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没有娘胎里带来的落后] 畸胎瘤是娘胎带来的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开栏语   历史给贵州留下太多让人百思不解的谜团,它们犹如晴朗夜空中的遥远星辰,永远那么神秘,那么难以捉摸,却又那么令人向往。神奇而又丰富的贵州历史文化,也是“多彩贵州”的一笔重彩。史海茫茫,时空深广,从上下数十万年史事中采撷精粹,由细微处展现贵州历史上的辉煌与神奇,让更多的人认识贵州,关心贵州,报效贵州,从本期起,我们邀请范同寿先生开设《黔史采微》栏目,为我们讲述多彩贵州那些少为人知的故事。
  
  小时候,曾听老一辈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们贵州因为田地少,土地不肥,又没盐巴吃,外省人都不大看得起我们。有一次在四川,贵州人和成都人争起来,都说自己的家乡好。那个成都人为了炫耀他们了不起,宣称“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贵州人一听当即火了,冲口而出:“贵州有座钟鼓楼,半截还在天里头。”当时只有六七岁的我,听完这个故事,忍不住开怀大笑,为这个贵州人的急智叫绝。
  儿时的无知毕竟很短暂。懂事以后,当年的故事再也无法在心头激荡起爱乡之情。巍峨峻秀的峨眉山实实在在地矗立着,而那一半入云的钟鼓楼在我的家乡却根本不存在。
  许多年以后,一位出差回来的同志说起他在省外的际遇:有人听说他从贵州来,竟投以异样的目光,问出“你们贵州人是不是长着尾巴?”、“你会放蛊吗?”一类的愚蠢问题。这则故事带给我们一种酸楚的感觉:世人对贵州这方土地的了解如此之少,竟将她视为尚未开化的土地。也许他们眼中的贵州,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样:“人多不习教化”、“不毛之地,瘴疫之乡”。
  一个省、一个地区,如果穷了、落后了,或是人家根本不了解你,常常会被嘲笑。但缘于古代人们对贵州的误判,又被后世无知者不假思索地向前推演,进而将落后视为贵州这片土地与生俱来的痼疾,这就不仅是一种无知,而且陷入了一种历史认识上的误区。
  不客气地说,当世界许多地方还是一片荒芜,渺无人迹的时候,坐落在云贵高原东半块的贵州地区,早已经是一派生机。在山顶洞人出现之前,水城硝灰洞人便已生活在距今六盘水市区25公里的三岔河畔,并运用他们的智慧,率先创造出打制石片的锐棱砸击法。这种带有区域性文化特征的砸击法,后来虽然在西南一些地区、台湾、东南亚等地也有发现,但时间上以水城硝灰洞最早,形制上也以硝灰洞最为典型。
  如果将中国的版图划分为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和中原几个部分,贵州则处于祖国西南片区的腹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千姿百态、纷繁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水资源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为物种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
  20世纪中期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今贵州境内发现了5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若干极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们充分证明,早在数十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已经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那时的贵州,呈现出一种史前的繁荣,简直就是古人类的一片乐土。难怪中科院院士贾兰坡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惊叹:“贵州有如此之多的旧石器遗址的发现,实出我们预料。”
  秦汉之际的夜郎,是众所周知的强大政权。司马迁的《史记》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那里的人们过着“椎结、耕田、有邑聚”的农业定居生活。夜郎“有精兵十万”,有着颇为发达的青铜冶炼业,能铸造各种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乐器和装饰品,掌握了纺织麻布和制作陶器的技术。就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程度而言,这一时期的贵州,与中原地区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贵州的落后发生在魏晋以降。
  东汉帝国的崩溃导致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强争雄,战祸连年,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受到严重阻碍。自那以后,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日趋缓慢,逐渐拉大了与中原和沿海地区的差距。
  随着商品交换在社会生活中比重的不断加大,层峦叠嶂、“望山跑死马”的自然地理条件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制约也越来越严重。
  从蜀汉政权到隋唐、宋元乃至明清,历代统治者对贵州的着眼点都离不开军事价值,从未将这片地区纳入国家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的重点,加上贵州自身环境的封闭性与经济基础薄弱,落后自然一天天累积下来。
  秦汉以后的贵州历史有许多空白处,那是因为当权者只将注意力集中于经济发达的中心区域,对贵州这样的地区采取“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的若即若离统治手段,使贵州成了“被历史遗忘的角落”。秉承朝廷旨意的史家们,很少关注和记录贵州的人和事,致使贵州的历史出现了许多断链,后人自然无法看清她的全貌。
  古时的人们受交通、通信等条件的制约,既无法从文献资料中了解贵州,又没有亲历其境的机会,只好将道听途说、耳食之谈的东西拿来当真。于是,一个曾经拥有辉煌史前文明,富饶美丽的地区,一片充满人间传奇的沃土,被歪曲为蛮荒之地、不毛之区,令许多人望而却步。贵州这片地区也就成了“落后”的代名词,若干世纪都被误解。
  
  作者简介〉〉
  范同寿,历史学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六百年研究办公室主任、贵州省史学会常务副会长、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副理事长。曾任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贵州省志》总编。出版有《贵州简史》、《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州抗日救亡运动史》、《贵州历史笔记》等著作10余部。

相关热词搜索:娘胎 贵州 落后 贵州:没有娘胎里带来的落后 贵州落后 贵州落后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