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的语言观]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沧浪诗话》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本文通过对《沧浪诗话》中语言特点的分析,对《沧浪诗话》的语言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沧浪诗话》 严羽 语言观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7-0041-02
  《沧浪诗话》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通观《沧浪诗话》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证五部分,经过辨别整理、组织统筹,不难发现其语言观的内在机理。其语言观大致由三部分构成:诗歌最基本的单位字(包括诗歌的用字、用韵等);较大层次的具体的诗句、诗篇(包括体裁、结构等);更为宏观也更抽象的诗歌的整体形态(包括诗歌的气象、风格等)。下面从这三个层面来展开论述《沧浪诗话》的语言观。?
  一?
  语言是诗歌构成的基本单位,语言运用的妥当与否往往决定诗歌的成败。为取得诗歌的效果,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韩愈提倡“惟陈言之务去”(《与李翊书》),“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在对语言的求新求变上,严羽要比自诩师法杜甫、韩愈的江西诗派,以及模仿贾岛、姚合的江湖诗派高明多了。
  在“诗法”中,他明确指出学诗要除“五俗”,其中就包括“俗字”和“俗韵”,还指出“押韵不必有出处,用字不必拘来历”,这就直接针对江西诗派所主张的“无一字无来历”而导致的因袭模仿的弊端。他坚持“下字贵响,造语贵圆”。对此陶明浚在《诗说杂记》里说:“以音韵言之,必求其响;以色泽言之,必求其圆。响对于哑而言,圆对于涩而言。何谓哑?专求对偶之典丽,篇幅之停匀,而中无气息,奄然欲仆,无哀怨清澈之声,无慷慨悲歌之意,无悱恻缠绵之情,无芬芳秀逸之致,如是则字句虽稳切,而声响必喑哑。治之之法,厥惟响字。古人诗之佳者,笔力则九鼎可扛,字价则千金是值,既可以娱心,又足以感人。至若圆之一字,更为难能,郊寒岛瘦之讥,为二人之诗句过于僻涩也。李杜所以有诗仙诗圣之称者,为其诗句圆满也。”?①从陶的这段分析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几点:其一,严羽对字词音韵及其效果的追求不独是语言形式上的特殊癖好,而是把它和丰富的内容(如情感、景致)联系起来的,这就突破了单纯注目于对偶的工整、篇幅的匀称;其二,“响”和“圆”这里成为了一种评判诗歌风格和价值的标准,孟郊和贾岛之所以“寒”和“瘦”,李白和杜甫之所以成“仙”成“圣”,就在于前者“僻涩”,后者“圆满”。于此,严羽把语言上升到一个根本性的决定地位。郭绍虞认为陶明浚的这段话“亦足说明沧浪论诗之旨”?②,这个判断还是恰切的。如何能做到“响”和“圆”呢?在“诗法”中,严羽提出了一些策略:“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洒脱,不可拖泥带水”;“最忌骨董,最忌?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亦忌迫促”;“须参活句,勿参死句”;“词气可拮抗,不可乖戾”。这些和陶明浚上面引文对他的分析确实是很好的对照。
  在“诗体”和“诗评”中,他的很多看法和独到的见解也正是建立在对诗歌字词音韵的娴熟了解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不管是以字而论的从三言到九言诗歌的演变,还是以时而论的从建安体到江西诗派的各个时代的诗歌团体所独有的风貌,抑或是以人而论的从苏李体到杨诚斋体不同的诗歌风格,这种分类归纳与诗歌的字词音韵是或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关联的。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严羽是借助语言音韵学的知识以及对历代诗歌的熟知来完成“诗体”的写作。评论诗歌时,严羽的这种知识基础再次发挥了功用。对诗歌不同时代特征的把握(如“大历以前,分明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唐人命题言语亦自不同。杂古人之集而观之,不必见诗,望其题引而知其为唐人今人矣”),对不同个人风格的体悟(如“太白天才豪逸,语多卒然而成者”,“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对诗歌创作不良习气的批评(如“和韵最为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本朝诸贤乃以此而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孟郊之诗,憔悴枯槁,其气局促不伸”),对名诗佳句的评赏把玩(如“十九首:‘亲亲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纤纤出素手’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也”),都是建立在严羽对诗歌字句音韵的深厚理解的坚固基石之上的。
  如何获得对诗歌的字词音韵的深入了解呢?对此,严羽在《沧浪诗话》开篇就讲到“夫学诗者以识为主”,要达到“识”的程度,不仅应“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还“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籍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有了如此深厚的功底,才可以具“金刚眼睛”,做到“辨家数如辨苍白”。?
