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职业,是我人生最美的选择】 最美的遇见作文

发布时间:2020-02-2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刘少华,内蒙古日报社首席记者、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的纪实特写《丁香花开的时候》,是一篇献给天下母亲的深情之作,获得了自治区新闻副刊奖和内蒙古政府文学最高奖―索龙嘎奖;他采写的长篇通讯《大地的儿子》,被评为自治区新闻特别奖。他还有近百篇作品获得过全国、自治区、报社和行业好新闻奖。刘少华在宣传牛玉儒先进事迹活动中,含泪写出了长篇通讯《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牛玉儒》,中央领导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记者专访他时,刘少华激情昂扬为写作,潸然泪下亦为写作。真诚坦然的对话中,我们走近了他钟爱无边的新闻世界。
  记者:您获得了第七届范长江奖,这是对您数十年来从事新闻事业的褒奖,近期您又采写了哪些有影响的新作品?
  刘少华:获奖后我更加快了走向生活、走向一线、走向群众的步履。我觉得记者的价值取向和魅力所在,就是在敬业、在投入、在一线、在追求。用心中的笔讴歌生活、赞美生活,用新闻力作来回报草原、回报人民,这是我工作的责任,又是我工作的乐趣和荣光。我愿意在探索中不断坚持,在坚持中品味幸福。
  自治区60年大庆,我担任文艺表演《草原赞歌》大型活动的现场解说词总撰稿人。从看彩排到拿出解说词,我用了三天时间。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既艰苦也很动情。我满怀着对草原的热爱,对我区改革开放成就的自豪,对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感怀,对内蒙古辉煌实践的崇拜来写作,解说词写得非常顺利,社会反响强烈。在采写《苍天般的阿拉善》长篇通讯时,我走进阿拉善,走进大漠深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在那艰苦的环境中,我们才能发现:“沙漠也是财富、艰苦就是优势”的人生境界;才能感受到阿拉善军民在与大漠为伍、与风沙抗争中,远离城市的繁华,承受着寂寞的煎熬。可他们的心里却那么平和,默默无私地奉献着。进而让我体悟到,他们就是沙漠中的骆驼,他们就是金色的胡杨,他们就是西部的图腾!撰写《敬礼,火红的忠诚》这篇大通讯时,我从满洲里出发,从东到西一直走到阿拉善,走了将近一万里,我一边采访一边感动,一边写作一边流泪。我觉着我要写不好这篇文章,就对不起那些赴汤蹈火的消防战士及火红的战车。为了更深入实践,我还随消防战士参加了三次灭火,实地去采访,实地去体验,实地去受教育。我虽然为首席记者,但决不坐在办公室,而是长年在采访的前沿,一年中大概有6-7个月奔波于草原、沙漠、国门和边防。就这次写《敬礼,火红的忠诚》,在第一线就呆了两个月。
  记者:在您的新闻作品中,大部分是激情洋溢的正面宣传报道,这是为什么?您认为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
  刘少华:我觉得歌颂的报道还是报道的主流。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各民族团结和睦,文化珍品璀璨夺目,这些都太值得歌颂了。我是随着自治区的建设发展一路走来的,亲身体验和见证了这样一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的辉煌时期。我觉得我有责任向我们的读者、向我们的祖国报告内蒙古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责任向我们的读者和人民反映我们祖国正北方,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的崛起和奔腾的气势。
  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报道真实的生活,反映和歌颂美好的生活。同时,也要对负面的事件、现象进行批判和揭露。但是批判和揭露可以有诸多的形式和方式,可以公开见诸报端,可以通过内参形式,也可通过社情民意等来反映,这也是对社会应有责任的一种表达。
  记者:在您从事35年的新闻生涯当中,一定也写过不少批评性报道吧?
  刘少华:我写的揭露性报道也有很多。有一年曾写过一篇关于少年宫的一位音乐老师受到排挤和打压的报道。这位老师培养了很多国家级有影响的音乐人才,可自己却工作无着落,忍辱负重。由此我写了一篇《李春元该不该进少年宫》的报道,为这名教师鸣不平并解决了问题。其实我也该在这方面加大力度。
  记者:您能够获得中国记者最高荣誉―范长江奖,在您看来,您成功的路径在哪里?成功的经验有哪些?
  刘少华:获这个奖对我来说是很幸运的,我一直都在说我获奖是草原的荣誉,是内蒙古日报的荣誉。回想自己从事35年新闻工作,我始终对新闻这个职业,满怀热爱和忠诚。这35年来,我一直在写作,从青年写到壮年。所以我觉得所谓的成功就在于坚持,在于对这份职业的一往情深。战士责任重,记者为人民。心中有爱,笔下有情。我曾说过一句话:“不当百万富翁,要当精神贵族”,写作和创作也是人生非常美好的生活方式。人得有个状态,有个信念,有一个力量的支点,有个幸福的支撑。现在都在讲爱岗敬业,所谓敬业我认为就是要执著,不仅要积极工作,更要创造性工作,充满激情地工作。
  所谓成功的路径,就是作为记者要忠诚于这个职业,热爱这个职业,要专注,要奋斗。人生最高的奖赏就在于事业之中。精彩不仅靠文采的力量,实际上更是靠精神的光芒,靠时代赋予我们的那种责任感。我们的宣传应该是人性化的,应该用心去交流,用心去诉说。人们讲这是作记者的基本功,我觉得这是最本真的生命线。
  记者:大多读者都很熟悉您的作品,在您的作品里总是充满着激情,您的激情源于哪里?
