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里”为何成了“香饽饽”?|中国现代名人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赵云故里   河北正定县、临城县争夺三国名将赵云故里      梁祝故里   浙江宁波、杭州、绍兴,江苏宜兴,山东济宁,河南汝南等四省六市梁祝故里之争
  
  曹雪芹故里
  河北丰润,辽宁辽阳、铁岭和江西南昌、武阳等地争夺曹雪芹故里
  
  黄帝故里
  陕西黄陵县与河南新郑市黄帝故里之争
  
  李白故里
  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天水、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李白故乡争夺战
  
  墨子故里
  山东滕州与河南鲁山墨子故里之争
  
  “名人故里”之争,已经成为当下中国
   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而且热度持续不退。
  去年年底,位于河南的“曹操高陵”甫一出土,马上就有人高兴、有人质疑,至今争论未能完全平息;接着,重庆和成都相继有人表示要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开挖各自的刘备墓,有人调侃说:重庆埋的是少年刘备的尸骨,成都埋的是老年刘备的遗骸;最近,三国美女大乔、小乔被多个地方竞相争夺的新闻沸沸扬扬;最让人惊异的是,连虚构的文学人物、贴有“奸商、恶霸、淫贼”标签的反面典型西门庆,据称也被几个地方当成了“香饽饽”。
  那么,争夺“名人故里”真正目的究竟何在?争夺的到底是文化还是经济?
  
  经济效益是争夺的最重要指向
  一份流传于网络、据称是某地公务员考试答卷的文章的说法具有代表性。该文章认为,文化和产业紧密相关,“名人故里之争”实质上是一种产业的竞争。因此,地方政府关注名人故里及相关建设,并将其作为由政府主导的项目去发展,属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课题,无可厚非。但目前的问题是,一些地方却唱跑了调,把文化产业的功能、作用无限放大,而没有和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禀赋、人文特点进行结合;似乎只要跟风跑,搭上文化的台,就一定能唱出经济的戏,而不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新浪网正在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各地争取历史名人故里称号,无非是为当地争取旅游资源,发展经济”的,占了58.3%。
  争夺名人故里,似乎很少有人认为真的和重视文化有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最近发表的一篇评论里“爆料”,说有知情者告诉他,有北大名教授为山东阳谷县设计西门庆和潘金莲景点,重点就是偷情和性爱,景点有美女扮演潘金莲,西门庆则由游客出演,只消出银子,就可以虚拟地演绎一下当年的风流,至少可以抱抱美女。据说,这些年来,这样的设计,已经让阳谷县的《金瓶梅》文化景区声名大振,游人如织。无怪乎山东的临清也争,安徽的黄山也争。
  经济效益,似乎是名人故里之争最重要的指向。曹操高陵刚刚出土的时候,就有人算了一笔账:相关旅游开发可以为当地带来每年4.2亿元的收益。
  地方官员究竟是如何看待文化旅游开发的?记者曾经采访过湛江徐闻县委书记钟力。因为徐闻境内散布了许多西汉文化遗迹,所以钟力一上任,就大力推进“大汉三墩”的建设,给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机遇,仅今年春节年初一一天就售出门票3万张。可经济不是唯一的目标,钟力认为,通过“大汉三墩”,可以带动人员的流动,改变当地农民的观念,让他们懂得市场经济的一些规律,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争夺时歪曲事实轻薄传统文化
  评论者余新春发表文章认为,名人故里之争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轻薄,“如果说是单纯为了尊重历史,勘察地理,原本无可厚非。但遗憾的是,争做‘故里’和‘标志’的这些地方,却不属于学术之争、百家争鸣。更有一些专家学者在地方政府的授意和支持下,乱了自己的学术步伐,或穿凿附会,或生拉硬套,或歪曲事实,硬是把一些子虚乌有的事说得有鼻子有眼,言之凿凿。”
  
