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王安石散文篇一:王安石介绍

作家介绍

张籍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yin)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2]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陈慧瑛 (福建省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文联副主席)

陈慧瑛,女,1946年生于新加坡星岛,归侨,祖籍福建厦门。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

著作有《无名的星》《展翅的白鹭》《月是故乡明》《厦门人》《南方的曼陀林》《一花一世界》等18部,发表诗文3000余篇共600余万字,获国际、国家部级以上文学奖项3项。其中《梅花魂》入选2013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琦君

琦君(1917-2006),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本,主要著作《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

谢冰莹

谢冰莹(1906年9月5日-2000年1月5日),原名谢鸣岗,字凤宝,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铎山镇(今属冷水江市),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在谢婉莹、苏雪林、冯沅君等“五四”时期崛起的女作家中,她是小妹妹。而在这些作家中,她的人生和创作道路是最壮美、最坎坷的一位,也是和中国的命运连得最紧密的一位。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兵,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

谢冰莹一生经历了三段感情,可谓情路崎岖。尽管如此,她依然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文学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谢冰莹一生出版的小说、散文、游记、书信等著作达80余种、近400部、2000多万字。代表作有《女兵自传》等,相继被译成英、日等10多种语言。

尤安艾肯

尤安·艾肯?编辑 ?锁定 尤安·艾肯(Loan Aiken),英国著名的儿童作家。1924年9月4日出生于英国SUSSEX省RYE市。是美国诗人康纳德·艾肯的女儿。曾获英国《卫报》小说奖,出版过92本小说以及大量的诗歌与短文。

林海音

林海音(1918年-2001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张钫

张钫,笔名张苗,2003年5月改名张钫。198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现就读于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报考人大附中高中部。张钫出生于一个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张锲,母亲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鲁景超。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钫自幼对文学、美术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幼年时期起,她就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学大师的关怀下成长。

王安石散文篇二:试论王安石与曾巩不同的散文风格

试论王安石与曾巩不同的散文艺术风格

宋代是江西古典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诗、词、文等方面,都涌现出一

大批出类拔萃的作家和文学流派。王安石与曾巩就是这群英中有着独树一帜艺术风格的两位作家。他们同为唐宋八大家,同是宋代诗文革新的中间力量,同出自人文荟萃的江西,同蒙欧阳修教诲提携,同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都熟读经史,涉猎百家,有深厚的儒学与文学修养。但他们却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本文就他们的散文艺术风格进行粗略比较。

一、王安石散文特点

王安石(1021-1086)抚州临川人,后世称王临

王安石散文

川。是北宋著名政治改

革家。少亦就致力于学习,怀有“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的抱负。登第后做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万言书,力主变法。后来官至宰相,大刀阔斧地革除弊政,推行新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的散文雄健劲峭,峻洁奇倔,直接为变法服务。尤其是政论文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了有关政治改革的初步想法,规模宏大,议论风发,谋篇布局紧密。再如《答司马谏议书》中,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攻击,紧紧扣住对方所谓“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点,寸步不让,斩钉截铁,典型的体现了王氏政论遒劲犀利的风格。《读孟尝君传》分析历史事实,驳斥了孟尝君养士的传统观念,畅谈如何才算“得士”的问题。即使象《伤仲永》这样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现文思上,其实际的用意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在游记这一最具辞采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也常将极富哲理的主题

引入,如《游褒禅山记》中用了近一半篇幅来议论这样一个理性的问题: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达到超越常规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强的意志,此外,别无捷径可寻。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性居多。他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从感情上

打动人,而是多针砭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主张。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炼、朴素,立意非凡。

王安石的散文特色 (1)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笔力雄

健,文风峭刻。(2)以议论说理见长,有些文章给人以一种形象性、艺术感染力较弱的感觉。(3)语言简炼明快。

王安石的散文成就是当时公认的,连其政敌也不得不佩服。当然也有所

不足,主要是有时过于简拗、瘦硬、缺乏平易和顺之感,而有咄咄逼人之势,一味刻意求新,立论难免偏激。在政治上当时曾有人戏称之为“拗相公”。

二、曾巩散文特点

曾巩 (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

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曾巩的散文受欧阳修的影响极大,他的散文大多本原《六经》,以阐扬

儒家思想为主旨,雍容平和,温醇典重,曾巩有浓厚的儒学道统思想,强调“学之有统,道之有归”,一切要“折衷于圣人”(《新序目录序》)。因此,他感叹“由汉以来”,“是非取舍不当于圣人之意者”甚多,“圣人之道未尝明”(《王子直文集序》)。《答李沿书》写道: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而予之所受且畏者也。末曰“其发愤而为词章,则自谓浅俗而不明,不若其始思之锐也”。他还讲究谋篇布局和文字详略的法度,结构严谨,调理清晰,语言简朴,节奏舒缓,便利初学,所以后世学古文多从曾巩的文章入手。如《越州赵公救灾记》把赵抃救灾事迹写的周密详尽,具体细致,井井有条,是中国救荒史上重要文件。再如《墨池记》中曾巩着重指出,王氏书法成就并非“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此文因小见大,借古迹立新论,写得婉柔跌宕,章法细密,中心突出,不蔓不枝。

