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视野?友谊】 交流与合作 必将 友谊必将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教育是人文交流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由于中国和东盟各国同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都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双方在加强校际合作、人才培养、学生流动、语言学习、联合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2009年8月6日。贵州,贵阳,花溪。
  第二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交流――教育无国界,知识无疆域,文明共分享
  
  来自菲律宾的Fr.BienvenidoF.Nebres是雅典耀大学的校长。他在校长论坛中发言道:“年轻人是我们的未来,因为未来的国家领导人就是在今天的年轻人当中产生,不同国家间年轻学生的交往、交流将会为未来的国际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Ir.H.Lily Satari博士来自印度尼西亚,是巴顺丹大学的副校长。他认为,当下,中国跟东盟国家大学要想更好的合作,首先要解决语言交流不顺畅的问题。只有通过高强度的语言教学,才能扫清合作路上的障碍,也才谈得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教育交流不断深入。
  据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副校长Hang Chan Thon介绍,该大学从2001年就开始跟广州暨南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理大学、红河大学等中国高校开展合作,比如交换学生、培训教师等,同时该校也在积极向中国国家汉办申请开设孔子学院、设立四年制本科汉语专业学科等等工作。
  此次论坛上提到最多的是“学历、学分互认”。“进一步实行学历、学分互认制度,可以为留学生扫清留学过程中的障碍,让他们到更多的地方历练自己,成为拥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菲律宾安吉尔斯大学校长尼卡罗?奥斯垂亚可说。
  “戴着耳机听同声传译是因为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但是,我们坐在这里进行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流。”泰国马西隆大学副校长伊莫恩教授说。
  伊莫恩教授道出了这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主题,即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教育与文化上的交流同样重要。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东方文化和东方价值观或许能够成为拯救地球村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的救世良方。朱拉隆功大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跟中国的大学合作以来,到目前已经签署了25个合作谅解备忘录,而很多东盟国家大学都在模仿中国大学‘211’和‘985’工程中非常好的东西。”来自泰国的朱拉隆功大学副校长Montira Narkvichien女士这样说道。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发表了主旨演讲。“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文交流在双方关系、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是人文交流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由于中国和东盟各国同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都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双方在加强校际合作、人才培养、学生流动、语言学习、联合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除了文化上的交流,东盟国家也期待和中国在传统习俗上的交流。印度尼西亚大学校长古米拉?卢斯里瓦说:“印尼拥有丰富的传统草药天然资源,这些草药的采集和治疗方法与中医类似。遗憾的是,到印尼学习语言的中国留学生很多,但专业人才的相互交流很少。印尼大学刚刚创办了医用植物系,我很期待两国除语言交流合作外,开发联合科研项目,让印尼的传统医学与中医相互取长补短,取得更好的成果。”
  正如贵州省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在贺信中所说:教育无国界,知识无疆域,文明共分享。
  
  合作――80份合作协议与贵州的契机
  
  在这次教育交流周的大学校长论坛上,15所东盟国家大学和26所中国大学共签署了80份合作协议。
  协议包括继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本地区最急需的科研领域中进行联合攻关,共同培养博士、硕士;不断扩大彼此间的学生流动,加快学历、学位互认的进程;相互间开设语言、文化、历史课程。增进本地区青少年对各国情况的了解等。
  其中,贵州省内各高校与东盟高校之间签定的协议就超过半数。
  在贵州厅,分别与印尼雅加达国立大学,印尼巴顺丹大学签署完毕《校际合作协议》的六盘水师范学院院长田应洲对记者说,与东盟国家高校的合作,不仅是汉语言的推广,也是学生互换、教师交流、科研项目的合作,这对快速推动贵州高等教育迈向国际化具有非常重要和务实的意义。
  事实上,早在去年7月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举行后,贵州各高校就展开了与东盟国家高校的合作。
  2008年8月初,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林城贵阳成功举行。来自东盟国家27所高校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盟秘书处等13个机构,以及中国38所高校的400多名代表,共同发表了旨在加强多边教育交流合作的《贵阳声明》,21所东盟大学和16所国内大学达成了50多份合作协议,为双方教育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当年10月,菲律宾圣语学院就来到贵州民族学院,两校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在教师交流、学生互换、联合研究项目、多文化联合项目、联合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开展合作与研究。贵州财经学院今年接收了泰国苏兰拉里大学的6名交换留学生前来学习、实习,而贵州财经学院也选派了5名学生到苏兰拉里大学开展为期4个月的学习、实习。今年5月,贵州财经学院还选送了3名汉语言文学教师赴菲律宾支教一年。
  对于贵州大学来说,亦是收获颇丰。
  石贤松来自老挝,在贵州大学学习工商管理。“我的中文名字是到贵大后,老师帮我取的。”石贤松本打算毕业后在中国找一份工作,但看到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比较困难,他便改变了主意。在老挝有许多中国公司,“我一定能够在家乡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石贤松的汉语流利,充满自信。
  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结束后,贵州大学一共接收了27名来自东盟十国的留学生,分布在汉语言、法律、计算机等多个专业。今年又将有20名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前来贵大学习。
  除了高校之间的交流,政府间的协议亦在加强中。2008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分别签署了一系列政府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协议或学历学位互认协议。2008年12月,与柬埔寨签署了《中柬教育合作协议》;2009年4月,与新加坡签署了《中新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与越南签署了《中越学位学历互认协议》;2009年6月,与泰国签署了《中泰教育合作协议》。
  这些协议的签署为中国和东盟双方教育合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贵州省委常委、贵州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龙超云说,过去一年,我们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国际能源、资源、贸易形势起伏动荡。过去一年,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取得了许多积极的进展。中国-东盟自由贸 易区建设、第二届中国-东盟妇女论坛、中国-东盟外长会议等相继举行。
  一切交流合作都是人与人的交流合作,而教育交流合作是最基础、最有生命力、最丰富多彩的,前景也最为广阔。大学校长是教育家,也是思想家、政治家,大家在一起分享经验,贡献智慧,一定能让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教育交流取得实效并不断深化,以此推进中国-东盟的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更健康、更持久地发展。
  
