,只是良田被淹后,无奈之下很多人家才把牛卖掉的情况后,党建扶贫队和当地党委政府决定,按照走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子,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发展模式,积极申请国家肉牛品改项目落户暗沟,鼓励村民在荒山上种草养牛。经过党建扶贫队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多方努力和积极呼吁,200万元的肉牛品改项目落户暗沟,项目落实的当天,暗沟村300多户群众以对歌喝酒来表示庆祝。
  为给种牛一个好的圈养环境,党建扶贫队副队长钟启超又回到单位积极组织单位职工捐款购买了150余吨水泥和砖瓦,帮助农户重新修建牛栏……为让肉牛养殖户进一步掌握肉牛喂养技术,党建扶贫队又积极协调省农业厅等相关单位,于2007年7月组织了暗沟村村干部和肉牛养殖户代表20余人赴花溪磊庄肉牛养殖基地实地参观学习。与此同时,党建扶贫队还积极帮助暗沟村群众发展渔业养殖,为防止群众乱捞乱捕,新成立的养鱼协会与家家户户签订责任状。当年投放的20万尾鱼苗见效,户均分红2000余元。暗沟村支部书记在欢送党建扶贫队离开时哽咽难语,他说:“一年的帮扶,一生的恩情,党建扶贫帮助暗沟村走出了贫困,我们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让基层党组织强起来
  
  就在党建扶贫队进驻坪地镇的次日,有干部就找到扶贫队,向他们倾诉基层党建工作的难处,特别提到年轻党员流动外出务工后,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考验。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建扶贫工作队的一项首要政治任务,这直接关系到党在基层的生存与发展壮大问题。通过走访,党建扶贫队了解到全镇21600人中仅有党员789人,党员人均年龄45岁,30岁以下的党员不足70人,多数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高中文化党员寥寥无几。面对摆在面前的一系列难题,党建扶贫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如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如何让群众自愿参与到党组织的活动中来?在目前这种社会转轨、经济转型的社会背景下,这成了党建扶贫队急需破解的一道方程式。
  为求解这道难题,党建扶贫队积极深入各村党员家中,听取党员对党建工作的意见。在征得大家的意见后,党建扶贫队首先在复员退伍军人、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外出务工返乡青年中物色人选,针对选出的好苗子,党建扶贫队对这些人单独开“小灶”。在党建扶贫队的努力下,108名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培训,最终有34名优秀青年加入到了党组织中来,为基层支部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当得知平么村51名党员因无活动场所只能挤在废弃的村小学内举行支部学习的情况后,党建扶贫队多方筹措,为该村修建了一个120平米,窗明几净的党员活动室。老支书杨欲整说:“党建扶贫,不仅仅是帮助我村建了一栋党员活动室,这一举措,感化了我村群众,感动了全村的党员,党员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群众有什么事,也喜欢找党员商量了……”
  
  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党建扶贫,不仅重在资金项目,更重要的还在于给当地干部、群众培养一种意识,让身在其间的人能真正认识到自身落后贫穷的现状后,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积极造血发家致富,从而改变传统单一的输血扶贫模式。”队长马雷这样说道。
  为进一步催化智力扶贫效果,党建扶贫队一鼓作气,决定在天柱大手笔地举办一次高规格、高品位、高素质的“天柱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论坛”活动,以达到进一步解放思想,将潜在的资源充分挖掘出来。2008年1月10日至12日,为期三天的“天柱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论坛”在天柱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共邀约了涵盖该县工业经济、烟草、畜牧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来自全县16个乡镇的干部、群众热情地从四面八方涌向天柱人民会堂。虽然数九寒天,但挡不住干部群众聆听论坛的激情。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开拓了他们的智慧和视野,转变了大家的观念,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智力基础,扫清了扶贫攻坚道路上的拦路虎。正如天柱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光杰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论坛的致词中所言:“通过论坛,搭建了促进天柱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桥梁,是天柱人民盼都盼不来的盛事,这一举措,对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深远影响。”(作者单位:共青团贵州省委)

相关热词搜索:征程 扶贫 党建 青春,闪耀党建扶贫征程 闪耀党建扶贫征程 围绕扶贫抓党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