曾巩散文特点: (1)在宋代古文作家中,曾巩的理论和创作最接近

欧阳修。(2)更强调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与作用。(3)后代古文家看来,曾贡与欧阳修一道,是开文章“义法”的人物,但曾巩一般多引经据古,明

白详尽之作。素以“古雅”、平正见称。(4)他的书序、杂记和书札写得较有特色。开书序将记述重心由书转移到人的风气。(5)在写作上,曾巩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典雅风格,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布局完整,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文章平易理醇,规矩严密,所以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便于学习的。

曾巩的散文风格与欧阳修相近,但欧阳修的文章更见宕逸流丽,曾巩的

文章则偏于雍容安和。曾巩在北宋文坛是足以自成一家的,但其思想虽然受到正统儒家的欢迎,却难免平庸之嫌;其文章固然有规矩可循,却显得变化不足,文采不够。总的看来,曾巩论文持文道结合的观点,但有重学术轻辞章的倾向,每每多谈理、道、少提或不提文采。因此,他的文章,虽与欧阳修一样,都具有婉转纡徐的特点,但一般地说,学术性较强,而情韵辞采较欧远为逊色。

三、曾巩和王安石散文比较

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师承

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的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他的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王安石曾赞叹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赠曾子固》)。苏轼也说:“醉翁门下士,杂从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王安石的散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

素精练。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具有措词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等特点。王安石为文兼取韩非的峭厉、荀子的富丽和杨雄的简古,融会贯通,形成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也应该看到,他的文学主张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不少诗文,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

王安石散文篇三: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灿烂的文化为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其中,其中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更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仔细分析,这些描写山川景物的文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写景状物 栩栩如生

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融情与景,用景物来抒写心绪,也算是游记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有人说,中外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象外国文人习惯与到

自然中寻找自我,相反的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从而在中国的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

这样的文章举不胜举,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介绍了山得名的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游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必须“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读罢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务为有补于世”的文风和人格魅力。

又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不仅用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月黑风高风及浪大的可怕恶滩险境,同时也在文章里,围绕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种,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也给了我们一条终身受用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加入了作者中学思索的游记散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表明了我国的哲学不落后于任何一个西方世界。时光流返,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辉。

四、语言优美,妙笔生花

在以上这些特点之外,游记散文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必须提及的。如果写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描写的景色就是她国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发的浓情就是她风姿绰约的美丽姿态,蕴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气成兰的优雅气质,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她恰如其分的表现伊人的得体服饰。

这其中包含准确到位的用词、变化多样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绝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在描写气势磅礴的天姥山时,用尽了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衬托“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描写奇幻的梦中仙境时,那奇特的想象:声势浩荡的“熊咆龙吟”,随后是整齐而另人惊叹的“虎鼓瑟”,“鸾回车”,最后是日月照耀着的“如麻仙人”。短短文字间,尽显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天赋。这样的才思,这样神气的游记散文,不值得我们千百遍的吟颂回味吗!

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几乎是字字用典,字字对偶,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容,流畅和谐的音律,工整多变的句式,读来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细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独巨匠心所勾画出的山水美景,连韩愈都情不自禁的赞叹:“江南多临观之作,而滕王阁独为第一”。这样的成功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叠词、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缘故。像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上下对偶的同时,在句中自成对偶,形成了“当句对”的特点。同时在色彩上,将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上而下,相映成趣,远近虚实整合到一句里,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给人以无限美感,最终使得这一句成为千古绝唱,成为游记散文中的绝品。

考场散文的特点

在考场作文中经常出现的散文佳作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这些成功的应试之作,不但展示了考生的才情,也帮他们获得了高分,为考入理想的大学奠定了基础。下面谈谈这三类散文的特点及写作中的常用技法。

一、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叙事散文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但又有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一般记叙文的要求较散文高得多;散文在叙事时需要饱蘸情感,一般记叙文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来体现,不需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一般记叙文的人物可以虚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而创造出来的。

叙事散文常用技法

1、穿插丰富法

即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情节,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示例】

母亲的性格我知道,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麻烦别人的。我把母亲的脚平放在我的腿上,修剪起来。

母亲的脚是一部沧桑的历史,浓缩了她辛劳的一生。母亲五岁就死了娘,她是穿村里婶子们帮衬的百家鞋长大的。成人时,她穿着自己缝制的绣花鞋嫁给我父亲。母亲赤过脚,在水田里插秧;穿过草鞋,在山地里割草;穿过儿女们扔下的运动鞋,在责任田里劳作。

如今母亲老了,脚面上皮肤粗糙,青筋突起,脚后跟布满了一道道裂口。??

