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抒情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一篇抒情散文篇一:抒情散文

课 题:抒情散文

※学习目标

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重点掌握相关解题技巧。

※ 课前预习 三色荞麦

耿翔

(1)不因是泥土的守望者,才热爱每一种庄稼。面对大地上的

万物,我一向以为,真正的智者应是那些具体而抽象的粮食。它们

全部来自土里,它们简朴单一的形象,会让我心情突然复杂地想些

什么。

(2)进入陕北后,这种感觉更是无遮无拦了。那时,我几乎是

不知疲倦地把目光放出去,在这片千沟万壑罗织出的大莽原,一心

一意地搜寻着:究竟在哪一种作物身上,负有这决土地的真魂呢?

(3)有一次,在一座浑圆的土峁上,看羊群在坡地里吃草。我

的初衷,是想让这群似乎不计年月,只知缓缓移动的活体,来稳定

一下十分浮躁的内心。等我无意识地回过头,却有一片雪白的荞麦

花,在我经不住骚动的身后,很热烈地开放着。

(4)这突如其来的画面呵。我想,这是陕北对我的一种神示。

我也就决意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

的地方。那一瞬,要不是农家子弟天生对庄稼的爱心,我的不安分

的手脚,早将我拖进荞麦地里了,说不定会用不地道的腰鼓舞步,

腾起一天的粉尘呢。也就在这时,我才把它当成这片天地中的一种

灵物。

(5)让我一眼看中的,正是荞麦的色彩,并自认为它是陕北的

圣物,应该在万民之中,万物之上。想想,它一钻出地皮,就是一

坡的嫩绿。对于沉积很深的黄土来说,这点绿太单薄了,几乎敌不

住黄河上几个浪花的冲刷。于是,它在寸把高的时候,就挣出一坡

白色的小花,就让你明白,黄土可以淹没它的绿,但这最单一的白,

却是怎么也埋不住的。陕北的亮色,或许就在荞麦开花的月份里。

(6)我第一次看见荞麦花,是在一个沾带着露水的早晨。一坡

连一坡的白,一沟接一沟的白,这是北方的雪也落不出的情节呀。

听见花间嘤嘤的蜂声,真不知该怎么颂扬了。

(7)对于荞麦,我一直叫它黑麦。在我的诗中,能找到好些关

于它的诗句。我也一直把它结出的黑色的颗粒,当作纯情的眼睛去

描摹。这是荞麦捐献给黄土的第二种色彩呵。

(8)每每临近成熟的季节,都想从它的枝叶间,找到熟悉或不

熟悉的眼睛。有时暗想,这一片荞麦,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睁得很个性化再处理: ?教学流程 ?变式拓展 ?归纳总结

生动的眼睛。老实说,不是我分不清,而是记不住他们一律土黄的

肤色和衣着。想起陕北人。我的印象就是一片黄土。唯有他们的眼

睛,才像这些熟透的荞麦,闪动在走不完的山坡上,并让人觉出日

子在这里,还很坚硬地活着。

(9)雨中的荞麦,更是感人。因为这时在陕北,几乎所有的草

木,都失去了往日的风范,面对灰黄的侵袭,它们不抗不争。唯有

荞麦,又从头到脚,挣出一身的红色。其实,过不了多久,在经受

一场刈割和碾打的痛苦后,也要离开土地,被堆在一个破败的角落

里,成为旧年的风景。荞麦不管这些,荞麦要以一种铁红之色,为

被秋雨浸淫得太冷清的大地,裹缠上一圈温暖的腰带。

(10)面对雨中的荞麦,我的眼前幻化出一坡击打腰鼓者。白色

的头巾和褂子,黑色的布鞋和裤子,红色的腰鼓和腰带,这是他们

一身的色彩呵,这也是荞麦的色彩,也是这块被黄土和黄风,吹刮

得十分苍老之地的几种最生动的色彩。

(11)荞麦呵,你是我与陕北对话的唯一的选择。面对一次次人

心与地心的交合,面对一场艰难的灵肉之旅,谁能阻挡我摒弃众多

的俗物,接受你花雨般的淘洗?此刻,站在被五谷覆盖着的山坡上,

我渴望倒进荞麦初熟的怀里!

