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制度改革:绿了青山,富了农民:林权制度改革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在铜仁地区江口县坝盘乡挂扣村,刘华家的三儿子刘忠耿想报考中国音乐学院。刘华说:“只要他能考上,家里200多亩竹林就是他的学费。”   在这次林权制度改革中,刘华家分得一块自留山和责任山,张榜公示不久,外地客商便上门要求与其合伙经营,并预付3万元合作资金。
  关于这次林权制度改革,从上到下,从政府官员到黎民百姓,有过深思,也有过争论;有过调查,也有过疑问。
  比如:贵州林改工作进行到哪一阶段?林改工作者的工作是怎样的?林改之后,老百姓的生活已发生以及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林改对于贵州有何契机和意义……
  
  贵州林改进行时
  
  贵州省林权改革工作分三步:
  第一步: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在锦屏、瓮安、册亨、余庆、平坝、黔西、铜仁、白云、六枝等9个县(市、区),完成了林改试点工作。第二步: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在全省以明晰产权、发(换)林权证为主要内容的主体改革工作。第三步: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以“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
  锦屏样本与70.8%的森林覆盖率
  1998年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是典型的“木头财政县”,林业产值占锦屏县总产值的40%,林业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0%以上。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锦屏林业也实现了角色转换,从经济获利走向生态保护。8年间,全县森林覆盖率从56%上升到70.8%。
  生态越来越好,可是锦屏的林农却难以通过林业获利。
  在锦屏,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捧着金饭碗讨饭吃。锦屏林农家家拥有大片山林,却不能像粮食那样换钱。除国有林木外,全县林权明晰的林地面积超过180万亩,涉及的群众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
  “贵州林改看锦屏”,一句话道出了锦屏林业在全省的地位。
  目前,锦屏县在完成明晰多种林地产权的主体改革的同时,还做出了几项配套改革,如简化采伐手续、降低木材税费、允许木材自主经营等。
  从2002年至今,锦屏县每年的砍伐指标只有6万立方米,这一指标限制了锦屏每年通过林木交易的获利总量。此次改革是否成功,获利总量成为一个不得不计量的要素。
  这次林改将组建林业要素市场,对农民生产的木(竹)材实行产销直接见面。三江镇瓮寨村苗江坡组村民龙连洲说:“我家本有许多成熟林,过去由于木材不能砍卖,只好外出打工,如今政策好了,木材能够自主销售,我也不用去外面打工了,在家经营几十亩山林更划算!”
  全县205个村的4.5万余户农民,对林改充满期盼。农民把山林看成是自家的“绿色存折”,许多村寨掀起造林育林护林热潮。如今,分山到户率超过90%的林业重点村,将以村为单位成立林业协会,由协会向会员提供营林生产技术和木竹销售市场信息服务,组织会员进入要素市场公开竞价销售木材,监督、核实依法采伐。
  锦屏县林业局副局长、县林改办副主任龙令炉说,林改拓宽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渠道,农民生产的木材可以实现产销见面。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公开竞价销售,规范了国有、集体和个人的林木、林地流转和交易,全面提升了林木、林地价格,使林农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他们见证贵州林改
  
  林权证:以法律的名义
  2008年2月的一天,刘昌学骑着他那辆摩托车到乡里的林业站拿回了他家的林权证。他小心地摩挲着这张一家人盼了26年的证,一字一句地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
  事后,他回忆起这天仍然憨厚地笑,指着自己脚上那双黑乎乎地运动鞋说:“就像我脚上穿的鞋,我掏了钱之后,就是我的了。心里踏实。”
  在不少地方,村民们领到林权证后,放鞭炮,杀鸡宰鸭办酒席;有人把这个绿皮皮镶着国徽的本本,与结婚证、存折一起,层层包裹着,藏在自家柜子的最底层;有人准备把这个证留给儿子、孙子……
  如今,在世界各地,树林每年都在增值,是最优质的资产之一,被广泛用作银行抵押,但在中国很多地方无法实现。“‘林权证’要真的成为林农的宝贝,而不仅是一张纸,就应该把它盘活,容许它进入市场交易,如入股、租赁、抵押、变现和买卖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分析道。
  