  二?
  严羽直言自己追求的诗歌境界是:“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然而,“入神”和“兴趣”这样的境界最终还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只不过,这种语言没有了江西诗派那种沉溺于故纸堆的陈腐气,也没有当时诗坛影响较大“以议论为诗”的理学气。
  叶维廉对严羽的这种追求有一番精彩的见解。“诗提供一种别趣,一种不为语言所筌的别趣。是作为一种存在,不著痕迹,玲珑透彻,不障,不碍。诗以暗示托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那就是说,语言文字在诗中的运用或活跃到一种程度,使我们不觉语言文字的存在,而一种无言之境从语言中涌出。这是一种重点的转移,转向超脱语言的束缚的心灵的自由。”?③也就是钱钟书先生所指明的“以‘不说出来’为方法,想达到‘说不出来’的境界”?④。
  由叶、钱两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这种境界并不是矗立于虚无之上的瑰丽景象,而是和实实在在的语言勾连在一起的,通过娴熟的语言运用,更加巧妙地“说”。严羽自己的诗歌创作尽管并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但他的诗论毕竟指出了通向此途的一些路径。前文已经论述了他对字词音韵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意义。这里就阐发对于诗句、诗篇来讲语言发挥的功效。
  经过长期讽咏陶冶,他自然会熟悉历来的名诗佳篇,对诗歌的字词音韵、体裁结构,都会了然于胸,并且对诗歌的整体形态(既有历时的诗歌史的发展,也有共时的诗歌本身的独特形貌)都会有更为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如果说字词音韵是诗歌建筑的基石的话,那么恰当的诗歌的体裁和结构,就是在基石之上与之融为一体的砖石和栋梁,使该建筑获得丰满鲜活的血肉。在“诗法”中严羽就指出,诗法五种便包括“体制”和“格力”,要实现诗歌的风格的完满体现,“用功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起结”和“句法”就涉及到诗歌语言的结构及在整篇中的搭配布置,对综合后的效果的统筹考量。为达到“入神”这个效果,还必须除掉“俗体、俗意、俗句”,“不必太着题,不必多使事”,“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没有了太多的条条框框,没有了伦理道德的宣传,没有了沉重灰色的议论说教,诗歌就轻盈起来了,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
  严羽对诗歌创作和批评提出如此明确的要求,也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为诗歌发展指出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当然,“三年之病,必求七年之艾”,更何况痼弊沿袭多年,深明道路艰难,知音难觅,他才动情地说“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总之,《沧浪诗话》语言观是围绕着严羽的诗歌理想“妙悟”、“入神”来展开的,让人通过体悟语言的途径进入更为绵长久远而又美妙的情景当中。诗歌的字词音韵,谋篇布局,体裁结构,作为宏伟瑰丽建筑的有机部分,协同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尽管严羽并没有具体指出诗歌的内部机制究竟如何运作才能产生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他所提出的宏大方向以及相应的一些措施、方法,还是对当时和以后的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 释]?
  ①②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9页。本文所引《沧浪诗话》均出自该书。?
  ③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08页。?
  ④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36页。
  ??[收稿日期]2010年5月24日
  ?[作者简介]张华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相关热词搜索:诗话 语言 《沧浪诗话》的语言观 沧浪诗话诗辨 沧浪诗话翻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