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花绽新韵|新时代绽新韵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近几年来,贵州紧扣自身实际,把中央文明委提出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活动逐一对应起来,一项一项地抓落实,找准了载体,充满了创新精神。   2001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站在利?学发展的高度,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特别是把“整脏治乱”、“满意在贵州”两大活动纳入了市州地及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合力,强化督查。如采取明查暗访方式考核“整脏治乱”,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开展“绿丝带”志愿服务行动、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法等,抓出了特色。
  近几年来,以“整脏治乱”、“满意在贵州”、“四在农家”三项活动的创建和全省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等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发端于余庆县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得到了曾庆红、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四在农家”活动是建设新农村的很好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抓手。也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认同,如今正以燎原之势走向全国。被誉为“西部农村的小康之道”、“具有贵州特色的农业农村工作品牌”。时下,全省各地以“多彩贵州”、“学习道德模范,践行公民道德”为活动主题举办的一系列活动,集中而典型地展示了我省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弘扬了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贵州虽然经济欠发达,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很有特色,非常实在,成效非常明显。”这是2008年12月6日至7日,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赴我省就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考察调研时发出的由衷赞誉。他认为,“贵州紧扣自身实际,把中央文明委提出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活动逐一对应起来,一项一项地抓落实,找准了载体,思路清楚,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力度非常大,充满了创新精神。”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贵州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厚,贵州人民热情好客,可就是一些地方的环境令人不满意。”这是几年前到贵州旅游的游客对贵州的印象。
  为了改善贵州城乡面貌,树立贵州的良好形象,省委、省政府从2006年起,用5年左右的时间,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城乡环境“脏”、“乱”突出问题,重点整治“五脏五乱”(公共厕所脏、车站码头脏、饮食摊点脏、集贸市场脏、街巷院落脏,乱吐乱扔、乱贴乱画、乱排乱倒、乱搭乱建、乱停乱行)。3年来,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城镇总体形象明显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地区之间整治工作差距明显缩小,群众对“整脏治乱”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门前的巷子里,路边以前都是垃圾,晚上根本不愿出来散步,但经过‘整脏治乱’活动,现在小区环境好多了,感觉很舒服。”家住贵阳市南明区的王阿姨乐呵呵地说。
  记者站在下合群路口,放眼望去,一排排黄色的灯箱招牌映入眼帘。在这条夜市街上,仍旧是琳琅满目的各色小吃,仍旧是那些熟悉的吆喝声,和以前相比,变得整齐规范:统一的餐车炉具、统一的餐桌座椅。统一的摊位招牌、统一设置的摊棚、统一油烟净化、统一污水排放、统一垃圾容器、统―供水供电、统一人员着装、统一佩证上岗!合群路夜市经过整治,食客可以欣然地享受夜市的美味了。
  “现在好多了,路过小吃摊,油烟味没有那么重了。”跑保险业务的罗小姐说,整治后的合群路夜市给市民带来了良好的小吃环境,经营户做起生意也舒心了很多。
  人们的意识转变了,慢慢地从“不自觉”到“自觉”,参与意识也逐步加强:手上的垃圾分类丢进了垃圾箱,嘴里的口香糖再也不随地吐,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坐公交车相互礼让……小细节见大文明,群众文明程度不断提升。通过一系列的整改措施,人们发现自己周围的环境变得整洁了,交通秩序井然有序。“以前觉得地上挺脏的,我扔不扔垃圾,都是这个样子。”贵阳市民罗先生略带羞涩地告诉记者, “现在地面干净了很多,自己再随手乱扔垃圾就觉得不好意思了。”
  目前,全省“整脏冶乱”工作正稳步推进,由中心城区向城郊结合部、由县城向乡镇集镇、由乡镇集镇向周边村寨拓展延伸。公众对环境卫生的综合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
  
  “今天,你感到满意吗”
  