  争夺促进传统历史文化发展
  不过,也有人认为名人故里之争对文化有好处。新浪网同一个调查显示,认为名人故里之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历史名人的研究”的占24.4%,认为“完全没有意义”的占9.3%,认为“争作历史名人故里,有面子”的有5.1%,2.9%的人认为“不好说”。
  网友秦春兰的观点认为,不妨逆向思维一下,如果湖北安陆和四川江油都不把李白当回事,谁愿意要就要,那又会是一种什么局面呢?那只能说明当地不但没有发展旅游业的意识,而且也没有保护历史名人、发掘传统历史文化的概念。那才是我们更应该感到悲哀的。现在有了争抢,必然也就有了压力。相信两地为了在对诗仙李白的竞争中胜出,必然会加大对当地与李白有关的名胜古迹的保护力度,会加快对关于李白历史资料的研究和挖掘速度,这在客观上也就促进了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实乃幸事。
  (摘自5月23日《羊城晚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专家观点名人故里之争何时休
  
  近年来,争夺名人故里归属权事件时有发生。日前,赵云故里争夺战硝烟未散,几省对“西门庆故里”的争夺又走上前台。名人故里之争,是出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需要,还是由于片面争夺经济利益所致?记者为此走访了有关专家。
  
  如此争夺为哪般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地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或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出现一种文化焦虑。它可能发现自己原有的文化根基不够深厚、文化色彩不够浓厚,成了其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经济繁荣以后,人们很容易要求地方上有一种文化上的说法、文化上的发展。这时,当地的文化渊源、文化古迹,与历史文化名人有关的东西都会被刻意凸显出来。这在欧洲、美国也很常见。
  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热情本身也是应该肯定的。像丽江古城、上海外滩3号,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等,我们可以学习这些成功经验,找准本地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如果要以历史名人的诞辰、事件等为由头,政府出资、出面组织此类纪念活动,应该谨慎,不同城市应有不同选择。真正有历史文化生活积淀的城市,用这种方式来整合资源还是有必要的。但生拉硬拽、牵强附会地与历史名人或历史事件套上关系,反而会欲速则不达。
  
  王石(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
  要说争夺名人故里与文化发展毫不沾边,也不尽然,但主因却往往是所谓打造地方名片、招商引资之类。我曾看过某地一个宣传册,内中宣称伏羲当年沿着黄河到达该地,是“最早的外来投资者”,后面就是当地招商引资内容。这不是尊重,这是利用。
  历史文化名人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注重本地资源、注重名人效应,并以此创立和营销城市形象、发展文化旅游本属十分正当的事业。名人牌要打,但要打得恰当,打出文化精神。如浙江宁海创办“开游节”,即是巧用徐霞客的游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徒步旅行者和本地区几十万人的参与。呼和浩特已经连续举办十届“昭君文化节”,不仅时间、地点、人物、主旨极为恰切,而且凸显了民族团结。
  
  裴钰(天津市历史学学会理事):
  对名人故里争夺应实事求是地看待。我认为“故里经济”主要是文化旅游。首先要承认“故里经济”在不少地区的确促进了民生发展,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文化旅游常常对地区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起到比较关键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充分挖掘各自的文化资源,故里之争其实是能共赢的。比如炎帝故里之争中的陕西宝鸡和湖南株洲,两者都很好地传承着炎帝文化,相关文化旅游也比较繁荣。另一方面,如果“争夺战”的一方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苦干而不是炒作上,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如黄帝故里之争中的陕西黄陵县,当地旅游业年均递增27.2%,远超当地其他产业的增幅。
  但是,在承认开发“故里经济”具有一定的经济合理性的前提下,我们对少数地方的某些“超常”做法需要做出提醒乃至警醒――在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中,首先必须保持决策冷静。其次要坚守经济理性。我们更要认识到,目前大约30个左右的有争议的名人故里集中了众多大项目,而多数没有争议的名人故里保护却不是100%的理想。
  
  可以争论,不必争抢
  裴钰:
  目前已知的有争议的名人故里大约有30个,占我国名人故里的比例很小。这其中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属于学术文化范畴,如李白故里;有的属于娱乐化讨论,如文学人物孙悟空故里。这其中,前者有待于学术资料和考古实证的逐步完善,后者则需要开放性和多样化的角度来认知。
  