  刘少华:其实激情是一种状态。激情固然有性格因素,但不是完全,它是源于热爱,源于澎湃。激情是健康的力量,激情是美好的生活方式。首先热爱记者这份职业,当我走向生活、走向草原、走向林区、走向大漠、走向矿山的采访过程当中,确确实实见到了我们社会的伟大进步与发展,它赋予了我写作的冲动。比如:30年前去鄂尔多斯,那是大漠漫漫,沟壑纵横,采访也是走走停停,中间还住店,有时走到半路车陷在沙子里了,大家又得挖沙子,又得拽柠条,推、拉,才能过去。昔日的鄂尔多斯交通是制约的瓶颈,现在是高速公路、铁路三横四纵,通天的航路都有了,你说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怎不令人感奋?所以我说,激情是一种状态,是生活给你的回馈,也是草原给你的一种特殊的呼唤。
  记者:有人说您的新闻作品有激情、有文采,更像文学中的散文和诗歌,不是新闻作品。您应该是个作家、诗人而不是记者,您怎么评价这样的说法?
  刘少华:新闻也不一定是固定模式,我觉得受众接纳,或是受众愿意看,这应该也是一种标准吧。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写作,这也是一种选择。我觉得用散文的笔法去写新闻,这不是我个人的创作。比如说范长江就是用文学纪事的笔法来写新闻,比如说穆青那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在写新闻。我觉得不是说我们刻意的用文学来写新闻,而是在新闻当中确实应有文采,要动之以情、晓之于理,不仅要反映生活的本质,更要反映生活本质当中的人文、人性、生命的东西。生命的东西本身是生动的,所以我们语言也要有激情,有色彩。有人说,他把一篇5000字文章,后来压缩成200字发出来效果挺好。我不同意这个观点。那5000字压缩成3000字可以,你压缩成200字,那就成了脱水蔬菜。我们要有创造性,写文章不能够一个面孔,也不能千章一面。但也不能说我的方式就好,我可不敢这么说,但起码我在写的过程当中用心了,用力了,用情了。
  记者:您的《丁香花开的时候》发表五六年了,曾有50多家报纸、电台、杂志、刊物、网站、行业报纸转载。“丁香花”年年开放,“丁香花”年年芬芳,可以说影响了众多读者,读者至今仍被深深感动。您后来的作品还有超越它的吗?
  刘少华:这篇文章不是我写得好,而是天下的母亲好。我是一个在清贫中长大的孩子,爸爸是个工人,妈妈是个家庭妇女,他们不仅养育了我们,更重要的是教育了我们,教育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个善良的人,做个有出息的人,做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们身体力行,对我影响太大。我们把母亲放大开来,母亲就是草原,母亲就是祖国,母亲就是社会。报效草原,感恩草原,作为儿子来说,这是我们一生的选择、不变的信念。我们要像母亲一样,多为别人着想、少考虑自己,像母亲那样对待生活、勇于担当。能让别人幸福自己最高兴,能让别人高兴自己最幸福。所以咱们要不断的去奉献、服务、耕耘,用感恩的心拥抱生活、感恩伟大的母亲。
  你问我再写文章能否超过《丁香花开的时候》,我估计再写也超不过,难以突破。因为这太真实了,离我太近了,这文章是用泪、用心、用情、用儿子对母亲梦中的呢喃表达出来的。但是我给自治区50年大庆写词、给60年大庆写词,给内蒙古自治区的彩车通过天安门写创意词,就像是给母亲说话、给母亲写赞词那样的感觉去写的。尽管不可能超越,但是要用写母亲、歌颂母亲的笔法来歌颂生活、歌颂人民、歌颂草原,这种选择不可改变。这样的写作,我非常投入,又非常有幸福感!
  记者:您认为年轻记者们的优势在哪里?他们还需要补充什么?
  刘少华:现在的年轻记者,素质高,文化底蕴深,创新意识强,接受能力强,作为新闻记者这是一支难得的新生力量。年轻记者的快速成长,有知识的原因,有现代条件的原因,有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原因。所以我说,这个团队是朝气蓬勃、有智慧、有知识、有竞争力的青年团队。
  若对年轻人来说,就是要补补生活这一课,要知道珍惜。我们现在的条件很优越,但要懂得理解,要懂得感恩,更要懂得艰苦奋斗。我们的发展离不开沸腾的时代。年轻的记者在成长过程当中,真正安身立命,将来丰满你自己的基点还得靠你的努力,靠你的建树,靠你对内蒙古日报社的贡献,靠你走向生活的跋涉。所以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不要浮躁,既要干这行,就要爱这行,还得专这行。

相关热词搜索:最美 记者 选择 记者职业 是我人生最美的选择 记者职业 是我人生最美的选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