  一个林改工作者的讲述
  因为瓮安县林改工作做得好,作为县林业局副局长的周明君常到黔南各个县市做培训。他在讲述各项政策举措的时候,始终面带笑容,常让听者入迷。
  他说,自林改开展以来,几乎每天都有老百姓到林改办来询问,要种子和树苗:“哪种树肯长,好管?”
  有一次林权纠纷,是余庆和瓮安两个县的县际纠纷,从民国30年就遗留至今,牵扯到几百人。当一切冰释后,村民还杀猪庆贺,宴请了周明君一行。
  他说,以前,工作量最大的要数‘二类调查’,但也只是十年才遇一次。如今的林改工作则是‘二类调查’工作量的5至7倍。林改人员的辛苦自是难以想象的。他们常常6点就上山勘界、勾图,有时到夜里2、3点还在山上――太累了,随便倚棵树,就睡着了。有一次,周明君接到一个员工的电话,“就是想听听领导的声音。”周明君问他“饿不饿”。对方疲倦的声音敲打着他的心:“饿都是小事,就是想睡觉。”
  他还收集了一些林改中制作的标语: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
  “种杉得杉,种松得松。”
  “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
  ……
  
  贵州林改之路引出的话题
  
  土地,耕地,林地
  从古至今,似乎没有哪个民族如中国农民一样对土地有这样深的崇拜了。九曲黄河绵延,流淌繁衍了黄河文明和农耕文化。黍、麦、稻;杏,李、桃;谷雨、清明、芒种;村庄、河流、城市;雁鸟结巢,子规夜啼;疆场逐鹿,攻城略地……一切的一切,都与土地有关。
  “中国农业用18亿亩耕地,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而林地用43亿亩林地,却没有解决13亿人的用材问题,更没有解决社会对生态的需求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林权改革不到位,体制和机制不顺,阻碍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林业局长贾治邦掷地有声。
  有人给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定义:这次改革,是中国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土改”。
  “温饱靠耕地,致富靠林地。”很多人这样说。
  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即是将我国对土地的改革,由耕地延伸至林地,由平原延伸至山区。这对拥有广大山区和森林资源的贵州来说,无疑是一场契机。挖掘林地资源,提高林地生产力。是贵州人现时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黔西,在江口,在锦屏,提起林权制度改革,当地群众说得最多的是这个词:“绿色银行”。这个词本身就是资产与生态的双重效益的融合。
  在赤水。村民黄恩贵守着100多亩竹林,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森林与村庄,在这里完美结合。
  
  林改洞开绿色文明
  “1994年我第一次到贵州,从贵阳经安顺到黔西南,沿途两边都是光秃秃的山,山上全是石头,林木很少。但是从去年到现在,我在贵州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所到之处几乎都是郁郁葱葱、山清水秀,让人赏心悦目。”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在一次会议上如是说。
  一直以来,这位名字中有“6棵树”的省长非常重视生态与环境的发展,一直坚持“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贵州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目前已经接近4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特别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为全省生态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林业生态体系已经初步构建。
  纵观贵州省情,贵州省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2.5%,林业用地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人均林地近4亩,90%以上的山林属于集体所有。
  山门洞开,林农生财。
  山林,还是那片翠生生的山林。山林,已不是原来的山林了,开始和资本、资产、抵押、利润……这些词连在了一起。
  “在2007年,我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林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省木材加工、森林旅游、林木种苗、花卉和林下种养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生产商品材150万立方米,实现林业总产值120亿元。评审林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9个,促进了林业产业化经营。”贵州省林业厅长金小麒在总结2007年林业工作时说。
  林业产业体系呼之欲出。
  “根据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我省第一次现代化指数和第二次现代化指数都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一。但是,这份报告还对2000年和2004年全国各省(区、市)生态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我省生态现代化指数在全国排名第28位,但仅仅用4年的时间,到2004年我省的排名提前了9位,在全国排名第19位。”林树森省长在全省退耕还林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这样说道。
  2007年,贵州省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7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促进了森林旅游事业的发展。与之同时发展的是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
  在2007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贾治邦提出:“现代林业的建设目标是构建‘三大体系’――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有评论说,“生态文化体系”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人类文明正在步入一个新阶段――绿色文明的时代到来了。
  诚哉斯言!贵州,也许由此而获先机。

相关热词搜索:青山 制度改革 农民 林权制度改革:绿了青山,富了农民 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