  李孝聪(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
  名人故里之争,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古代在地方志的编纂中,当地编纂人出于提高自身地区文化积淀的主观愿望,把一些与该地有联系的名人“归属”到当地,结果就出现几处地方都是同一名人“故里”的记载。现在我们都知道,这种地方志是不能全部采信的。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缺少人物出生地的原始文字记录,导致我们现在对不同文献典籍中某人“故里”的记载,也无法尽信。
  当我们对待这些情况时,应用宽容的态度去对待:我们可以争论,但不必争抢,一家之言,姑妄听之。至于那些存疑的内容,即使暂时搁置,也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强行下结论。
  
  张颐武:
  政府在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上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这点不能否认,但政府行为需要准确定位。简单说,就是要“政府搭台、民间唱戏”,政府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让民间力量成为登台演出的主角。政府与民间合作,由自身内部力量生长出的文化,才具有竞争力。
  
  抢夺“名人”伤了谁
  杜晓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
  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来扩大本地区影响,通过适度开发提高地方经济,无可厚非。然而眼下我们所看到的名人故里之争,往往只看到了地方对于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的追求,把文化遗产商品化,忽视了文化遗产利用的真正意义。
  还有些地方,追求所谓的“名人故里”,已经无视历史事实去凭空臆造,把一些神话人物和传说当成文化遗产来“创造”历史。更有甚者,无视道德、伦理底线,把一些中国历史上或是文学作品中的反面角色代表作为“名人”来开发,直接挑战我们一贯倡导的正直、善良、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如果仅出于短视的经济利益考虑,哗众取宠的商业开发最终只能破坏文化遗产,而那些并不拥有真实历史信息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假古董”、“假遗产”,只会伤害我们的民族文化。
  
  王石:
  “故里”之争不应该演化为地区间甚至地方政府间的争夺。即使“争”,我们也要注重文化价值的保护,不能唯“名”是图。比如目前发生的西门庆故里之争,这种唯“名”是图,实际上就是唯利是图;另外要注重移风易俗,倡导以“纪念”方式缅怀先人先烈,以纪代祭的方式,而不应处处都搞所谓“公祭”;最后,应注重创新,不要挤在一条路上,大家一拥而上争夺名人故里,也说明了我们文化创造力的不足。
  
  争来的不只是利益,更有责任
  徐菊凤(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旅游热携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热,推动了第一波古迹争夺战和名胜再现战。比如湖北蒲圻县(现赤壁市)与黄州县(现黄冈市)争夺“赤壁”;北京和上海依据《红楼梦》各建大观园;河北正定、上海松江、江西九江等地兴建西游记游乐宫等。
  借助名人、名著、名胜等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做法,一方面说明旅游开发成为这些文化资源实现其经济效用的最佳载体,另一方面也表明一些地区存在盲目跟风、无视市场真正需求的简单决策和急功近利倾向。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旅游开发,尤其是名人资源开发能否成功,有其特定决定因素,并非可以随便成功。这些因素包括:文化资源的品位级别、规模、真实性、区位条件、体验价值以及竞争力。对于演绎张力较大、体验与参与性较强的文化资源,开发成功的可能性较大,甚至可以重复建设,比如京沪两地的大观园都取得较大成功;但对于具有真实性要求的遗址遗迹和名人故里等资源,不但因为需要有“真”东西,而且因为许多遗址类资源难以开发成具有良好体验价值的旅游产品,容易热闹一时之后便冷寂长久。当今许多被争夺的名人、遗址资源,其实很少有真正成功的。
  文化资源开发应有序有度,政府和企业宜各司其责,不能混淆。同时,文化资源的价值具有持久性和广泛性,简单演绎用作旅游产品而收费的办法并非最佳途径,也是不可持续的。从旅游角度来看,文化旅游开发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社会文化角度而言,文化资源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尊重和享受的财富。
  
