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泥哨【黄平泥哨的文化现象】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346类别:传统美术   编号:Ⅶ-47   项目名称:泥塑(苗族泥哨)   发布时间:2008年6月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黄平县
  简介:黄平泥哨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黄平县旧州镇苗族泥塑艺人吴国清从民间传统泥俑、陶俑的基础上创新而成。
  
  在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苗族泥哨的诞生最晚,却后来居上有了极高的知名度,这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泥哨取材于泥土,黄土、黑土、白泥都行,这是乡间最多的、不需成本的材质。而黄平旧州细而黏的白善泥和黑泥,则是最佳选择。其材质决定了泥哨的进入门槛低,特别容易普及。
  泥哨讲究的是造型。花鸟虫鱼、小禽巨兽,捏塑成为泥哨后,尺寸都相仿。这要求艺人慧眼独具,把握好应突出的和省略的、写实的和写意的部位;对于这些生灵的表情神态,要准确捕捉:憨态可掬的、善良可爱的、稚拙木讷的、凶相毕露的……一一加以区别。艺人对这些是了然于心的,因此能将所塑对象大幅度夸张变形,独特的风格就这样呈现出来了。就是一只不起眼的小虫子,艺人也会特别着意于它长长的须角、灵动的翅膀等最传神的部位,造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像水牛、野猪这样的大型动物,常常被捏塑成头大而身小,特别突出其长角、长吻的部位,更显得形态逼真、生动。造型的传神,是黄平泥哨的立足之本。
  黄平泥哨的工艺只要你想学,都能学会;所以,它能够较为方便地进入学校课堂。取当地优质泥土,用水将泥和好,反复摔打后,即可捏制。捏成形后,用制哨棒开哨,即做成两个气孔,再抹少许菜油定型。阴干后,可以不必放进窑里煅烧,而只需盖上谷壳、锯木屑沤烧,24小时后取出即成。
  作为一种小玩具,它不受人注意,无关乎国计民生,更不会进入官方视线;所以,在它的发展历程中,比较平顺,少干扰,这似乎产生了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宽松的环境就像一片沃土,对每一个艺术品种的成长,都是极其有利的。而缺少了宽松的气氛,你越“抓”,效果适得其反。当然,要想让泥哨上档次,就得有天赋、有艺术感觉、有艰辛的付出了。
  色彩是工艺品尤其是玩具佳作的要素。泥哨经沤烧后,出来的坯子就是黝黑的,这是一种十分大气的底色,然后用水粉颜料可以绘出一片五彩缤纷。泥哨的颜色是非写实的,它有苗族服饰一般的艳丽,也有大吉大利的寓意。公鸡身上的羽毛,会配上翠绿;野猪的头上,绘以鲜黄色花纹;乌龟的龟甲,被绘上红黄绿的纹样……这体现了苗族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也特别投合儿童的喜好。
  1985年,曾经有几十个人跟随泥哨老艺人吴国清学艺,学成后各自开设了家庭泥哨作坊,一度形成泥哨艺术异彩纷呈的景象。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玩具,泥哨在短短不到百年的时间里,走过了自己美丽的历程。
  历来黄平泥哨不仅可以观赏,还是可以让孩子们拿在手里玩,能够用嘴吹,并吹出哨音的玩具。然而,在独生子女的时代,孩子们的兴趣点早已转移到“高科技”的玩意儿上面;给孩子买玩具的家长们,对这种乡土玩具似乎已经不屑了;而制作玩具的人们,又迫于生存压力、经济压力而左顾右盼,不再专注于此道。这造成了进入21世纪后泥哨面临濒危之境。
  回观黄平泥哨的诞生,它最初就是作为玩具来制作的,但这种“不起眼”的玩具并没有产生更多的社会影响。它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所得到的一系列赞誉,都更加侧重于其饱含泥土味的观赏功能。1982年,黄平泥哨首次应邀到北京美术馆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被专家赞为“很有民族特色,全国独一无二”。 吴老还应邀到中央工艺美院讲学,现场制作泥哨。国内各级博物馆、艺术馆都将黄平泥哨作为珍品收藏,国外艺术爱好者也纷纷前来收购。泥哨作品远销海外,但都不是销给孩子做玩具。这种功能的变迁,对于黄平泥哨来说,被认为是提高了“档次”,但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福兮祸兮,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相关热词搜索:现象 文化 黄平 黄平泥哨的文化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平泥哨 黄平泥哨传承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