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变负豪 金融毒品的困局]巴西毒品富豪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近日,内地富豪们组成的“香港私人银行受害者联盟”赴港向香港金管局投诉,他们都是所谓的“打折股票”――Accumulator的苦主。这剂金融毒品已经成为富豪们的杀手。如今,维权的道路更进了一步,但是,倒在这个“富豪杀手”刀下的,又岂止是联盟中鼓与呼的十数人
  
  “富豪杀手”
  
  “连赌博都比它要公道几百倍!”提起“打折股票”,赖建平还是难抑激动的情绪。赖建平既是“香港私人银行受害者联盟”的代表律师,也是联盟的发起人之一,因为他也是“打折股票”的受害者。
  如何中了“富豪杀手”的毒,短短几月内就从富翁变身“负翁”一族,故事要追溯到2007年的6月份。当时赖建平经一位朋友介绍认识了自称曾在美国留学、时任某境外私人银行董事的张宁。张宁劝他去香港投资,还说自己所在的私人银行就是专门为他这样的富人而设,不仅提供VIP服务,还有20%的年收益。张宁拿出了一份100多页的全英文开户文件,出于对张宁及该银行信誉的深信不疑,他在这份没仔细看过的英文文件上签了名。
  赖建平一直以为只要不向账户打钱,就不会有什么损失。7月,张宁说服他开始投资,他才向账户上打了420万港元准备去买“能打折的股票”。他不知道的是,这种所谓能打折的股票,是一种叫KODA的金融衍生产品。
  10月中旬,赖建平以7.54港元的价格购买了每个交易日吸纳3500股复兴国际股票的KODA合约。然而从10月20日开始,由于市场因素,这只股票不断下跌,该银行也开始催他往账户里打保证金。经过咨询,他才知道如果不按照银行的要求打保证金,不仅账户中的股票全部被卖掉,还要面临违约赔偿。不知所措的赖建平只能往银行里打钱,直到2008年3月,他已经往账户里放了2100万港元。到了6月,赖建平早已不堪重负,与该银行交涉希望停止合约。
  此后赖建平再也没收到过股票,直至9月8日,他接到银行的电话,让他把此前3个月的股票收回。而他收到的股票已经由7.45港元跌到2.36港元了。银行晚交货了3个月,令他凭空损失了几百万港币。最终,赖建平的2100万港元保证金亏得无影无踪,还倒欠银行200多万港元。
  赖建平的遭遇并非个案。被香港星展银行告上法庭的郝婷,投资了该行的一项理财产品,没料到的是她投资的8000万港元血本无归,还倒欠了银行一个多亿。“香港私人银行受害者联盟”的成员也都有着相似的经历。
  
  “杀手”的秘笈
  
  KODA的“致负”能力几何,从巨鳄中信泰富也因它折戟江湖就可见一斑。KODA(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累计期权合约)也叫Accumulator,一个形象的名号是“I kill you later”,这个业界赋予它的昵称,既合乎它的英文谐音,也更符合它的本性。
  KODA是一种与股票挂钩的期权产品,它设有取消价及行使价,在一年的期限内以低于现时股价的水平为客户提供股票。KODA有4个特性:买入股票的行使价往往比现价低10%-20%;当股价升过现价3%-5%时,合约自行终止,但保证投资者至少一个月的积累股份;当股价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双倍吸纳股份;合约一年有效,但是投资者通常只需要拥有合约金额40%的现金或股票抵押即可成交,因此这一产品往往带有杠杆性。也就是说,假如一只股票价格为10元每股,与之挂钩的KODA产品售价可仅为8元每股,但是当股票跌到1元每股时,投资者还必须要按8元每股的价格每天买入,且要双倍地买,中间不可取消交易,直至合约到期为止。可见,KODA是一种收益封顶的衍生产品。对于购买该产品的投资者来说,他们预期股票市场会上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利,不过获利有限。然而一旦标的下跌,投资者就会亏损,此时该产品的杠杆作用会放大损失。
  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表示,私人银行在向客户推介Accumulator时,多数强调该产品是以折让价,以“每月储股票好过储钱”作为推销借口,而没有提及在股票下跌时,投资者需如何补付押金,使得不少人一直以为自己是购入一项稳健的投资产品,而对产品的风险却毫不知情。
  市场好的时候,没人发现潜藏的巨大风险。在2007年10月之后,市场出现逆转。一些Accumulator的投资者发现账户出现巨额亏损,才开始认真阅读合同文件,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有专家指出,其实这种合约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不该用这种“专业”来从非专业人士手中骗取资金参与这种“赌局”。这种产品在本质上而言,就是一种对赌协议,外资银行坐庄,投资者下注。机构都不一定能玩过坐庄的庄家,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普通投资者又怎么能玩得过?
  Accumulator本不应向普通投资者销售,这款金融衍生产品,在其发明地美国是禁止对公民零售的,而其主要销售对象是新加坡和香港,香港一些金融机构则将其中一半转手到内地。香港的规定是,Accumulator的入场费在800万港元以上,只有专业投资者方能投资,这种投资行为,无须得到证监会核实批准,因此不受当局监管。由于高额的入场费,Accumulator成为有钱人的游戏,也进而成为富豪的杀手。
  在全球经济下滑情况下,中国最富500人的财富也蒸发了近万亿元,超级富人数量锐减。《新财富》5月份发布的“富人榜”显示,去年财富超过300亿元的富人有8位,而今年首富的财富也只有200亿元;去年财富数额达到或超过200亿元的富人有26位,今年则只有1位。
  导致这些富豪财富缩水的其中一把大刀恐怕就是Accumulator。据联盟总联络人金亮(化名)估计,内地实际苦主逾3000人,大多数人碍于面子或不敢与银行“闹僵”而不敢站出来投诉。
  