  李孝聪:
  名人故里之所以出现争夺,主要是因为其中的经济利益。但是,光争一个“名人故里”的名分,造一些人造假古迹,老百姓是不会买账的。过去各地也兴建过许多西游记宫,最后大多惨淡收场。
  现在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争”一位史上著名的音乐大师,他曾在很多地方生活过。但是,各方争的并不是哪里是这位大师的“故里”,而是在竞争谁保存他的生活片段遗迹多、保存得好,因为谁这方面优胜,谁就能受到更多大众的青睐。
  名人故里,对各地而言,不仅仅只是旅游资源或者是经济利益那么简单。它第一位带来的是责任和义务――既然是名人故里,那么当地遗址有多少,保护了多少?“争”名人故里时,不要只盯着它带给地方经济的“好处”,更要看清,“名人故里”带来的首先是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才是经济上可能的收益。(董城、史楠)
  (5月11日《光明日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延伸阅读
  哥本哈根“偷当”童话之都
  德国小镇争为“小红帽”安家
  真假名人故里迷惑世界游客
  当《环球时报》记者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历史学教授琳达?巴克特曼聊起国内最近3个地方争当“西门庆故里”,并告诉她西门庆为何许人时,巴克特曼惊讶地笑了起来。她对记者说,其实欧洲乃至全世界争名人故里的风气都很严重,因为这同时关乎当地的“面子”和“里子”(钱包)问题,可她还没听说过哪些地方以出过“坏蛋”为荣呢。事实上,从“骗了”无数纯真游客的“安徒生之都”,到争执百年的哥伦布葬身地之谜;从真假巴黎公社社员墙,到童话中的“小红帽”故乡之争,各种离奇、怪诞的故事不断在世界各地上演,而游人则乐此不疲地消化着各种历史与“伪历史”。
  
  多少名人故里误导世界游客
  记者初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时,曾错以为这里就是童话大师安徒生的故乡――从市政厅广场到下水道井盖,到处都雕着安徒生头像,市内以安徒生命名的博物馆、展览馆甚至快餐店更是数不胜数。但细打听才知道,“这里是安徒生的故乡,这里是丹麦。作为首都的哥本哈根将代表丹麦接受安徒生故乡这一殊荣”――哥本哈根旅游手册一个很不起眼的位置上标着这句话。据说,这是哥市旅游局在安徒生的真正故乡――欧登塞市政府的强烈反对下,想出的“变通之计”。欧登塞才是如假包换的安徒生故里,“安徒生一日游”还是当地的旅游创收项目,每张安徒生故居参观门票价格约合300元人民币。
  同样,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200多公里外的一个小镇上,有座名为“诺贝尔故居”的建筑,此处是瑞典的文化遗产。但这个误导了众多游人的地方其实不是诺贝尔的出生地,诺贝尔当初只是在这里买过一座工厂,并短暂住过一段而已。他真正的出生地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据瑞典国家旅游局统计,该国竟然有38个地方挂着“诺贝尔故居”、“诺贝尔小屋”、“诺贝尔学堂”等招牌。而在诺贝尔真正的出生地,地区一级政府曾向百姓发问卷,询问是否愿意成为诺贝尔的“邻居”,结果绝大多数人反对,他们认为诺贝尔属于斯德哥尔摩,也属于瑞典,要纪念在哪里都一样,而且他们也不希望生活因“诺贝尔故居”受到打扰。当地百姓甚至致信地方政府,要求对诺贝尔的出生地予以保密,因此至今也没多少人知道诺贝尔出生的确切地点。
  德国人争起名人来也毫不含糊。德国大文豪歌德的故乡就被宣称有两处。一处是法兰克福,歌德在那里度过了大学之前的时光;另一处是魏玛,歌德在那里度过了逝世前的50个年头。有6万人口的魏玛小城,每年能吸引20万人参观歌德故居。早在歌德在世时,这两个城市就争得面红耳赤,以至于歌德左右为难地说,“两个都是”。号称“马克思故乡”的德国城市也有3个之多。小城特里尔是马克思的诞生地;人称“马克思城”的开姆尼茨是原东德政府给的名号;而柏林是共产党人的集中地,建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广场。特里尔曾郑重要求其他城市弃用“马克思城”的名称,但其他城市却斥其为“文化掠夺”。
  在俄罗斯,小城克林在“柴可夫斯基故乡”争夺战中打败了这位音乐家的出生地伏特金斯克城以及他学习工作过的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这个柴可夫斯基只在晚年住过9年的小城,距莫斯科80公里,人口稀少,主要街道不过一两条,却铆足了劲要靠柴可夫斯基拉动经济,如今它已成为外国旅游团必去之地。在日本,宫崎一县之内就有4个地方号称是第一代神武天皇的出生地,而且都找出了证据。鹈户人考证天皇父亲在当地的行踪,以示正宗;高春町表示此地古称狭野原,神武天皇小名狭野命,正说明他出生在当地;佐土原町干脆找出了神武天皇诞生的“产场”。各种说法信誓旦旦,又有传说添油加醋,其结果除了历史变得更加混沌外,就是每处都成了观光胜地。
  
