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具备的8种素质 非专业素质及其培育刍议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本文通过对非专业素质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的分析,从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创新、考评机制的改革等方面展开对非专业素质培育的探讨。   关键词:非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教育;培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非专业素质,指的是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应当具备的素质,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先进的理念,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敬业精神、创新精神、拼博精神等;二、优秀品格,如人格、道德品质、心态、心理素质、毅力、修养、气质、风度、诚信等;三、能力体系,如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四、知识体系;五、方法体系。
  有资料显示,62%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非专业素质对其工作“很重要”,78?5%的用人单位认为非专业素质与专业素质同等重要。而现实的情况是,部分院校的“学生追踪反馈表”显示,尽管有87?2%的企业对毕业生专业技能满意,但只有不足三成的企业对其总体评价为“优秀”。工作态度、为人处世、个人品质、服务意识等非专业素质的缺失是导致总体评价结果较低的根本原因,非专业素质在企业对员工总体评价中所占权重超过一半。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非专业素质的缺失将给学生就业带来困难。因此,重视学生非专业素质培育,坚持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是今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教育理应承载着职业与人格完善的双重任务。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非专业素质培育,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等,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分彰显个性以致缺乏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不少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词不达意,语句不通,思维逻辑性差。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知识、行为规范与人际交往能力,性格孤僻,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更有些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做事马虎草率,待人冷漠,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正如教育家艾禾所言:“今天的教育正朝着制造技术人员的特定目标前进,趋于功利。”教育所产生的“知识分子”逐渐沦为技术团体唯命是从的工具,成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学生就业能力构成不仅包括专业素质,也包括非专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后者是更为关键的就业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相信非专业素质比专业素质更重要,非专业素质是基础,优秀的专业素质应该建立在优秀的非专业素质基础之上。由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是企业在人才录用时突出考察的内容,对人才的聘录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三种关键的非专业素质恰好是教育教学长期所忽视的,由此导致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只能依靠单纯的专业素质孤军奋战,就业支撑点单一,就业可控空间与岗位能力差,难以就业或难以实现较理想就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经济全球化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守业观、终身职业观向现代就业观与创业观转变,职业转换与新的职业适应能力成为劳动者永恒的职业主题。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不仅可以降低职业转换成本,也可降低未来的职业风险,能够满足时代与社会需求。
  
  二、培育非专业素质的方向
  
  (一)转变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理念,即由过去狭隘的“专业能力本位”教学指导思想向“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转变。
  过去狭隘的“专业能力本位论”,即以单一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为教学的核心,从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具体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个体测评等,几乎无一例外地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以此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专业能力本位论”视学生的人格、身心素质、语言能力、人文素质等非专业素质为附属性、辅助性的东西,表现在实践中就是重现实生存、轻长远发展,重外在技能训练、轻内涵品质培养。
  培育非专业素质,就要转变教育理念,立足“素质本位”,坚持“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并重”。
  “素质本位”教育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为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它不仅强凋专业素质,也强调非专业素质,认为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认为教育及其教学改革活动必须有助于增强学生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要加强非技能性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的教育(即非专业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把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二者并重,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过分强调专业素质的“专业能力本位论”,让学生从人生意义、生存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防止把一切教育的无限目的都化解为谋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而忽视了人的发展的另一个方面,即以道德、情感、信念、意志、人格、自由、审美、价值理想等构成的非专业素质发展,使培养的人才不仅能适应新的技术工具,还能适应急剧变化的工作环境,增强面对社会中的种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压力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因此,只有坚持“素质本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兼顾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的培养,才可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人才。
  (二)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目前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表现为教学主阵地仍立足三尺讲台,教学方法仍是我讲你听作笔记,以单向传授为主,教学内容仍死扣教材,教学手段仍是粉笔加黑板。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对行业岗位素质的了解仅仅取决于教师的行业经验与课堂所获取的信息。而知识传授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又限制了教师对行业素质作详细叙述的可能,加上许多专业教师本身对行业缺乏了解,实践经验不足,在客观上造成了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割裂。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实境学习或现场感知机会缺少,无法获得丰厚的专业与非专业素质认知,对非专业素质重要性的理解及培养也就因缺少真实感知而漠然置之了。
  培育非专业素质,就要改革教学模式,包括构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体验平台和改革教学内容、方式、方法。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让学生顶岗实习,才能得到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经历与体验,得到企业文化、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的感受与体验。也只有在这种真实而非虚拟的工作情境中,学生才会形成刻骨铭心的内心感受,有明确目的和针对性地了解和获取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感知非专业知识在职业生存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把对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尝试注入非专业素质的血液,比如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建立一套以“美教、美学”等美育思想贯穿的“享受教学”理念与模式。以大学生的人文内涵和美学人格的养成为教学出发点 ,以中国及世界古典与现代名篇为载体 ,以中国思想文化、美学等学科为支撑 ,以人文素质提升为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着力于大学生美好情感、人文精神、理想人格的建立。有了针对性才能谈实用性。在《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及《人际沟通》等课程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给商学院的本科生上《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时候,重点讲授财经类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对艺术学院的专科生则重点讲授最基础、应用最广泛的相对简单的应用文体。教学方式、方法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大胆尝试创新。如采用多媒体的视频短片和粉笔加黑板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取情景模拟、观摩(视频)、案例分析、演讲与辩论、讨论式教学法。
  (三)建立科学的学生考评机制。
  以专业素质与技能论英雄的相对片面的学生评价机制,无法涵盖对学生各方面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非专业素质的评价。这种做法对学生学习和努力的方向产生消极导向性影响。非专业素质未能有效纳入评价机制,学生也就认为它无足轻重了。
  培育非专业素质,就要构建以全面素质发展为核心的学生考评机制。把对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锻炼以及个体发展状况作为至关重要的指标,纳入学生学期考评体系,并将其作为学生评优与推荐就业的必备条件,使学生把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演讲与口才》的考核方式不必再拘泥于三分钟演讲的形式,而可以借鉴我校“一口话”测试的考核形式等等。
  非专业素质的培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要不断地摸索探究。

相关热词搜索:刍议 培育 素质 非专业素质及其培育刍议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题目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