  “疗伤”之困
  
  在维权之中,“香港私人银行受害者联盟”是难得的积极分子,为了联系更多的受害者和相关专业人士,引起更大的反响,他们还在今年6月开通了“打折股票网”,坚持“斗争”。赖建平告诉记者,联盟目前已经召集了十多位受害者,此次由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6名代表赴港向香港金融管理局投诉。香港金管局方面承诺尽可能3个月内看完所有投诉个案,以确定有无表面证据支持进一步立案调查。联盟曾尝试与香港私人银行沟通,但银行很“蛮横”,坚称“未做错任何事”,最后只能求助香港金管局。
  维权的道路远且不平坦。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接受采访时说,销售合同的文本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但销售员在销售过程中是如何解释的就不好说了。出于保护隐私的需要,销售和签订合同多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房间里,因此很难举证。吕志华也曾明确地表示,投资者要取得成功很困难。证监会及金融管理局等监管部门一开始并没有将这个产品纳入监管范围,因此他们并没有插手,一些政府官员甚至不知道这是个一万亿资金的市场,足以对主板市场造成冲击。只是后来发生了雷曼事件之后,监管当局才觉醒到,不能忽略任何金融产品的风险。
  或许是对近日内地投资者巨亏事件的回应,香港金管局做出决定,将严格监控理财产品的销售流程,银行不得将理财经理销售产品的数量与薪酬挂钩。但是“金管局并不能做出赔偿的决定”,赖建平对记者表示。而此前金管局曾经对一名高盛客户经理做出惩罚,但客户有没有获得赔偿就不得而知了。“所以联盟想要达到获得赔偿的预期目标,还是很难。”赖建平颇为无奈。
  KODA属于境外产品,是外资银行的一种金融衍生理财产品,国内并没有相关的监管机构。已经有学者意识到,投资者受到侵害后无力申诉,跟我国金融监管空白有关。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尚处于我国监管的盲区,没有相关法律条文可被投资者援引。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银行理财作为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投资领域,必然会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这就需要一定的外部监管来保证银行理财的透明性。但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银行理财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无论市场还是监管都不成熟,这使得银行理财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尤为突出。而一些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急于占领市场份额,一些存在缺陷的理财产品也被推向市场。
  
  仍有“后来人”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黄明表示,在国际金融掮客中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在中国内地好赚钱,因为“钱多人傻”。除了不愿露富,这般弄丢一大笔钱不光彩,失了面子也是很多投资者甚至宁愿吃哑巴亏的一个原因。黄明告诉记者,Accumulator产品的特性就决定了营销过程中的问题。首先,产品销售带来的利润极其巨大。其次,产品设计非常复杂,容易形成销售机构和投资者之间极端的知识不对称性。银行就是利用这种不对称来榨取巨额利润。再次,产品风险和收益极其不对称,极少利润封顶但亏损无限。如果这种不对称性彻底跟投资者解释清楚,很多投资者是不会投的。
  在投资者欲哭无泪之时,投行的销售人员却都赚得盆满钵满。曾在摩根斯坦利工作多年的经济学家谢国忠说过的一番话被广为引用。他说,假如客户有1000万美元,客户经理让其买1亿美元合约的Accumulator,按照毛利最好5个百分点计算,投行收入就有500万美元,而客户经理个人收入一般是投行利润的30%,即150万美元。“为了拿到巨额佣金,连朋友都会卖掉。”
  在一切风波之后,外资银行,尤其是其私人银行部门遭遇了不小的信任危机。由于外资银行拥有良好的品牌优势和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往内地投资者对外资银行的理财能力可以说产生了过度信任。现在,不少投资者在吃了大亏之后,已与外资银行挥别,但也有一部分人仍有留恋。需要提醒的是,内地投资者在投资理财方面需要成熟。对于结构复杂、客户经理也不一定知晓来龙去脉的衍生产品,尤其应该提高认知度,投资前要明确地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什么产品。
  “不懂的东西不要去做”,谢国忠和黄明都这样告诫投资者。上过当的投资者如赖建平也坚决表示不再买复杂衍生品。不过,勇往直前者仍有之。谢国忠告诉记者,一个月前开始,已经有投资者又开始购买Accumulator了。他认为,股市的连续上扬也与此有关。下一次,谁将为Accumulator买单,也许,只能祈祷吧。
  (8月10日《精品购物指南》,作者为该报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富豪 困局 毒品 富豪变负豪 金融毒品的困局 富豪变负豪 中国富豪变土豪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