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难,花钱也不易]赚钱不易花钱当细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中国人常开玩笑说:赚钱难,花钱还不容易吗?可实际上消费并非一件想当然的事。      如果说,文学家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文化问题,那么,社会学家则是带着深度的近视眼镜了。处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社会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眩晕,但是在它们的包围中,我们失去了对生活应有的敏感。
  就拿衣服来说,最近很火的服装品牌H&M进驻北京,许多时尚的年轻人兴奋得好像过节一样,蜂拥抢购,但是没准儿出了门就发现身边的女生穿着和自己一样的衣服。一般工薪阶层的女人们常常会羡慕富人一件衣服就上万元,而自己却只能买打折的裤子。有一次,我的学生告诉我:身在北京的大学生或小白领们会选择去动物园服装市场、张自忠路外贸店,以1/10的价钱选择一件与杂志上模特的衣服看起来近似的外单货。这里暗含着消费的层次和观念。
  
  消费观念的历史变迁
  
  消费不是一种纯经济现象,它很有意思、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富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消费方式,使自己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从而证明他们的生活是与财富和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炫耀到审慎,从量的充足到高雅出众,从金钱到文化,他把持着绝对的特权。
  消费绝不是你今天买了一件李宁的运动装、我明天就去买一双阿迪达斯的球鞋这么简单,也不会因为个人负担不起而成为社会文化问题。消费是一种能力,或是说在某~特定能力层次上的偏好,一个中学生拿着父母给的500元钱,那他是选择李宁还是阿迪达斯呢。
  人要生活、要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消费,这也需要必须有人生产消费品。无论如何,我认为消费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传统社会的手工业生产、资本主义时期的机器大生产以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尤其是后现代时期。
  19世纪以前的传统社会中,工匠们都在手工作坊里工作,以家庭为单位或多个工作单位联合起来生产产。这个阶段中,每一件消费品都由人工制作,所以每一件都是独特的。欧洲画家在教堂里创作,他们完全有自由想象、发挥的空间,不管是教堂的穹顶还是在装饰盘子上手绘耶稣、圣母玛丽亚的圣像,每一幅都有些微的差异、都富有创意。这时的消费品是独特的,因为它们凝聚了具体的时间、空间,将特定的时代、社会特点浓缩其中。后人可以从油画的色彩、造型、技巧和笔触的运用来判断,这幅画的作者是不是一位深受提香影响的后期油画画家。虽然这可能属于考古学家或鉴赏家的工作,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他们所依据的是作品中的时间、空间、社会与历史。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比如在封建社会时期,只有官员阶层才可以顶戴花翎,虽然士绅阶层中也有一些人获此殊荣,但布衣就是布衣,在服饰上绝对不允许僭越。要是一个宰相敢在家中穿龙袍,无疑犯了忤逆罪,要被杀头的。历史告诉我们:消费文化是有等级的,而且被严格规定了、被维持着。避讳或禁忌意味着存在严密的等级。
  
  人们为什么追求奢侈?
  
  渐渐地,文化消费也有了阶层之分:我们今天很容易从反映古代生活的电视剧中发现,市井间有他们的消遣――斗蛐蛐、叠罗汉、凤阳花鼓、舞龙等,各个地方、各个民族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这些均为上层阶级所不齿;而上层阶级的风尚也不被下层人民所理解,如歌舞于庭、对酒吟诗等等。不过,上层统治者会为了统治目的推广上层文化――比如在南北朝时的祭祀,只有天子才可以拜五代,大夫拜四代,士祭三代,而庶民只能祭两代,后来真正将“庶人立庙”推广开的是朱元璋,全国太兴宗祠,发展家族祭祀。还有一种情况是上层阶级可能会对某种民间游艺感兴趣,或装模做样地对民众表示亲善,而将某种游戏纳入宫中。
  另外看看西方的情形,在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两卷本中呈现了这样一种趋势;上层社会不断地规定某种宫廷礼仪以区别于市民阶层,而这套仪礼却从宫廷中蔓延和传播,市民阶层通过模仿消减了等级差别,与此同时上层社会又创设了一套新的礼仪……如此相互作用,等级的维持与平民化倾向交替存在。
  以上三种情况都是上层社会努力维持等级差别,具有一定的闭锁性,而下层阶级则一直通过消费和生活层面的模仿,试图进入上层社会。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时代,这主要包括骑士和暴发户,他们“将宫廷的奢侈习惯变成普通的生活方式,对于没落贵族来说,追求奢侈使他们入不敷出……现在完全可以根据一个人在饮食和其他奢侈品上的花销,评价任何一个人的地位。”
  
