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卫士谭惠全(上)】忠诚卫士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孙中山的撤退是一步险棋,跑出来的可能性极小。而孙中山的安全脱险,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则是很大的。有关突围过程的记载中,随行人员只有3个人,都是有名有姓的。那么,一起突围出来的还有没有其他人呢?
  
  1922年,孙中山开始实施北伐。时任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因为反对孙中山北伐的政策,对免去他的一些职务不满,策动了兵变。当时,广州城里陈炯明指挥的军队有25000人。孙中山的部队都在北伐前线,留在广州的只有500人。
  事件发生前,孙中山已经陆续听到很多人来报告说,陈炯明就要叛变了。但是孙中山不相信,没有做任何防备。到了6月15日,有更多的坏消息传来,孙中山还是坚持不走。他说:要是真的出现了政变,我也不会走。作为总统要殉国,我不能离开这个岗位。
  当天夜里,陈炯明的军队开始对总统府和孙中山居住的粤秀楼所在的观音山实施包围。情况万分紧急。16日凌晨两点,秘书林直勉、参军林树巍、特务队长陆志云三个人来找孙中山,请他赶快撤退。孙中山叫醒睡梦中的宋庆龄,要她一起逃出包围圈。为了孙中山的安全,宋庆龄坚持不同时撤离。她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你。”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孙中山换了衣服,化装成中医,成功突围,开始指挥平叛。
  孙中山的撤退是一步险棋,跑出来的可能性极小。而孙中山的安全脱险,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则是很大的。有关突围过程的记载中,随行人员只有3个人,都是有名有姓的。那么,一起突围出来的还有没有其他人呢?
  2007年,宋庆龄故居接收的文物,揭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据捐赠者谭志泉先生介绍,他的父亲谭惠全是孙中山卫队中的一位资深卫士,曾参与保护孙中山突围。
  谭惠全是孙中山的故乡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他说一口白话(即广东话),身形瘦小。事变发生的1922年,他已经49岁。在叛军严密包围的情况下,孙中山撤退途中用枪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谭惠全武功很出色,曾经在卫队里教授武术。他对孙中山也非常忠心,一直被孙中山用作贴身卫士。1920年,谭惠全与夫人苏潮宽结婚时,宋庆龄还赠送了被褥、毛衣、铁制小保险箱等礼品。
  谭惠全保护孙中山突围,现在判断起来这种可能性很大。一个原因是林直勉等人是秘书、参军,都不是直接打仗的人。这些人保护着孙中山出来,只能起到随行的作用。因此,当时带着卫士――特别是有一点徒手功夫的卫士是很有必要的。谭惠全在外表上又不容易引起怀疑,他是当地人,说的是广东话,年纪大,又很瘦小,不像习武之人,也不像当兵的。为什么在历史记载中只有林直勉等三个人的名字呢?因为这三个人当时是军官,而谭惠全当时没有官职。
  孙中山突围以后,宋庆龄和50名卫兵一起坚守粤秀楼。直到上午八点,在弹药不继的情况下,她才冒险突围。
  谭惠全保护孙中山突围有功,宋庆龄非常感激他。1923年,宋庆龄专门请人给他刻了一枚图章。印章为铜制,上面是一个狮钮,下面用阴文刻的是“谭卫全章”四字。对谭惠全的名字,宋庆龄当然是十分清楚的。因为谭惠全保卫孙中山安全脱险,立下了大功,宋庆龄专门把他的名字改成“谭卫全”,并派人把印章送到他手里,表达对他的一种特别的感激。
  1924年1月1日,在广州大元帅府举行了庆祝中华民国成立十三周年暨授勋典礼。典礼上要为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叛变时杀贼有功将士授勋记功。孙中山即席发表训词,然后下令为卫士准备奖章。书面印发的训词上,除有孙大元帅颁发观音山之役卫士奖牌训词全文外,还印有所有获得勋章的卫士名单。训词旁边有孙中山的批字:“着参军长将奖牌及阵伤奖章预备于十三年一月一日午前10时由本大元帅颁发此批文”。而在这张训词的名单中,也赫然出现了“谭卫全”的名字。
  授勋时,由参谋长李烈钧唱名,孙中山将勋章递交给宋庆龄,宋庆龄则亲自为每一位到场的卫士佩戴。当时准备的奖章一共是62枚。真正在场接受奖章的只有二十几个人,剩下的人大多不在广州。勋章为铜制,圆形,金色,牌带两边红色,中间蓝色。牌中铸孙中山像,像顶青天白日徽,伴以嘉禾。上端刻“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下刻“十一年讨贼有功奖章”。宋庆龄亲手为他佩戴勋章的场景,令谭惠全终身难忘。
  当年孙中山和宋庆龄居住的位于观音山(今越秀山)半山腰的粤秀楼,在战争当中被炸平了。作为历史纪念,在粤秀楼原来的所在地,竖起了一块石碑,正面刻着“孙先生读书治事处”,背后的碑阴处刻着“抗逆卫士题名碑记”。这个碑记是林直勉撰写的,里面列出了所有卫士的名字,其中的“谭惠全”也被写成“谭卫全”。
  谭惠全保护孙中山突围,对于中国革命来讲,这个功劳是非常大的。但是在历史上却从来没有记录过这一笔。

相关热词搜索:卫士 忠诚 谭惠全 忠诚卫士谭惠全(上) 忠诚卫士之歌歌词 忠诚卫士歌 单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