  跨越大洋的名分之争
  当战火燃烧到国家间时,这个话题就变得敏感而沉重。跨大洋论战的哥伦布国籍和葬身地之争是情节最复杂的一个。
  西班牙和意大利之间的哥伦布国籍之争,从1892年新大陆发现400周年时就开始了,并持续至今。意大利人坚称,哥伦布生于热那亚,那里有哥伦布故居,里面赫然摆放着哥伦布诞生于此的证据文书。西班牙人则说,哥伦布是巴塞罗那人,或者是西班牙北部城市加利西亚人。甚至在美国纽约,哥伦布塑像的建筑权都被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争来争去。接着,西班牙又与多国发生了哥伦布葬身地之争。哥伦布病逝后安葬在西班牙圣佛朗西斯科教堂,后又按其遗嘱移至多米尼加共和国首都圣多明各。此后,西班牙人曾将哥伦布遗骸掘出,带到古巴哈瓦那安葬,最后又带回西班牙。可就在1877年,圣多明各人突然表示,西班牙人带走的只是哥伦布亲属的遗体,真正的遗体还在圣多明各。其间,还有意大利驻圣多明各总领事宣称,该国要到一部分哥伦布遗骸,将其分成3份,给了委内瑞拉、热那亚和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就这样,几个哥伦布墓地隔海争吵了100多年也没结果,甚至于2006年进行的DNA测试也未能给出确凿证据。
  奥地利萨尔茨堡是音乐家莫扎特的出生地,可7年前德国国家电视二台在百位德国名人评选中,却把莫扎特列了进来,由此拉开了莫扎特争夺战。极度不满的奥地利媒体惊呼:“德国人要掠夺我们的莫扎特!”奥驻德大使直斥这是“德国错误的民族主义”。德国媒体则反击称,莫扎特出生那年,萨尔茨堡属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巴伐利亚王国;此外,莫扎特也曾在作品中留下“我的祖国德国”的句子。为了不影响两国关系,最后双方学者出来打圆场,表示莫扎特是“德意志欧洲人”,才平息了争端。
  去年8月,中国湖北安陆以“李白故里”打出的城市宣传片,点燃了两国四地的李白故里之争。除了安陆,还有两个中国城市也自称李白故里,而两个月后,吉尔吉斯斯坦驻华官员访问安陆,公开表示李白故里在该国托克马克市。李白生于中亚地区碎叶城(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据考证,古时的碎叶城就位于如今吉境内托克马克市东南8公里的地方。对李白故乡的认定,吉国也是近年才开始的。比什凯克人文大学汉语系教授尤素波夫?拉西特告诉记者,在苏联时期,由于前苏联的“去历史化”及吉政府“吉尔吉斯民族化”,该国对李白出生在托克马克一事绝口不提,但苏联解体后,中吉关系逐年加强,吉政府对此事的态度从原来的封锁消息变为积极宣传。他说,为了宣传李白,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于2001年李白诞辰1300周年时,专门召开大型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俄文与吉文版对照的李白诗集。时任吉总统阿卡耶夫也亲自到场发表讲话称:“李白出生在楚河河畔的碎叶城,与我是同乡,这是吉尔吉斯斯坦的荣誉。”尤素波夫说,吉汉学家协会和几家当地旅游公司都曾有在托克马克建李白纪念馆等计划,但由于缺乏资金至今没有进展。据中国外交官介绍,吉方还曾希望中国使馆给予物质帮助。
  
