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岳阳楼记散文篇一:岳阳楼记

岳 阳 楼 记

范仲淹(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赏析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

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像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叹词。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吴县人,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两岁时死了父亲。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

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岳阳楼记散文)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绝妙的文章。下面提出几点来讲一讲:

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还有什么意思呢?遇到这种情况有两种方法。一个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别人说好,我偏说不好。另一个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径,别人说烂了的话我不说,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采取了后一种方法。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确实是这样,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一个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给人以美好的记忆。

岳阳楼记赏析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

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像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2 岳阳楼记赏析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叹词。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吴县人,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两岁时死了父亲。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绝妙的文章。下面提出几点来讲一讲:

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还有什么意思呢?遇到这种情况有两种方法。一个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别人说好,我偏说不好。另一个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径,别人说烂了的话我不说,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采取了后一种方法。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岳阳楼记散文篇二:岳阳楼记整理

岳 阳 楼 记

1. 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表现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 从空间写洞庭美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5. 从时间角度写洞庭美景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 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7. 迁客骚人“悲”的具体体现: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8. 迁客骚人“喜”的具体体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9. 描写微风时水中月影的是:浮光跃金。

10. 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是:静影沉璧。

11.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2. 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性。

13.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有为,治理政事,与一般迁客骚人不同,也具有古仁人的豁达胸襟。

14. 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斯人”指什么人?就全文来看,结尾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斯人”指古仁人,暗含滕子京。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5. 文章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写了洞庭湖的景象?分别突出了怎样的特点?空间和时间。突出洞庭湖气势雄伟、浩瀚无边;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变化多端。

16. 岳阳楼是观赏洞庭湖景象的最好立足点,作者登高望远,是从哪些角度展现洞庭湖之景的?这些描写突出了洞庭湖景致怎样的特点?空间、时间。空间上突出洞庭湖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

17. 作者在第三、四段中,描写阴晴两种景象有怎样的作用?表现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为下文作铺垫。同时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对比,突出古仁人的豁达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18. 文章第二段是如何写景的?“衔”“吞”二字的作用是什么?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来写洞庭湖美景。“衔”字从空间上写,“吞”从气势上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表现洞庭湖之大,水域之广,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

19. 第一段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并重修岳阳楼,特意强调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有什么目的?作者写此段的目的有二:一是交代作记的缘由;二是规劝好友滕子京能像古仁人一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0. 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1. 作者在文章第二段已经总写了洞庭湖景象,为什么在三、四段又对洞庭湖的阴晴变化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请简单谈一谈。写阴晴变化是为了突出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怀,与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作对比,进而突出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22. 《岳阳楼记》的写作目的。既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也表达对好友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23. 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解释“古仁人之心”的内涵?他们最可贵之处是什么?从旷达胸襟和高尚情操解释“古仁人之心”内涵。最可贵之处是不以自己利益为重,以天下为己任。

24. 文章第三、四段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作用?与后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古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25.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中“此”所指代的内容。洞庭湖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

26. 岳阳楼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联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

要原因是什么。《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文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27.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

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所以,概述以后就用“然则”一转,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28. 第一段写滕子京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着重强调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目的在于什么?①交代作记

的缘由和重修岳阳楼的背景②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身处逆境,却奋发有为,励精图治,与一般的迁客骚人不同。

29. 作者为岳阳楼作记为何又要写洞庭湖?因为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写洞庭湖实际是暗写岳阳楼。登楼望湖,

产生或喜或悲的情感,与古仁人之心对比,进而突出文章的主旨。

30. 岳阳楼因作者写此文而名扬天下,为世人所向往,请你说一说其中的原因?此文不仅描写了岳阳楼的景色,

而且《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文人志士的心声,及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励了历代文人,使人心胸广阔,也使人们认识了岳阳楼。

31. 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不同,那么古仁人的悲和喜与什么有关?

古仁人忧国忧民,古仁人的悲和喜与国家和百姓有关。

32. 作者在文末述写古仁人的目的是什么?表明自己与古仁人同道,借古仁人写自己的胸襟和抱负。也是对好

友滕子京的勉励和安慰。

33. 本文与《爱莲说》的结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意境相同的语句是:微斯人,吾谁与归?

34. 岳阳楼是我国江南三十名楼之一,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在此题咏,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名篇,请你搜集整理

有关岳阳楼的古诗至少三处。①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②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③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35. 首段交代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重修岳阳楼的背景,作记缘由。为后文设伏,是全篇文字的导

引。

36. 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异”指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受自然景物影响的心情),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7. 第三段和第四段用对比的手法写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这两种景物各具怎样的特征?阴凉,晴明。

38. 文章开头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其目的何在?表明滕子京政绩突出,交代作记背景。

39. “谪”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子京的处境,以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

伏。

40.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设问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用设问句引出两

种不同的景物以及“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

41. 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42. 第五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3. “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悲”是因为洞庭湖景色苍茫、阴晦、凄凉吗?“喜”是

因为景色晴明美好吗?悲则“去国还乡,忧谗畏讥”;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都不是,悲是哀己身处境,喜是暂时忘却己身荣辱。

44. 《岳阳楼记》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纵观全文,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

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仍以国家为念的高尚品德。同时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45. 读罢本文,面对人生中难以避免的失意与痛苦,你认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胸襟?包容四海,以大局为重。

46. 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领起下文迁客骚

人的览物之情或为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铺垫。

47. 九百多年前,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曾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

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奋发有为,奉献社会。

岳阳楼记散文篇三:岳阳楼记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自《醉翁亭记》)

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

阴翳: 谓: 尝:然则:

先: 后: 微: 归:

2、《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你知道其他几位是谁吗?请写出两位及其作品名称。

3、“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二者”指 。“为”的意思

是 ,文中具体指什

么? 。(用原文回答)

4、联系所学课文,写出下联。

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

5、《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阅读《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大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若夫霪雨露靠,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负者歌于途( ) B.杂然而前陈者( )

C去国还乡( ) D长烟一空( )

2.翻译下列句子。

微斯人,吾谁与归?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搂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 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文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

4.从上面的两篇文章看,优美的自然 景物都触发了文人们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两文,说说两人与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区别?

答:

5.读了两文,作为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人的身上都闪烁着时代的进步的光芒,结合你的所学,请你概括几点体现在他们身上的时代的进步的光芒点。并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

(二)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节选自《醉翁亭记》)

6.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晖:(2) 秀:

(3)胜: (4)芳:

7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

(2)野芳发而幽香

译文:

(3)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文:

8.请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摘出反应观景时感触的两个句子,并分析两文所写的景物有哪些不同?(4分)

答: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这篇散文叙事 欧阳修散文岳阳楼朗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