  视野――站在国际舞台上
  
  “参加这样的活动,对我们个人来说,既可以锻炼英语口语,又可以拓宽视野,增加阅历。以前老觉得读完大学,找到工作就行了。现在发现远远不够。最关键的是视野问题。”贵州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龙薇说,同时她也是此次活动的志愿者。
  他们穿着印有“贵州大学志愿者”字样的T恤,活动在各个会议室:或者给外宾讲解,或者负责各项联络事宜。和去年一样,为筹办此次活动,贵州大学面向全校招聘了多名志愿者。据龙薇介绍,她们这组主要为外宾进行引导服务,简称“一对一”。
  许多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贵州来说,东盟教育交流周连续两届花落贵阳,花落贵州大学,原因何在?
  郝平副部长在答记者问时这样回答:这跟贵大晋升“211”办学实力明显提升有关,也和贵州良好的天然气候条件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密不可分。贵州大学这些年的科研实力、师资水平、人才培养都上到一个新的层次,频频主办和承办大型国际交流活动,使学校国际化水平日益加快。贵州的教育在过去可能确实欠发达,就是因为地域因素的限制,国际合作的成分不高,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那么贵州的高校就正好利用这个平台,使自己快速成为具备国际视野、国际知识的高水准大学。
  再则,是贵州得天独厚的气候,为热带尤其东南亚国家人士所看好。今后“东盟教育交流周”由谁承办不好说,但前三届肯定由贵大承办。去年首届交流周的成功举办和今年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使得“东盟教育交流周”和“贵州大学”这两个名称均产生了明显的品牌效应。希望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固定在中国贵阳,并打造成一个像“博鳌论坛”、“达沃斯论坛”一样的品牌。
  “我喜欢中国,也喜欢贵阳。”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国立大学副校长Dr.Zainal Rafli说自己一下飞机,便被这个美丽的城市迷住了。“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映入眼帘的全是青山绿水,让我的心情豁然开朗。这里不但风景很美,气候宜人,而且人也非常友善,负责接待我的志愿者龙薇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子,英文也非常棒。”
  马来西亚佳欣国际教育企业管理顾问集团副总裁Johnny.Sc.Chai说,开幕式上,民族表演让人感到非常震撼。这么好的东西,要多推广,多交流,这样才能够将美妙的民族艺术推向世界。
  中国与东盟,可谓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经济互补,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而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已形成连接东盟地区的大通道、大枢纽,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林树森省长说,贵州作为东盟进入我国的重要节点,一直在为扩大双方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努力。特别是近两年启动实施的贵阳至广州、昆明、长沙、成都、重庆等快速铁路和贵阳至广州等高速公路,将打通中国到东盟各国的快速通道,形成一条从广州经桂林、贵阳、昆明至东盟的世界级观光旅游线,为中国与东盟开展包括教育在内的各方面合作奠定重要基础。
  
  友谊――中国和东盟人民的共同理想
  
  18年前,中国-东盟开启了对话进程,揭开了双方关系崭新的一页。在政治上互信、经济上合作,文化上亦相融相交。
  首届“交流周”后,中国与东盟在双边和多边框架下,教育高层往来频繁,推进了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2009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周济访问新加坡;7月,周济部长在出席世界高教大会期间会见了马来西亚高教部长。今年4月,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两次出访东盟国家,应邀赴越南出席第二届亚欧教育部长会议,赴新加坡出席“教育部长圆桌会议”,访问了马来西亚。这一系列教育高层对话与往来,有力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教育合作。
  “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郝平副部长说道。
  东盟到2015年将成为经济共同体,这一点已经提上日程。
  “我们期望中国能成为这一新的共同体的永久伙伴。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为这一新环境培养合适的人力资源而合作。这一切,是中国和东盟彼此了解、减少经济壁垒的好机会。中国和东盟人民的这一共同理想,只有以欧洲博洛尼亚进程为榜样,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在那里,不同国家的学生可以自由流动,不同国家的学位能得到彼此认可,教育质量标准化。因此,东盟成员国内部、东盟和中国之间,都需要类似的进程。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地区不同教育体制不同,在教育质量和获取学位的期限方面也存在差别,在这些条件下面对挑战,我们的任务就更为艰巨。”
  “对我们所代表的各国政府而言,将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主要力量,来建设由5.6亿东盟人、13亿中国人组成、知识多样、包罗万象的社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迫切需要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有效合作,以便在社会和经济上发展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暹罗大学Pomchai Mongkhonvanit教授如是说。
  一座城市,数个国家;一周交流,数载友谊,就这样交汇融合,铸就了一段历史。
  “正如东盟和中国领导人所认识到的那样,密切的东盟-中国关系为该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Linda Lee女士代表东盟秘书处在致辞中这样说道。

相关热词搜索:友谊 视野 合作 交流?合作?视野?友谊 友谊交流群 岛国友谊艺术交流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