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城镇化率【贵州城镇化四题】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我们党历来重视城镇化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论人口而言,已近半壁河山。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城镇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来抓。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说:“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并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总书记还对户口、住房、入学、就医,包括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都作了具体阐述。本人很受鼓舞,感到贵州城镇化的又一个春天来了,为此谈点学习和实践体会。
  
  拆掉“篱笆墙” 铺平进城路
  
  中国是最先有城市概念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就是为了争夺一城一池。据载我国盛唐时的城市化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我们始终是一个农业人口占主导的国家,城镇化一直在艰难和曲折中推进。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特别是农副产品短缺,我国一度采取了计划经济政策。反映在人口管理上,就是把人口分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这种户籍制度的设立筑起了一道城乡分治的“篱笆墙”。不仅如此,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把大量城市人口中的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使本来就不高的城市化水平急剧下降。从此,农民有了一个别称――农二哥。几十年来,农民要想跳出“农门”,改变自己的命运,出路无非两条:要么读书,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么当兵提干。户口,不仅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篱笆墙”,也在人的价值和尊严上筑起一道无形的墙。
  改革开放好,好在它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还解放了人们被束缚的手脚。最先富起来的农民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也要当工人“老大哥”,乡镇企业由此异军突起。大量的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加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富余劳动力开始进厂、进城打工,“滚滚打工潮”如势不可挡的洪流,在篱笆墙上撕开一道口子,一发不可收拾。
  农民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从“三分天下有其一”到占领“大半壁河山”,赢得了进城务工的先机和竞争力,也为自己的命运赢得了尊严。但是他们仍有很多苦衷:子女读书要交择校费,参军转业不能安置,各种公共保险不能享受……这一切都归咎于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体制。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户口问题,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所在。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要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市居民。”所以,放宽中小城市的户籍限制顺应了历史潮流,正当其时。
  首先,不论是大中小城市,还是小城镇,都要把那些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业人口的户籍问题解决好。这些人在城市打拼多年,有固定的工作,有自己的固定居所,只是少了一个非农业人口的名份。其次,中小城市要放开户籍的管理,建立起以身份证管理为抓手,实行城乡统筹,迁徙自由的居住证制度。其三,在乡镇允许存在“两栖”式农民,农忙务农住农村,农闲进镇务工经商。这样既不会使土地丢荒,又能让农民享受城镇的公共资源。其四,最关键的是要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入学、就业、参军等问题上,与城市的孩子享受平等待遇。即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不交择校费,就业无户籍限制,参军转业能得到安置。
  
  鼓励土地依法有序流转
  解开捆住农民手脚的土地死结
  
  推进城镇化,就是要减少农民,富裕农村,提升城市整体水平,加快奔小康进程。减少农民就是促进社会再分工,把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中解放出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土地的减少,人均土地越来越少。以贵州为例,据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农村人口2380.52万人,人均土地1.07亩。由于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用地,到了2008年农村人口虽然只有2688.86万人,但人均土地却只剩下0.69亩。
  根据本人调研分析,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30年来,我省农民户数增加了三分之一,人均土地减少近三分之一。一部分当时的两口之家,现在已变成了三代人、八口之家,当时人均1亩地,现在人均不到3分地。而这3分地又把农民一家牢牢捆在了农村。由此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户均土地少,节约化经营水平越来越低;二是劳均土地少,劳动力效益越来越低。可以说是种粮不够吃,种经济作物不能富。
  解决这些问题,要跳出城镇化解决城镇化,在土地上作文章,即在稳定现有土地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有偿、互惠”的原则,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种植大户集中,制定鼓励土地流转政策。如农机补贴,可以向种植大户倾斜;鼓励有经营管理水平的新型农民“反租倒包”其他农民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鼓励农民按照“产业相近、土地相邻、意愿相同”的原则组织起来,走规模化经营和共同致富的路子,培养和扶持一批新兴红色“地主”,把大量的农民从几分地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离土、离乡,进厂、进城。
  欧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一份土地只能由一个子女继承,其余子女进城自找出路,这是城市化开始时的一个痛苦过程。然而几百年来,欧洲农民的户均土地规模一直没有太大变化,而且现在城市化水平达到了97%左右。
  