(12)荞麦,当我从情感的档案里,拣出这些方正的汉字时,我

知道,你黑色的眼睛,就落在我捏笔的手指上。

1. 第(2)段中的“这种感觉”指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4

分)

答:

2.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

意。(6分)

(1)让人觉出日子在这里,还很坚硬地活着。

答:

(2)我知道,你黑色的眼睛,就落在我捏笔的手指上。

答:

3. 文章第(4)段说作者因为爱惜庄稼而控制住自己没有跳进荞麦

地,第(11)段却说渴望“倒进荞麦初熟的怀里”,这样写是否矛

盾?为什么?(6分)

答:

※ 课堂达标:

扁担颤悠悠

①扁担,无论来自深山野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溪涧的翠竹,

就其外形特征来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简朴:直溜溜的一根,

不枝不蔓,没有任何刻意的装扮与修饰,如同那个最简单的“一”

字。 .

②然而,一根优秀的扁担却得之不易。并不是世上所有的材料都

可以制作成扁担的,坚韧、轻巧、弹力强,是它最基本的品质。扁

担身上的每一条木纹,每一个劲节,不光要受冰雪磨砺风雨敲打,

更离不开烈火的烘烤,热扑扑汗水的浇淬,方能屹立于天地之间,

去承载千钧重压而不摧不折。也正因为如此,扁担才会成为我们这

个崇尚简朴、勇于忍辱负重的民族的“国粹”,成为人生一座恒久

的标高。

③在“伐木丁丁”的古老歌谣里,在唷唷嗬嗬震天撼地的号子声

中,扁担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头挑着汗水淋漓的喘息和呻吟,

一头挂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尽管小扁担不过三尺三,却历经了千万

年的时光,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道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

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挑落了数不清的日月星

辰,挑矮了望不断的盘山险道。

④质朴的扁担也曾经挑过陶渊明的秋菊、素月和豆苗,挑过这位

归隐诗人的田园风光和陶然自乐的心境。凝结在扁担上那种清贫自

守的贞操,熔融成世世代代文人的傲骨和向往、。

⑤而朱德的扁担却深含着另一种意义,“铁肩担道义”。总司令

的扁担挑出了伟人的精神与风范。他的扁担上闪烁的是对革命忠贞

不渝的品格,以及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依的信念。尽管在那荒唐年代,

有人曾偷梁换柱,企图刮掉那根扁担上的名字,但铸入人心铸入岁

月的名字是刮不掉的,这正像铸就的历史永远无法抹掉一样。“朱

德的扁担”,其独特的风姿,竖立在红色井冈山,增添了中国革命

史的厚度和力度,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⑥其实,使用扁担最多的当然是农民。那些面向黄土背朝蓝天的

农民,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身无分文,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自立

于荒原,就因为手中有一根挺直刚毅的扁担。有了扁担就有了主心

骨;他们就敢于上天揽月下海擒龙,身背扁担闯荡天下,让稻麦的

清香和鸡犬的欢声驱散饥谨。常常,扁担还是农民自卫和反抗恶势

力的武器。你看,当杨白劳高高举起愤怒的扁担,呼啸着向逼债的

黄世仁头上砍去,那不可一世的恶魔不也抱头鼠窜了吗?

⑦当我挑着沉甸甸的禾苗稻谷,挑着臭气熏天的粪便土灰,跟随

在母亲身后,沿弯弯山道,走向那一层层陡峭的梯田,那一闪一闪

的扁担常常利刃般勒进我稚嫩的肩膀,累得我气喘如牛,腿脚像灌

了铅似的迈不开步。那一刻,我是多么地恨扁担啊!一气之下,竟把

它扔得远远的。母亲发觉后,总是默默把扁担拣回来,用她那被汗

水打湿的衣袖小心翼翼拭去扁担上的泥土、草屑,一边抚摸着我血

肉模糊的肩膀,一边含着眼泪说:孩子,别怪扁担,山里人的命就

是靠它压大压硬的呀! ’

⑧望着母亲的眼神,我羞愧了,后悔了。母亲的扁担不单挑过一

家人的生活,在那兵荒马乱的年头还挑着我们兄弟姐妹,冒着纷飞

的炮火死里逃生。母亲是那样珍爱自己的扁担,从不轻易丢掷,甚

至不肯当歇息的坐垫,每天用完之后总是擦拭得一尘不染,高高挂

在墙壁上??