——《给母亲修脚》

借助插叙性叙述,交代母亲的苦难史,为“我”的孝心复苏作铺垫。这部分文字既不旁生枝节,游离中心,又能宕开一笔,拓展内容。

2、虚实结合法

虚实结合本是诗歌艺术常用的手法,实为眼前实有景物,虚为想象的景物。这种手法也被许多同学用在散文写作中。

【示例】

春天来了!融化的冰水把小溪弄醒了,“丁冬、丁冬”,它就像大自然的神奇歌手,

唱着清脆悦耳的歌,向前奔流??

一幅幅春景,让人从心底漾起圈圈愉悦的波纹,然而我总觉得自然美的后面似乎少了点什么。突然我的心为之一动,一个普通的画面出现在我的眼前:一对深情的恋人在落日的余晖里,在被北约炸为废墟的广场上,紧紧拥抱在一起。而现在,他们已长眠地下。我的心仿佛与它相通了,心灵的触动让我了解了春的真谛,我的思维从未如此清晰地显示出春的内涵:和平与反战才是春永恒的主题。

—— 《春的真谛》

由冰冻融化、小河苏醒的春景联想到废墟上的恋人,由眼前实景到心中虚景,先实后虚,虚实结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主题。

3、感悟升华法

即在叙述原委、铺垫畜势的基础上抒情议论,揭示感悟,升华主题。

【示例】

母亲的长发柔顺地在脸旁垂下,嘴角微抿,画出一道温柔的弧线,纤细却并不白皙的手指在父亲的鞋带中穿梭回复。

夏日的阳光像一层薄纱,在父亲的侧脸上打出一层光影泯灭的圆圈。父亲低着头,像个犯错的小孩,柔和的目光像一潭深邃的湖水,仿佛隔了千年,恒久不变地穿过氤氲的阳光与浮尘,望着母亲。四目交错的瞬间,相视一笑,没有声音,没有语言,只有阳光般的笑容。

父亲缓缓向前迈了一步,伸出一只手,小心翼翼地将母亲垂落的发丝轻轻地埋在耳际。一抹红霞泛上母亲的脸庞,像少女初恋般的羞涩。

忽然之间,我发现这个瞬间变得盛大空灵,万物生辉,成为了永恒。其实,生活就像一条金色奔腾的大河,虽然其中的每一滴水都那样平凡,但在阳光下,依旧能够成为精彩的瞬间,装点美好的人间。

—— 《精彩瞬间》

文章抓住母亲为父亲系鞋带的细节展开描绘,浓墨重彩,生动形象,最后水到渠成,在抒情性议论中完成瞬间顿悟:平凡能够成为精彩的瞬间,装点美好的人间。

二、抒情散文

与叙事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抒发的情感更强烈,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常常运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

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即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托物言志即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

抒情散文常用技法

1、叙议生情法

即在叙述之后展开适当的抒情性议论,叙述为议论张本,议论升华叙述的内涵,叙议结合,相得益彰。

【示例】

“那好,你睡吧,我只是顺便。”接着是一阵鞋子与地面碰撞的声音,渐渐变低,远去了,直到再也捕捉不到了。杨老师走远了,但“只是顺便”几个字在我心中久久荡漾,激起了片片水花,荡起了圈圈涟漪,往事也连成一片。

(回忆“我”住院返校后帮“我”补课的情形)

那一次,他故意“闲着”来帮我补课,这一次他又“顺便”前来看我,爱人而不着痕迹,助人而不事声张,这是怎样的爱,又是怎样的美?人说大爱无声,大美无言,我享受着老师的关爱,也感受着善和美的极致。

——《夜半敲门声》

先叙述杨老师半夜来看“我”,却道“顺便”,再回忆以前特地帮“我”补课却说“闲着没事”,然后用一段抒情性议论,彰显了杨老师行为的意义:大爱无声,大美无言。

2、联想深化法

即在描写此时此地的景象时,联想到彼时彼地的情形,实现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的融会贯通。文章有了这种融会贯通,便有了感受的加深和思想的升华,增加了诗意的芬芳。

【示例】

看着父亲微微弯曲的背影,我的脑海里忽然出现了另一位父亲的形象。

那是中考时的一幕。一位父亲一直站在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树阴下的家长劝他挪到阴凉处,他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薄薄的微笑,嗫嚅道:“站在这里能看清考场。”他就一直这样守望着,站成一尊雕像。不知过了多久,像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医生给他听心跳,量血压,挂吊针,他仍然紧闭双眼。有人附在他耳边轻轻地说道:“学生下考场了。”他猛地从床上坐起来,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王安石 王安石散文代表作 王安石散文研究ppt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