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县:经济与生态的双赢之路】你总能找到双赢之路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建立二十多年来,金沙县结合自身实际,坚持以经济发展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经济发展,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推进生态的良性循环,为贫困地区探索科学发展之路开辟了崭新境界。
  
  抢抓机遇
  吹响金沙经济的发展号角
  
  抓住机遇是能人,丧失机遇是罪人。金沙县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达44.97亿吨,上个世纪,金沙立足资源优势,抢抓“西电东送”的大好机遇,率先在毕节地区实施了“以火电为龙头”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举措,形成了以煤电为支撑的工业经济体系。目前,全县有煤矿118个,总设计生产能力1959万吨/年,2009年实现原煤产量1236万吨,煤炭税费11.3亿元。2008年成为毕节地区第一个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的县。1987年到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从2.17亿元增加到72.6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782万元增加到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87元增加到37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09年达到12979元,并荣获“贵州省经济强县”等荣誉称号。
  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中,金沙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为目标,找准区域、发展、目标定位;注重提高改革创新能力、规划建设科学性、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人民群众满意度;突破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服务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戮力同心推进大发展,众志成城建设新金沙。
  
  生态建设 留住了青山绿水
  
  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怎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金沙的决策层想到了这个问题。
  为此,历届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保护森林资源、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走向良性循环”的生态建设思路,把开发利用资源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四荒”拍卖、个体承包、联户经营等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多种闲散资金投入林业生态建设。先后实施了“长治”、“天保”、“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生态工程,1988年到2009年,森林面积由33.7万亩增加到158.3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8.9%增加到41.75%,比毕节地区(38.75%)高出3个百分点,比全省(41.45%)高出0.3个百分点;森林蓄积由69万立方米增加到384.58万立方米。全县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通过验收,到2015年,将建成毕节地区生态大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4.7%。
  
  激发活力 绘就美丽蓝图
  
  金沙县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了农民经营山林的积极性,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一人承包、全家就业”的林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果、药、茶等产业,并逐渐向规范化、规模化推进,通过短期内以金银花、梨、大枣促农增收,长期发展核桃、茶叶等致富,形成了“林药结合、以短养长”模式,加快了山区农民致富的步伐,不少农民高兴地说:“改革路子对头,农民尝到甜头,小康有了奔头。”
  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金沙县高原营林生产合作社和马脑石石漠化治理的全省典型。“高原营林生产合作社”创建于1984年,入社农户314户1319人,营林面积53000亩。在生产经营中注重发展目标的长、中、短相结合:短期项目,实现当年增收;中期项目,收入稳定增加;远期项目,有长远的财富。现已探索了一条“粮食、人口、生态”协调发展、群众摆脱贫困、迈向小康的成功之路。该合作社所在村的森林覆盖率从20%上升到79.8%,生动地展示了“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百鸟齐争鸣,花草遍地香;流不尽的金银水,吃不完的丰收粮”的希望之路。
  马脑石地处金沙县官田乡,属乌江水库后靠移民区。为了改变石旮旯面貌,解决马脑石人的生计问题,金沙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积极动员和带领这一带的移民开垦石山,栽种以柑橘为主的经果林。现建成的柑橘林年产50万斤以上,为民创收30万元以上,户均收入8000元以上。马脑石人终于打了一个“翻身战”,尝到了“苦尽甘来”的甜头,彰显了“敢向石漠要青山”的马脑石人精神。
  扬长避短、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即将成为金沙“十二五” 发展规划的主基调,“赶超大跨越”已经成为金沙县委、县政府的战略目标,沿着“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这条光明大道,金沙的明天必将绚丽多彩!

相关热词搜索:金沙县 之路 双赢 金沙县:经济与生态的双赢之路 金沙县滨河路 南昌县金沙二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