⑨如今,扁担在一天天离我们远去,许多人已渐渐从扁担的重压

下解脱出来。而人的意志和精神也似乎随之淡化、软化。在追名逐

利的滚滚潮流中,投机钻营,豪取巧夺,正泛滥成一种时尚。也许,

这时候更需要我们常常怀想扁担,甚至常常抚摸肩上那消退的老茧,

保持人格的清醒。

5. 结合①②小节,说说“正因为这样,扁担才会成为我们这个崇尚

简朴、勇于忍辱负重的民族的‘国粹’,成为人生一座恒久的标高”

这样说的理由。

答:

6. 结合③~⑧小节,用自己的话概括扁担“成为‘国粹”“‘成为

‘人生恒久的标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7. “尽管小扁担不过三尺三,却历经了千万年的时光,一步一移地

挑走了挡道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

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挑落了数不清的日月星辰,挑矮了望不断的盘

※ 课后作业

归于泥土

耿 立

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

和呼吸。

②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到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

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也许这就

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

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

乡就成了一种疼痛。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

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故乡给

你皮肤的红点和瘙痒亦是如此,疼痛使你知觉故乡的存在。故乡以

另一种方式呼唤你。

③农民和庄稼都是从泥土里生出来的,庄稼是泥土给农民的礼物,

农民是泥土给庄稼的礼物,他们是默契的厮守者。有时一茬庄稼熟

了,与泥土厮守的人也熟了;有时庄稼不熟,与泥土厮守的人也会

熟。几千年几万年了,有谁知道有多少茬庄稼熟透了?又有谁知道

有多少人熟透了?应该说泥土是沉默的,总不会絮絮叨叨说三道四,

熟了就熟了,没有那么多文人的牵扯。

④惊蛰了,那么一个响雷陡然在泥土上喊话,泥土经不住这样大的

诱惑,于是不管黑土黄土,都不再矜持,先把自己的身子软下来,

让一切生灵在自己的怀里蠕动。惊蛰了,枯了一年的野草又重返人

一篇抒情散文篇二:抒情散文精选

尘缘不是梦,往事但随风…

——云水心语

记不清多久,与文字为伴了,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我的心醉了,笔间跳跃的音符是心之神往。浸透墨香的文字写满了心语,这一(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一篇抒情散文)夜,又一次悄悄推开自己的心扉。

也记不清多少日子,习惯夜阑人静时,敞开心扉,放飞思绪,文字携着我的情感游弋苍穹,飞跃天际。笔内纸间宣泄自己的彷徨与孤助,字里行间充满了期翼,期翼一份心灵的宁静,渴望心灵的皈依。

当冬日的寒冷渐渐吹散,春天的色泽在眼前隐隐若现,我却异常感觉彻骨,今晚北国的夜冷的刺骨,我知道是心地涌出从未有过的悲凉。在这个初春的季节,我丝毫感觉不到春的脉脉温情,漫漫长夜,一盏青灯陪伴,墙上映照的影子,是我的壁上挚友,在影子的世界里,我倾诉衷肠。

曾经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留下一份真实的情感,为爱我在午夜的黑暗里带着思念奔走,为爱我忍受着咫尺天涯的痛楚,为爱我忍受疲惫只期望能与你再一次深情的回眸。