  工业革命:被物化的个人
  
  任何极端的社会行为都无法持续太久,在整个封建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性的贪婪推动着奢侈消费走向登峰造极。这时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也引起了人类观念的变化。资本主义大生产及垄断时期,生产广泛采用机器生产,可以用两种文化现象加以说明:麦当劳文化和福特制生产的模式。
  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毫无特点。与前一阶段相比,这时的消费品无疑没有了特色,所有东西经过拷贝复制便失去了原创性。教堂里的圣像不再由人工作画,只需一张张印刷出来就行了。每件产品都由同样的原料、在任何时间、任一地点、经过同样技术加工而成,不再凝聚具体的时间与空间,也就没有了独特性。
  在麦当劳,汉堡和薯条只是一些标准化的商品,没有差等、不用挑拣,同样,它们也不挑拣顾客的层次和荷包。麦当劳永远是讲求高效率的,这正符合了“快”时代的标准。它是连锁店,即全世界都按这个经营模式:讲究效率,讲究规章制度,讲究材料和质量,讲究员工的统一服装、讲究服务笑脸。在复制的同时我们维持着彼此的人际关系,谈着同样的话题,追求着同样的时尚,摆着同样一张很近又很远的脸。等级似乎一下子被抹平了,整个社会在努力实现平民化。
  而如今经济危机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美国汽车业的巨头――福特公司。福特制的生产模式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由高度固定,严格分工的流水线构成,利用专业化劳动获得成本上的优势。这种生产方式以工序分解和批量生产为基本特征,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产品标准化使产品品种减少,零件的规格化增强了互换性和通用性,工序的分解实现了作业专业化。人们都穿着同样的工作服,带着同样的微笑去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传送带传来一个半成品时,工人们同时或相继抬起右胳膊,标准的45度角。
  个人成为工厂生产环节中的一颗螺丝,同样也成为社会的螺丝,按约定俗成的逻辑生活和工作着;人们消费着同样的商品,生活在同样设计、同样摆设的房间里,享受着同样的文化。人们都行走在一个水泥钢筋的森林,电网与飞鸟的世界,无论在纽约还是在伦敦,社会趋于同构。上层阶级没能保持住文化上的等级――无论他们消费了什么新鲜玩意,马上就会有人拷贝下来,第二天醒来时也许早已满街都是了口等级就这样被平民化了。社会失去了空间和时间纬度的支撑,便失去了想象力与原创性。这正是一些欧美思想家所担忧的:巨大的社会机器在不断地吞吐运作,一切人和物都被“标准化”,个人面临着泯灭。
  
  个性定制重构自我
  
  不可否认,中国还没有达到,“共产主义”的目标,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分化和不同的社会阶层。“富人们”自然不愿意被平民化,所以在进入后现代时期的今天,社会上难免会发生一种新的分离,这也催生各种新型奢侈观念的出现;人们在日用生活品上的追求降低;反倒是过去无需花钱、唾手可得的东西成为奢侈品,如时间、空间、纯净的空气、绿地、水源、宁静……最终,消费并没有使整个社会趋于一致、平民化,反而加剧其分化。这些等级差别不是一般人通过消费来模仿就能逾越的。
  同样,互联网再次启迪人们的头脑。20世纪中后期以来,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平头百姓都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大胆翻新和创造成为引领时尚的潮流。等级性再次出现,不过这次“名流们”讲究的独一无二,独特才是名牌上档次的原因。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高档时装定制。无论是意大利的手工皮包,还是中国老裁缝的旗袍,他们使用上好的料子,最精湛的手艺,个性化的服务,每一件商品都是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当然一件就几万元的价格表明了它的地位和立场。
  在这个劳动力和时间最为珍贵的时代,传统手工业的回归已成为一种机器生产的亚文化。限量发行和量体裁衣使得高档成衣蕴含了文化和时间的价值,也成为拥有者的特征之一。很多上流社会的人士定做衬衣、西服,在袖口绣上自己的名字简写――这浓缩了他的社会地位,是一种符码,这如同17、18世纪是法国贵族手帕上的家族徽号。
  写到这里,您是否也认为个性消费更有文化?不过,在各种“速食文化?的潮流中,要想保持住个性还真不容易,大家不妨思考一下,您的个性是由什么来支撑的?

相关热词搜索:不易 花钱 赚钱 赚钱难,花钱也不易 挣钱不容易的说说 挣钱难的经典句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