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家形象 英国媒介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国家形象日益得到了重视。国家形象研究这方面成果日益增多。国家形象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致力于理论框架的构建和传播战略的描述。即使有定性研究,多是集中于美国媒体(何英,2005),几乎没有对英国媒介上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实证研究。
  有鉴于此,本文对2005年《泰晤士报》有关中国报道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依托EBSCO报纸资源数据库,通过设定标题中“中国”(China)的关键词检索了2005年全年对中国的报道。文章共得到初始样本291篇。进而,文章根据报道的内容分为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报道四大类型。
  
  1、经济上美化:逐渐崛起的超级大国
  
  相对于其它内容的报道,《泰晤士报》更关注中国的经济报道,261篇报道中其中150篇是对中国经济的报道,占到总报道比重的58%。其中,中国的汇率改革和纺织品配额以及中国对英国大型公司的巨大市场是三个备受关注的主题。
  《泰晤士报》对中国经济的报道包含热情和信心。“增长(Growth)”和“经济强国 (Superpower)”成为定义中国经济的两个主要的中心词,常用的修饰词是“最大的”(largest; biggest)。例如:
  例1、从总出口额来说,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六大经济强国(在意大利之前),第四大经济商(在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和国际外汇第二大占有国(仅次于日本)。
  例2、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孤立,中国已经走向经济强国的地位,经济迅猛增长。
  例3、中国将在这个十年的末期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者,并将在下一个五年里迅速超越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例4、庞大的中国和其稳健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这个亚洲强国超越英国和多数西欧国家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中国经济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发动机,英国对中国充满了期待。对中国经济的溢美之词同样也表现在标题中,如美哉中国(sweet China )(11/25/2005)和好哉中国(Best China)。中国的经济被热情洋溢地描绘为一个快速增长的、前景广阔的经济强国。
  
  2、政治上妖魔化:共产党领导的专制政权
  
  在40篇对中国政治的报道中,武器禁运、中日关系和台湾问题成为了主要《泰晤士报》设置的主要议程,对这三个问题的报道篇幅分别为12、8、4,占到政治报道总量的一半以上。
  英国媒介忽视了中国在政治方面的进步,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成为媒体反复炒作的事件。尽管天安门事件已经成为过去的一段历史,
  其中,另外一个被妖魔化的符号便是“共产党”。2005年共产党共出现24次。英国媒介依然遵循着冷战时期的刻板思维,将共产党描绘为专制者和独裁者。尽管冷战早已结束,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于西方国家的脑海里。
  例1、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中国不情愿告诉世界致命的非典病毒已经在境内导致的死亡比例,人们担心北京的共产党领导人想要封锁坏消息。
  例2、中国设置了精英警察分队,配备有武装的车辆和飞机,等待命令镇压暴乱。在乡镇,每周中都要爆发一次抗议活动。这些警察分队将驻扎在36个城市,由于共产党加强对政权的控制,并为2008年奥运会做准备,所以北京和上海部署力度最大。
  与逐渐发展的经济强国报道形成鲜明对比,英国媒体上的中国的政治形象远远滞后于经济形象。共产党国家依然是一个不民主的专制政权,残酷地践踏人权,侵犯以人为本的精神。实际上,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的现代化,中国的崛起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全面的崛起。没有一个全局视野的政治谋略和坚固的制度保障,中国经济的腾飞是很难想象的。然而,英国媒介中的中国政治形象与经济形象远远剥离,信息极为不对称。这同样也反映了英国媒介对中国爱与恨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中国巨大的市场给英国和世界提倡了强大的动力,英国对此爱慕有加;同时,政治制度上的共产党执政与英国的意识形态又格格不入,英国媒介对此又是恨之入骨。
  