此时,心却很痛,你且浓趋淡的解释诠释你的苍白,荧屏后面,你是否看到一张疲惫憔悴的面容,一颗敏感易碎流泪的心???你是否能体会一个女人的真实与幽怨,你为什么不选择静默,你可以用善意打开心结,将我眉间的忧愁摘下,但你为什么毫无犹豫选择真实,把我扔进了现实。此时,悲伤的表情无需演绎,刻骨的失落替代了曾经动荡不安的内心,我渐渐醒悟,女人是用生命点缀爱情,男人是用爱情点缀生命,感情的付出原本不对等。

今夜无眠,又一次沉浸在古韵盎然《溪行桃花源》中,境与心谐,伴随浩瀚的酸楚,一再肆意起伏, 也许流浪的心,注定只能属于天涯,属于遥远的天边;漂泊的心又一次带着简单的行囊,开始了精神徒步,岁月的跋涉。

尘缘不是梦,往事但随风。今夜我会把沧桑揣在怀里,今夜我会带着爱离开。

一篇抒情散文篇三:浅谈抒情散文的写作

关键词:立意 选材 意境 文采

内容提要:抒情散文是情文并茂的美文,想写好它并不容易,立意方面要新颖独特、表达上要含蓄自然、巧妙深刻,选材方面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利于产生联想的、能够表现主题的材料,还要创造优美的意境,产生和谐的旋律。只有注意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写出意境美、语言美、音律美的动人篇章。

浅谈抒情散文的写作

兴化市昌荣初级中学 韦秀

抒情散文的写作是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想写好抒情散文却比较难。今天我们就其立意、选材、意境、文采等方面来谈谈抒情散文的写作。

善于立意

立意要新颖独特。立意新颖独特,作品才有审美价值,才有生命力。一篇抒情散文若没有新的立意,文字再美也是平庸之作。古人说:“文章切忌随人后”,就是主张写文章要“标新立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如丰子恺的《杨柳》,在常人的眼中,杨柳有“知春”和“报春”的特点,因而杨柳便成为春景的一种点缀。可是丰子恺以独特的眼光,从杨柳“下垂”的特点生发出联想,突出表现了它不同于那些“一味求高”的“贪婪之相”的树木。这虽然是作者的主观联想,却可以使我们从中获得写作的“独特性”和“独具慧眼”的启迪。

抒情散文新颖独特的立意,来源于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以及在观察、体验基础上的新发现、新创造。我们只有对生活进行深刻的观察,用心去感受、思考,立意才会新颖独特。苏辙说:“文者气之所形也”①就是这个道理。

立意新颖独特,与选择角度有很大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一变,它往往就会呈现一种新面貌。而角度新,立意新,作品才能给人以新鲜之感。

立意要巧妙深刻。所谓巧妙深刻。就是题材虽小,开掘却深,能够收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抒情散文的写作,往往以“小”题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因此,它要求题材要小,开掘要深。题材小,容易把握和开掘,也易于收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朱自清说:“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无论缁铢之别,淄渑之辨,总要看出来而后已,正如显微镜一样,这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独到的秘密!”②没有这“拆开来看”的开掘精神,就不能发现“小”中的“大”内涵,立意也不易深刻。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茶花赋》等作品,虽然只择取了白杨树、茶花这些小题材,但作者能从时代的高度来开掘思想内涵,收到“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要善于从很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出其深刻含义来。

新颖的立意,还需含蓄自然地表达。抒情散文的写作,往往是作者内情与外物的融合,而产生“景以情合,情以景合”的复杂过程。我们在写作抒情散文时,旨意常常不直接表露,而用托物寓意的方法,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所以,寓情与景,寓意与事是我们写作抒情散文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叶圣陶说:“这个里头蕴含着那个、那个里头蕴含着这个”,“含有象征的意味”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如果我们寓意用得成功的话,可以使作品含蕴自然,富有诗情画意。如杨朔的《荔枝蜜》通过养蜂员之口,介绍了蜜蜂勤劳的生活习性,感染了作者,使作者动了情,自然地联想到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把蜜蜂的形象和劳动人民的形象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生活哲理,赞扬了“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

