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可读什么_权威 可读 服务 参与

发布时间:2020-02-1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 本文分析了要闻报道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分析实现“三贴近”的方法、路径等。   关键词 要闻报道 三贴近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Authority, Readability, Service Participation
  ――How to realize the “Three-closing” in the Important Reporting
  Yang Yang
  (Chengdu Daily, Chengdu 610000)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nature and the characters of important reporting and how to realize the “three-closing” in the important reporting.
  Key wordsimportant reporting three-closing
  
  重要新闻报道作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重大活动的主要新闻报道,是新闻资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很大的比例,是当今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肩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此类报道在各报章、尤其是在党报中的突出应用,成为报纸体现权威性、指导性、可读性、参与性的重要手段。在要闻报道中实现“三贴近”,有利于强化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有利于扩大报纸市场影响力,有利于党报经营能力的增强。
   本文试从要闻报道的本质和特性入手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在要闻报道中实现“三贴近”的方法。
  
  一、 要闻报道的本质与特性
  
  作为当地重要新闻的报道,要闻报道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尽管目前的要闻报道在很大比例上出现了市场化、民生化、经济基础化的趋势,出现了诸多以市场企业、民生工程、经济项目等为报道主体的新闻,但这是由于目前媒体基本上都以战线、行业标准对记者的新闻资源进行划分的结果。而且从政治经济学原理来看,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要闻报道的实质就是报道当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并清晰反映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新闻。
  正是由于要闻报道的这一特质,决定了其宣传性与新闻性密不可分的特性。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报道,离不开工作筹化、工作实施、工作成效等方面的宣传;而此类方案的出台、实施与完成,必然要对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的改变,必然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切身利益带来重大影响。而这正是要闻报道新闻性的强大生命力所在,正是在要闻报道中实现“三贴近”的着力点所在。
  力图将要闻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内容相结合,是要闻回归其本质意义的必然。然而,过去传统意义上的要闻报道往往强调宣传性多,突出领导个人活动多,流于形式过程多,而突出其新闻性少,关注民生内容少,满足可读性少,是实现“三贴近”的主要障碍。
  
  二、权威性是实现“三贴近”的基础
  
  在媒体的具体操作中,对要闻报道的要求可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应该是共性的,那就是: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方方面面的阶段性工作,以服务广大读者为目的而所作的新闻报道,从而达到宣传手段和新闻报道的协调统一。
  既是围绕中心工作所开展的新闻报道。要闻报道就必然在题材的选取上具有很强的宏观性,也必然体现出权威性。而作为党报与党委机关、政府部门存在的良好互信关系,也正是体现党报报道题材权威性、体现党报与市场报竞争比较优势之处。
  中心工作的宏观性与权威性的最终体现,必然是指导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信息;而各部门中的一些阶段性工作,因其带有一定层面,必然也会在一些行业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改变与这些行业有关的人们的生产、生活。这样的选材,只要抓准题材中关于工作部门与群众读者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能在看似宏观、生硬的中心工作题材中选取出读者关注的新闻,从而打下要闻报道成功的基础。
  
  三、从民生所系出发是实现“三贴近”的途径
  
  在过去党报宣传模式中,新闻的宣传效果与其自身的新闻价值之间是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则是在党务、政务报道中难以实现“三贴近”的重要障碍。而新型的要闻报道则将这一矛盾化解,将宣传效果与新闻价值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实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一切,是因为新型要闻报道的基础就是从读者的阅读需求出发。
  一项中心工作,或一项行业工作的推开,将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带来众多的改变。在这一种改变的背后,读者作为市场的主体,他的阅读需求是什么?或者说,他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是可以指导他生产的信息、是可以服务他生活的信息、还是可以满足他更过更广阅读需求的信息?这就是要闻报道实现“三贴近”的方向所在。
  在坚持党和国家关于宣传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方针、纪律的同时,报读者之所想,解读者之所惑,并利用各种新闻手段制造新闻热点。必然带来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在众多人群的阅读过程中,关于中心工作的宣传效果也自然达到。这样做,群众满意、党委满意、政府满意、部门满意、市场也满意,从而达到“多赢”的效果。
  四、权威 可读 服务 参与
  要在要闻报道中实现“三贴近”,有着许多的新闻手段,而其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从权威性、可读性、服务性、参与性,在具体的操作中可将要闻报道分为三大类。
  