  2008年3月,省委、省政府决定以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在全省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着力营造公众满意的卫生秩序环境、政务执法环境、窗口服务环境、投资创业环境、市场经营环境、教书育人环境、医疗卫生环境、旅游接待环境,努力实现“让投资者创业者满意”、“让游客满意”和“让基层和群众满意”。力求公众对各类环境的综合满意度达90%以上。
  在贵阳市某修理厂附近工作的张小姐及其同事,长期饱受该修理厂煤烟的“熏陶”,还有人因此诱发了气管炎,苦不堪言。在多次与修理厂协商无果时,正碰上“不满意问题”的征集活动开始,张小姐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在网上发出一个求助的帖子,希望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帖子发出后很快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问题也在责任部门承诺的时间内得到解决。
  原来,这是省文明办、省“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在“金黔在线”网页上专门开通的让群众“揭短触痛”的渠道。根据省文明办、省“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调查机构于2008年底对不满意问题率进行的调查统计显示,有7个市州地对不满意问题的回复率达到100%,群众满意度达83.5%。
  作为“满意在贵州”省直机关窗口部门,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积极开展“满意在工商”主题活动。全省工商系统在基层执法人员中开展向监管服务对象代表述职述廉活动,拓宽了工商机关与服务对象的沟通渠道。对此,湄潭县个体户陈泽霞深有感触:“工商所长面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让我们感觉到经营户与工商部门好像一家人,切身体会到了‘和谐’氛围,我们感到特别温暖。”
  大灾面前彰显大爱。“满意在贵州”这一活动的宗旨在灾难面前得到了升华和沉淀。
  5月22日,贵州省人民医院迎来了汶川大地震部分伤病员及其陪同家属,“满意在贵州――绿丝带?爱心守护志愿公益活动”为受灾的四川同胞送上了爱心和帮助,手臂上扬起的“绿丝带”为灾区伤员筑起了温暖的家园,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贵州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意。
  “今天,你感到满意吗?”对此,来自省外的朋友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天津的刘大爷已经是第二次来到贵州,不同的是第一次的贵州行给刘大爷留下了遗憾。那一次因为和景区导游发生纠纷,让刘大爷苦恼了一回。而这次来贵州,不仅高高兴兴地参加了儿子的婚礼,儿子、媳妇还带 着刘大爷“重游故地”。没想到,景区变了。景区内设施规范,卫生环境良好,导游微笑服务,全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此行让刘大爷满意而归,还一直叨念着要让天津的朋友也来贵州看看。
  事实证明,“满意在贵州”专项行动正在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
  
  “到湄潭当农民去”
  
  “到湄潭当农民去。”
  这是竖立在位于326国道遵义和湄潭两县交界处的公益广告牌上的一句话。
  记者在湄潭县看到这样一道靓丽的风景:在田园山水间,坐落着一幢幢别致的“别墅”――黔北民居。
  2007年,湄潭县以“小青瓦、坡屋顶、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红柱子、白灰墙”的黔北风格新民居建设为重点,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黔北民居的兴建与“农家乐”相结合,吸引了周边省市的游客到此体验黔北风情和农家生活,既拉动了消费,同时也使当地农民的荷包鼓了起来。黄家坝镇邓家寨的村民高方林2008年5月开办了“桃园山庄”农家乐,到年底共计收入30余万元,同时还带动当地蔬菜产业发展,解决5位农民就业。
  遵义市农科所在邓家寨建立试验基地后,通过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大多数村民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村民邓宽洪2008年种植蔬菜一项收入就达3万余元。农民的生活富起来了,邻里间也洋溢着和睦融融的温情。
  邓家寨2008年度极贫户建房户邓宽松,由于家庭贫困,修建一屡的平房对他来说都捉襟见肘。“落地亲兄弟,何必骨肉亲。”邓家寨村人向邓宽松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大家的资助下,建成了一栋一楼一底的黔北民居建筑。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这是湄潭人由衷的自豪。
  如今的黔北民居已经被赋予了新农村、新生活的新时代内涵,构建起一幅幅和谐的新农村画面。
  “黔北民居”在“四在农家”创建工作中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巷。遵义市的创建点已覆盖45万户,180万人受益,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3000元,比全省平均数高出26.3%。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已覆盖4000多个行政村,近600厅农民受益。
  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

相关热词搜索:之花 文明 绽新韵 文明之花绽新韵 花绽 绽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