是极好的东西”的崇高品格。可以说,作品寓意深刻、含蓄、自然、耐人寻味,成功地完成了以蜜蜂的可贵品质,咏赞劳动人民无私奉献精神的艺术创造。

精于选材

抒情散文对选材构思的要求很严,要求用短小的篇幅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发挥思想,创造意境。只有精于选材,才能写出情文并茂 、意境隽永的作品。

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作者不可能全知全能。因此,只能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刻的材料,这样才能把它写得透彻、精辟。有经验的作者无不在选择材料上扬自己熟悉之长,避自己陌生之短。

选择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材料。散文的题材小至草木虫鱼,大到海阔天空,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它需要采用联想的方法。从眼前的人、事、景、物想到与此相似、相反或有联系的各种人、事、景、物。抒情散文的写作,离不开联想。联想可以把主观境界和客观事物融为一体。作者靠着这种联想,可以由眼前的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或与此物相关的他人。所以,选材要注意选择有利于联想的材料。丰富的联想让人的思想纵横驰骋,无所拘囿,可以丰富文章内容,拓深意境。郭沫若由石榴的枝干和叶,联想到梅树的枝干和杨柳的叶;由石榴的深红色的花,联想到这是“夏季的心脏”;由石榴的花瓣,联想到“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盛开的紫藤萝“从空中垂下”,联想到“像一条瀑布”;由眼前紫藤萝的“活泼热闹”,联想到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花架被拆掉的“不幸”。这些利于联想的事物,一旦和作者的主观境界融合,便能寄以深刻的寓意,

从而在写景壮物中达到抒情的目的。

选择能够表现主题的材料。林语堂说:“凡可引起会心之趣者,则可为作文材料,反之则决不可。”④这里所说的“会心”,就是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暗示”,产生主题的“契机”。我们写抒情散文,就要善于发现这种“暗示”,捕捉这种“契机”。这样的材料,就是表达主题的理想材料。能够表现主题的材料可以着眼于国家大事,又可以落笔于生活小事。如《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宗璞就善于捕捉身边的花草树木来描绘自然、寄托情思,阐发哲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在一般人眼中不足为奇,但在作者眼中却视为珍品,为什么呢?因为它虽属于“小”景,却充满了光辉,散发着芳香,焕发着勃勃生机,它驱除了“我”心头的不快之感,给“我”带来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它铭刻着时代的印记,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苏醒;它启迪人们领悟,得时时遵循生命永动不息,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自然法则。这种细小而平凡的题材,往往更能细致入微、真切自然地抒发作者的情怀,做到事小而意大,笔简而情丰。

创造意境

抒情散文的写作尤其重视追求意境。王国维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有意境而已。”⑤这说明了意境的重要。所谓意境,就是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使内情与外物相融合,深意与画面相交融,从而感染读者,唤起读者的丰富联想。用王国维的话说,就是“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人心中之一境界。古文能写真景真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⑥因此,他要求创造意境必须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⑦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有机地融合、统一

在一起,这就是创造意境。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情与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呢?意境的创造,要处理好“情”与“物”两者的关系,只有将情感融入描写对象之中,做到物我合一才有意境可言。概言之:意境是情与景、物与我相融合的产物。朱自清也曾说: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意境的产生靠观察和想象。如贾平凹在《月迹》中描述了三幅具有诗意的画面:一是几个农家孩子,于中秋之夜镜中望月,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未了便全没了踪迹”因而说:“月亮是长了腿的”童心的想象力多奇妙。二是庭中望月,望月中嫦娥桂树,看甜酒杯中浮起圆圆的满月;三是到河岸寻月,宁静、恬美的画面中透露出孩子们真挚与纯洁、天真与富于幻想的情趣。“月亮是什么呢?”“月亮。是个好。”表达出了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热烈憧憬和向往。作者将如画之景,景中之人,纯真之情、深邃之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了诗意盎然的优美意境。再如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写道:“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可谓勾魂摄魄,十分精练。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语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语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地加以体味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于是恍然大悟。只消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以宛然具现。它一方面来自真切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又出于高明的烘染技巧。“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

相关热词搜索:抒情 散文 写一篇抒情散文500 一篇抒情散文600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