  1.民生新闻类
  其出发点是服务性。此类新闻大都出自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法规、文件等,对群众生产、生活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对群众产生的变化和影响也是其新闻性的最终体现。该类报道的报道重点不在于其产生意义,而在于起产生背景和产生的作用。因此,报道中要突出报道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中的条款,强调服务性和全面性,同时对不易理解的要坚决采用“解读”等手段,让群众一目了然。目前,充斥在各媒体上的《**报名时间确定》、《公务员招收开始》、《**类商品严禁涨价》等都属该类新闻。
  
  2.党务、政务新闻类
  其出发点是可读性。此类新闻大多出自各部门出台的宏观政策、文件,也包括党委政府为促地方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以及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事。与民生新闻类相比,它宏观、全局,与群众生产、生活并不联系得十分直接,但对当地却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此类报道中要突出报道其重大意义,要求简单、易懂,强调其可读性。
  此类新闻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在《成都日报》报道领导会见、领导出席签约仪式或重大项目的开工仪式时,采用“一鸡几吃”的办法,除头版刊发党政活动新闻外,在要闻版刊发签约、项目的新闻稿件或者会见中谈及的新闻内容稿件;
  如在重大项目投产、重大工程完工的当天,刊发提前采访的“解密进程”式的报道,引领读者去关注这一重大项目、工程新闻背后的更鲜活新闻,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新闻消息的枯燥感。如《成都日报》在2002年10月21日成都一汽公司组建的当天在头版刊发的《成都一汽 横空出世》就属此类报道;
  如在关于某行业相关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或新政策时,采用文件解读、专家解读、业界反映、出台背景解密等“组合拳”手段,或集中版面、或追踪报道,力求把艰深的行业政策,用易懂的新闻手法进行宣传,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如诸多媒体关于《物权法》的报道就属此例;
  如在一重大举措推出后,采用全面引用或摘要的形式,报道这一举措的具体内容,避免了反复报道举措前因、后果、目的、意义等的枯燥感和阅读麻痹。如2003年成都市要求著名导演张艺谋拍的成都宣传片――《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在制作完成后,准备在香港首播,相关保密措施甚严。《成都日报》在多方努力下,将整个宣传片提前获知,于2003年11月15日以《张艺谋的成都》为题推出了半版的解说词摘要,并配发大量的宣传片画面图片,在版面设计上原汁原味地忠实于原片的结构和组成。一经推出,名声大噪。相比之下《张艺谋宣传片“收官”》、《张艺谋宣传片将香港首播》等新闻性极强的新闻则逊色许多。
  以上的报道形式,都拥有一个共同特点:避免党务、政务报道的枯燥性,选择读者最关注的角度,强调新闻手法的创新,强调新闻的可读性。
  
  3.新闻活动策划类
  要闻报道实现“三贴近”还需要考虑极其重要的一点――参与性。媒体作为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发动群众参与,激发读者参与意识尤为重要。因此,围绕党委、政府工作,积极开展新闻活动策划,成为体现媒体职责、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而要闻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主力军”作用。如在2002年6月25日,结合成都打造“高科技”成都的宣传任务,《成都日报》发起了“与院士手拉手”的活动,邀请在蓉的中科院院士参与,征集对科技感兴趣的小朋友,一起组织科技夏令营,在共同的朝夕相处中,让孩子没感受、学习院士们的点点滴滴。这一活动,相隔5、6年还时常被人提起。
  综上所述,在要闻报道中以突出权威性、可读性、服务性和参与性为基础,努力创新新闻报道手法、努力挖掘读者关注点位,壮大要闻报道,从而真正实现“三贴近”,必将能够促进媒体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可读 参与 权威 权威 可读 服务 参与 权威报考服务 具权威的白条服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