  进一步优化城市公共资源配置 让进城农民过上没有歧视的城市生活
  
  农民之所以拼命往城市流动,是因为城市是现代经济的中心,是人们享受社会优质资源的平台。但是由于贵州“两欠”的历史原因,我省城市的优质资源稀缺,且分布不均。这是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是我们发展的潜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
  学有好学校。教育的公平是人们追求的首选目标,一句“知识改变命运”道出了农民进城的愿望――让子女能上一所好学校。可是我省的好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十分缺乏,且好学校主要集中在几个大一点的城市,相当一部分市州地所在地和县城的高中教学质量也不是很好。“普九”以来全省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硬件建设,应该充分肯定,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毫不为过。但就教育的质量来讲,还有不小差距。教育要从教师抓起,从校长抓起,从教改抓起,从资源的配置抓起。基本做到:上幼儿园、小学不出乡镇,上初、高中不出县城;相当一部分县城和所有市州地所在地有优质高中。这样一方面减轻了省城的压力,另一方面能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病有好医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健康保健、追求益寿延年是人们的另一目标。然而我省乡以下的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令人堪忧,多数县城医院也只能治疗常见病,遇到疑难病症就得到省城以上的医院治疗。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小病挨、大病拖”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要加大对医生的培养,加快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医务人员的待遇,动员城市好医生到农村巡诊,动员好医院帮扶差医院、甚至到农村办分院。做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城,重病不出市州地。
  居有好环境。对于住房,六七十年代只要能遮风避雨,七八十年代要面积宽敞,九十年代需要功能齐全,现在对住房的选择还要环境优美。因此住房建设要按照有小区就有环境,先做环境后建小区的理念,大量规划和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经济适用、农民工买得起的小区,让农民工进得来、买得起、住得下。
  购有好商场。购物便捷、品种齐全、物美价廉,是城市的一大优点。有城市必有商场,现代化商场“一场购齐”,商场的合理布局,商品的合理搭配,不仅是宜商城市的必备功能,也是宜居城市应具的优点。
  出有好交通。出行方便,立体交通是现代生活的要求。要抓住建设贵广快速通道和7小时经济圈的机遇,建好支线机场,建好城际间的高速公路,加快赤水河、乌江、南北盘江航道的建设,构建起空中、陆地、水运的立体交通网络。
  娱有好场所。随着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要创造条件,为人们的文娱欣赏、体育休闲、健身运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只有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城市的功能才算完善,才是一个宜创业、宜居住的城市。
  
  从战略的高度 认真做好城镇化过程中的规划工作
  
  城镇化过程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系统问题,还是一个技术问题。但是,不管怎么样,规划是龙头,这是推进城镇化的前提条件。贵州城镇的规划,无论是总体规划、系统规划,还是分区规划、详细规划都较为落后。
  从宏观角度来看,应重视三个问题:
  首先是总体布局。以贵阳、遵义、安顺为主的黔中地区,按容纳400万、200万、100万人口的目标定位。贵阳作为省会城市,要打破地域界限,在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的情况下,构建100公里小都市圈,主要在水、电、气、交通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功能分工。如实现无障碍交通,一汽多用、共建污水处理厂、合理布局公共设施。遵义和安顺,要主动承接成渝经济圈和滇黔桂经济带,围绕贵阳小都市圈,参与产业的分工和功能的布局,成为名副其实的副中心城市。其它各市州地所在地都要按容纳100万人口来规划,还要规划一批10万―20万人的县城以及万人以上的镇。
  其次要注重特色。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和魅力。贵州最大的地理特征是“地无三里平”,这一特征,对于农业种植确实是很大的弊端,但是对于城镇建设,处理好了则是一大优势。开发较晚、环境意识的提高、山清水秀又是我省的一大特点。规划中城镇建设一定要依山傍水,只要保护好河流和青山,依山顺势,顺其自然,就会收到“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那样一种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效果。对小区的规划,特别是建筑单体的设计不要追求高、大、洋。追求超高、超大的小区和建筑单体,就会造成容积率超标,导致视觉、通风效果差,光污染严重,交通堵塞,防灾减灾能力弱,给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带来极大不便。特色的另一个命题是挖掘和传承民族多种、文化多彩、历史多元的建筑元素。贵州的少数民族多,世居的就有17个,特别是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彝族等,都有很具特色的建筑元素:苗族的吊脚楼和美人靠、布依族的干栏式木房和石板房、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少数民族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图腾的崇拜,因此建筑风格也离不开图腾元素,比如彝族的虎图腾,仡佬族的竹图腾等,这既是建筑艺术,也是一种民族文化。另外具有“坡屋顶、小青瓦、白粉墙、穿?房、雕花窗、烟杆斗、三合院、四合院、八字朝门”等特征的黔北民居,也都是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大力弘扬的地区建筑特色。如果这些建筑元素用好了、用活了,可以避免城市建设“千城一面,万镇一砖”的呆板局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再次是产业布局。城镇化的过程就是社会不断分工分业的过程,产业和城镇是一对孪生姐妹,换句话说,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泡沫的城镇,即没有生命力的城镇;反过来讲没有城镇化支撑的产业是没有平台的产业,是不协调的产业。所以无论是都市圈还是城镇群,都要根据城镇的规模来布局产业。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加强各城镇间的协调,务必要避免产业的趋同和功能的制约,要做到产业的互补和功能的共担。
  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的管理也很重要,管理要高度关注三个基本面: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环境卫生是城市管理的基础,也是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窗口和形象。城市管理者要有一套“横到边、纵到底”,“两级政府、三级网络”的责任、考核、奖惩制度;要有一套晴雨分开、街巷分治、现代化和手工操作皆具的工具;还要有一支持之以恒、甘于奉献、敢于碰硬的队伍。交通秩序方面,道路设计要科学合理,办公和其它公共场所要有停车场,人车要各行其道、按部就班,不逆行、不随意超车、不随意停放。要加大电子警察的监控力度,提倡民警步行巡逻,加强社区院落安保,认真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
  只要坚持若干年,我相信一个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格局的贵州一定会展现在世人眼前。

相关热词搜索:贵州 城镇化 贵州城镇化四题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贵州城镇化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