  3、社会上丑化:混乱、脏乱的中国
  
  《泰晤士报》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中器官买卖、离婚、公共厕所、超级女生、出生率、社会不安和污染问题等。54篇文章中其中有38篇文章聚焦中国的负面的社会现象。《脏乱的中国》、《贪婪的中国》、《扩张的中国》显赫的出现在《泰晤士报》对中国报道的标题当中。从以上标题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关于社会问题的报道都是负面的。“脏乱”(dirty) “贪婪的(voracious)”和“扩张的( expanding)”,这样一些修饰词在标题中直接给中国定性,投射了一个落后、混乱、脏乱的中国形象。
  在环境方面,《泰晤士报》尤其夸大中国的威胁。
  例1、中国吃掉世界,中国龙将非常饥饿,继续对能量和原材料的贪婪需求。
  例2、中国持续增长的环境脚印很快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挑战之一,两位著名的环境科学家称。
  在对社会人群的刻画中,2005年《泰晤士报》主要集中在煤矿工人、乞讨者、搬运工和监狱犯人的形象。2005年11月14日,《泰晤士报》发表了特稿《地狱中的苦难――给中国加油的矿工》,描写了中国矿工的悲苦生活。2005年5月14日,发表特稿《中国抛弃乞讨者》,对乞讨者得生活进行了聚焦。《泰晤士报》主要关注中国矿工、乞讨者和罪犯的报道。他们是中国的一个盲点,同样也是中国面临的问题。通过单纯报道穷人和贫苦人的生活,《泰晤士报》投射了一个落后的中国的形象。
  反映弱势群体的生活,表达他们的声音并没有错误,但错误的是单纯呈现弱势群体的形象。媒介富有向读者呈现一个准确、平衡和客观世界的任务。而不仅仅是通过极端的画面和图景来刺激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味觉,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不幸的是,《泰晤士报》通过“把关”关注的都是中国社会的负面信息。对中国各阶层人民的不平衡报道对于英国公众了解一个全面的中国是不利的。
  
  4、文化上神秘化:神秘、醉人的文化
  
  文化上,中国文化已经被英国媒体神秘化。从一种异域的视角,中国文化都成为英国媒介吸引读者的一种软力量。同时源于一种文化的区别,中国的儒家文化与英国的绅士文化存在好多差异。因此,无论是媒体是为了商业力量(旅游广告)还是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都成为了一种吸引英国人的软力量。
  神秘(Mystery)、迷(puzzle)、故事(story)是用来定性中国文化的暗语,而激动人心的(Exciting)、令人惊奇的(fantastic)、吸引人(fascinating)的这些形容词被用来形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体验或期待。
  
  例如:
  例1、中国是世界旅游的一个大的故事,许多旅游者认为是中国是最激动人心的长途旅行的目的地之一。
  例2、“我是一个政治学家,我深深地被变化中的社会和人们对这些变化的反应所吸引――古老和现代的中国文化以独特的文化回应现代化的压力。我认为这简直是个奇迹。”
  例3、当你穿过紫禁城主入口处的巨大的拴马桩,穿过太和殿,进入由石头围砌而成的后花园,你会感觉到自己步入了一个无法猜测的迷宫,引领你步入有着亿万多年传统的宫殿的中心。每一个细微的细节都富含着重要的象征意义。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种象征的力量?或许这就是中国迷宫的真意。在她的中心有一个谜。试图解开她就如同层层拨开一个洋葱。
  从一种异域的视角,中国文化已经完全被神秘化了。对于英国人来说,经历感受中国文化就如同一次朝圣。媒介构建了一种感觉真实,建立在这样一种知识之上,我们观察这个世界。同样,被媒介“神秘化”的中国文化对于英国受众来说也非客观与真实。
  
  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媒体对中国抱有复杂的感情,采用了不同的传播策略报道中国。经济上,由于中国对于英国潜在的巨大市场,中国被描述成为一个逐渐崛起的经济强国。政治方面,由于冷战心理的影响,中国依然被刻板印象为一个独裁政府。社会方面,由于西方媒体揭丑报道的传统,中国社会成为落后、混乱和脏乱的代名词。文化上,采取一种异域的视角,中国文化已经完全被英国媒介所神秘化。
  笔者认为,中国是一个真实的中国,有着其优点和缺点。共产党执政的中国也在政治和经济模式上有着区别于西方国家的特点。在转型过程中,中国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不可避免。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获得了世界的关注。但无论采取妖魔化还是美化的方式报道中国,无论对中国寄予更多的爱还是表达更多的恨都是不客观、不正确的。报道一个客观、平衡的中国是英国人民赋予英国媒介的权利,同样也是媒介永远的追求和责任。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博士生)
  
  责编:于 淼

相关热词搜索:英国 媒介 中国 英国媒介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英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