  “小红帽”也成争执焦点
  如果说,真实存在于历史长河的名人归属之争,多少带有“荣耀之争”的意味,那么,由文学作品中虚构人物引发的争执,就显得实际得多。
  “拉曼查有个地方,地名就不用提了,不久前住着一位贵族。”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用这句开篇语揭开了勇士堂吉诃德的人生。这个没有被点出具体名字的“堂吉诃德家乡”,在400年后引起各路人马的探寻之旅。小说中堂吉诃德家乡所在的地区,地势平坦,风力甚大,许多村庄都有风车。在如今的拉曼查地区,许多拥有古老风车的村庄都将自己视为小说中的原型。塞万提斯的出生地――马德里附近的阿尔卡拉?厄纳雷斯,也被看做“堂吉诃德故乡”。5年前,还有西班牙学者兴奋地宣布,他们找到了那个“拉曼查的某地”――维利阿努埃瓦-伊万德斯城。据称,这是集合了该国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甚至数学家的专家小组共同确定的。这个小城的官方网站上写着,塞万提斯生前多次来此采风,并参加当地戏剧节。此外,西班牙时不时还会冒出几个“堂吉诃德家乡”,因为每隔几年,西班牙都要重拍一遍《堂吉诃德》电影,而电影外景地常常是好几个村庄,于是,凡是在银幕上出现过的村庄都自称“正宗”。
  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对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属于谁也各执一词。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中心有一尊福尔摩斯铜像,这里是创造神探角色的作家柯南?道尔的故乡。爱丁堡人阿历克斯告诉记者,虽然伦敦人坚信福尔摩斯就住在伦敦著名的“贝克街221B”,但爱丁堡人却认定柯南?道尔把贝克街的概念模糊化了,因为爱丁堡也有其笔下同样特色的贝克街,“而且福尔摩斯的穿着也更符合苏格兰人特征”。英格兰人对此大为不屑,说只要看看小说里描绘的场景就知道,一切都发生在英格兰。如今贝克街更是建起了福尔摩斯博物馆,沿街全是大侦探的纪念品商店。而为了叫板英格兰人,苏格兰电视台则在播放福尔摩斯影视剧集时干脆用苏格兰口音为其配音。阿历克斯说,有时他也觉得这场文化擂台“打得有趣”,“因为大家完全忘了福尔摩斯根本就不存在”。
  在德国黑森州,两个邻近的小镇还争当起了《格林童话》中“小红帽故乡”。为了争得这个称号,施瓦尔姆施塔特每年圣灵降临节前两周都大搞“小红帽节”,让女孩子们装扮成“小红帽”吸引游客;阿尔斯费尔德也有自己的“小红帽旅游节”。两个小镇争了几十年都没结果,可大批游客却被带着同时去两个小镇寻访“小红帽”。
  
  历史地点之争也混战一片
  历史事件中的地点也常引发争执。法国巴黎就上演过“近在咫尺”的“真假巴黎公社社员墙”之争。巴黎公社失败时,最后一批147名社员在贝尔?拉雪兹神父墓地的一堵墙边被枪杀,这就是“巴黎公社社员墙”。但著名的社员墙居然有两座,一座在与拉雪兹神父墓地隔街的甘比大公园,墙上张开双臂的少女雕塑形象曾被印在许多国家的教科书上;另一座在拉雪兹神父墓地东北角。前者是一战后法国政府所设立,纪念的是“历次革命的受害者”;后者才是由巴黎公社支持者的团体“公社之友”设立的,却因官方长期冷落而知者寥寥。据巴黎的朋友讲,这两座社员墙至今仍在不到1公里的直线距离内并立,究竟向哪座社员墙献花,可以看出献花者的政治倾向是“中左”还是“深左”。
  西非的“不归门”也是“混战一片”。“不归门”是指当年贩卖黑奴的登船地点,黑奴从这里上船后被运往美洲,不论生死,再也不能回归故土。这样的“不归门”在非洲西部几内亚湾一带到处都是,据说总共多达几十处,每处都竖立着“不归门”纪念标志。但事实上当年殖民者在这一带集中装船运走黑奴的地点,可以考证的仅几处而已。(王燕、青木、纪双城、陶短房、王方、常东、刘左元、萨苏)
  (5月11日《环球时报》,作者均为该报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成了 饽饽 故里 “名人故里”为何成了“香饽饽”? 名人故里之争为何愈演愈烈 谁在为名人故里造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