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现状与思考:美术艺术类院校排名

发布时间:2020-02-1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 本文时高校美术基础教学进行了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提出高权美术基础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 美术基础教学 现状 创造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现代设计专业基础教育在我国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面对中国偌大的设计市场,国内的美院、综合性大学等纷纷开设设计系以应对这种局面。经过这么多年的设计教育。各高等院校也顺应时代需要做出一些相应的改革。其中,就过去美术院校的“工艺系”到今天的“艺术设计系”名称的改变可窥到设计教育中改革的印记。但客观地看,目前的设计基础教学自身还不很完善。
  
  一、目前设计基础教学中的现状
  
  首先,在教学中重视造型基本功,这本无可厚非,但却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仔细审视我们的教学却不难发现,当今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艺术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弊端。从目前学院基础教学情况看,我们过去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一套曾经行之有效的素描教学体系,和当代以及面向未来的社会与艺术需求之间已经产生了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直接表现在我们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化,其直接后果是致使学生成为绘画的奴隶,对绘画失去了兴趣,这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与今天多元化的艺术发展需求相背离。因而,旧的美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正如用安格尔的方法不会有毕加索;用张大干的方法也不会有徐悲鸿一样,纯美术(油、版、雕)的造型训练、色彩练习,对于设计专业而言,并不是完全适用的。
  其次,“包豪斯”的教学重实践、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等等,都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应当学习的。但由于一开始对其理解的偏差,导致了今天各院系的设计专业基础训练明显地缺乏活力、创造力,对设计专业基础的理解也明显落后于时代。很多学生作品毫无新意,且忽略了自身的民族特点,放弃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没能很好地将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再次,设计专业在西方发展了百年,而在中国现代设计只有不到二十年的发展时间。因而受诸多因素影响,中国的早期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从内容形式到制作方法都过于单调,传统工艺美术型的设计教学已无法迁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新理念、新思维不断介入人们的生活。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又出现了“视觉文化教育”的提法,其范围进一步扩展为“每天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的态度、信念以及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①中国的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应在实践与探索中思考与寻找设计的未来之路,才能迎接挑战,鹤立鸡群。这就要求设计者有着独到的创意,这种创意既显个性,也为受众所认可与接受。这为中国现代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个性的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个性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推进创新教育,是基于对个性的尊重和主体的回归。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尤其是创新型个性的培养,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的欲望,启发学生去自主思考,而不是一教到底的灌输,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自觉、自信、主动、独立地学习。在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有着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有自己喜爱的表现手法。所以在进行主题活动的绘画时,我们创造“自由”的课堂环境,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而所谓“自由”之一就包括了创造形式上的灵活性。因此,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喜好来选择。比如肌理制作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法,丰富绘画语言,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意蕴,抽象美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作画兴趣,激发作画热情,使绘画创作具有游戏般的自由快感,能焕发创造潜能。所以在基础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释放学生的创造潜力。这样学生在创作同一主题的作品时由于运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得到的画每一张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精彩,不能相提并论,激发学生对专业基础训练的兴趣。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在美术教学中,要调动一切手法,为学生思路的展开,潜能的挖掘提供契机,在美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上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探讨,提出新观念,对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作出客观、诚恳的评价,并进行分析、引导,因材施教,从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智能,充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其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用一种模式去限制各具特征的个性发展,是对个体发展的不公正。长期统一的同化性教育,会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独创性,导致设计作品没有个性、千人一面,缺乏感染力。每个学生的独创性正是在各自不同的个性思维方式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良好的个性意识影响学生个人创造力的发展,个体意志品质和自主思考在提高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决定作用。重视个性化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学生的创造力,艺术设计是一种极富个性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动力就蕴藏在个人的独特性创造之中。
  
  三、重视实践教学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因此我们找寻美的根源都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这一根本途径。要唤醒学生对美术基础的兴趣,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艺术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对美术基础教学,我们不能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固有的书本知识上。要大胆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由于低年级学生刚接触下乡写生与考察,他们对外部事物的新鲜感都很强,所以我认为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特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把自己喜欢的情景画下来。把生活的东西扩大化、创新化,把自己的情感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通过观察、思考把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融入到美术作品中来,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认识到美处处存在。我们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去巧妙地,耐心地,愉快地激发,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用真实的心灵去感受,去演奏和描绘。
  
  四、利用多种材料实施教学
  
  现代设计专业紧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在更新换代。随着新思维、新观念、新科技、新媒体、新材料开发利用,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独特的风格特征和形式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所运用的工具材料紧密相连,它是材质和技法的综合产物。在绘画过程中,表现技法和工具材料都有着 同样重要的作用。使用特定的工具材料能制作出特定的笔墨肌理和创造出独特的画面效果,因此,材料与笔墨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以往的色彩基础教学中,老师普遍规定学生用一种,材料来作画,现在看来这种方式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为基础课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有限而短暂的学习阶段,全面而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规律和写生的观察方法,从而进一步全面地认识,表现,而不仅仅是掌握个别画种的个别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深化,由此带来的视野的拓宽,使我们明白:艺术的形式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无论使用什么形式,只要能充分表达我们的思想、观念、情感,就是成功的,所以我们在色彩基础教学中不应束缚学生在材料上的应用,在课堂上可以用多种材料表现同一教学课题,只要这种材料学生感兴趣而且适合学生就可以,培养学生在材料及技能技法上形成个性化,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并且应该鼓励学生综合地利用各种材料来作画,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看到了跨画种的技法已被广泛地运用和借鉴,而且许多艺术大师不断地尝试、探索各种材料、技法之间的综合运用。比如毕加索将现成材料引入到拼贴画的创作中;保罗?克利在作品中,采用多种基底并与各种颜料、墨水相结合,表现出充满幻觉的艺术世界;西班牙画家安尼奥?塔皮埃斯,在他的作品中将油彩、颜料、云石粉、砂、彩胶等多种材料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充满了丰富的肌理感和实体感的视觉魅力。不同画种材料的综合应用已成为趋势。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在色彩基础教学中,充分而综合地运用不同画种的材料和技法,从而真正实现色彩基础教学的五彩缤纷。而且这种色彩基础教学方式也有利于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艺术取向,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
  美术设计基础训练也应该在多种教学方式上进行,然后把所要表述的信息通过刺激“人”的感官而达到其目的。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情感的统一。
  
  五、审美的培养
  
  审美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自然中的和人造物的(包括艺术作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和把握表现能力;其二是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其三是情操教育,即通过艺术的创造或鉴赏,陶养人们的性情,培养高尚情操,完善人格,并使“发展的个性与其所属的社会团体有机统一协调”,0从而使社会和谐发展。如果说这三个层面呈现出一种由低至高的递进关系,并概括出整个美育功效的话,那么高等美术教育就更应该将三个层面通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整合起来,建构系统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高校美术基础教学面临着新的转折,新的挑战,教师也面临着新的考验,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把知识转化为实践力和创造力。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文件要求当前及今后的艺术教育将日益重视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基础教学方法和模式对于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及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郭祯祥:《艺术与人文教育》(上册),台北,桂冠图书,第333页。
  ②赫伯特,里德语,见《通过艺术的教育》,吕延和译,湖南美术出 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相关热词搜索:艺术类 现状 美术 艺术类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高校美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关于高校美术教育的思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