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慈善之比较 中美慈善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每当中国慈善界有事件爆出,曾在民政部任职的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便不断收到各大媒体的采访邀约,而王振耀每一次都会为中国的慈善事业心急如焚。“郭美美事件”之后,王振耀依旧忙碌,但他欣喜地发现,对这一次事件的讨论很快从郭美美个人转向对慈善体制如何完善的追问。
  陆续有媒体介绍发达国家的慈善发展史,从全球角度看,发达国家的慈善机构也都经历过各种风波,但这些风波往往成为政府强化对慈善制度监管的新契机,推动各国对慈善机构在“透明+监督”上狠下工夫,重塑慈善机构公信力。
  作为现代慈善事业发源地之一的美国一直是中国取经的对象,但是,只有厘清中美慈善发展经历中的异同,才能用好这块他山之石。
  经常有人怀有这样的疑问:美国人民的慈善感情是怎么炼成的?他们怎么这么喜欢捐钱,而且怎么捐得这么放心?中国人怎么这么不相信别人?似乎这些搞慈善的人个个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些慈善机构背后也一定有种种难以言说的猫儿腻。
  暂且不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还处在所谓“初级阶段”,其实美国人民也并非从一开始就如此善良地愿意相信这些慈善家。和中国一样,美国的早期慈善家和慈善机构同样经历了大量质疑。
  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被认为是现代慈善事业的奠基人。他在1908年提出成立基金会之初,要求在国会立案,主动接受国会监督,但从总检察长到总统都怀疑其动机是“企图用另一种方式永久拥有其财富”,国会也是抵制多于支持。最终,洛克菲勒基金会未能在联邦政府注册,只能于1915年在纽约州根据州法律注册。但是仍受到联邦政府的调查和抨击。
  后来,以参议员沃尔什为首的联邦政府“工业关系调查小组”对洛克菲勒基金会进行调查和质询,主题就是“基金会是不是为财团服务的一种掩护”。此事成为头条新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调查结果是对基金会的怀疑未能成立,不过此事也使基金会更加谨慎从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资中筠认为,围绕着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辩论及其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强化了基金会的独立性”:一是独立于政府,确定其私人性质;二是独立于其初始捐赠者或其家族,日益脱离其意志的影响。
  卡耐基基金会、福特基金会成立之初也都面临过这样的质疑。在日益壮大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更多的注意,基金会常常成为一浪又一浪公众舆论批评和国会质询的对象。而中国的这些大型基金会由于其半官方的性质,不仅少了很多压力,而且更容易得到官方的种种便宜和庇护。美国的基金会不仅要面对公众的质疑,而且要面对政府的质疑,接受官方的调查。而中国国字头的公募基金会则主要需要面对公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在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的现状之下,中国公众对基金会的质疑,往往直接转化成愤怒。因此,尽管中国官办公募基金会面临的压力更小,但其因此而承担的风险却大大增加。
  美国的慈善事业发端于民间,蓬勃于民间,尽管官方出于担忧曾经对NGO采取过限制措施,但总体来看,民间不断壮大的进程从未被中断。
  中国的慈善事业尽管同样发端于民间:1949年以前,来自西方国家的宗教组织、其他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慈善救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时“育婴堂”、“救济院”遍布全国大小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非政府组织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被取缔,少部分则由政府接管,改组为官方的福利机构,一批官办NGO应运而生。
  学者熊培云呼吁重新寻找和发现“社会”的价值。其实,近年来社会的价值被不断挖掘、阐释、宣扬,可以说,社会的价值已经被发现,但“社会”要想真正发挥作用,还得得到官方的“肯定”。只有官方重新肯定社会的价值,并从中抽身出来,中国慈善才能回到正常的轨道继续前行。

相关热词搜索:中美 慈善 中美慈善之比较 全能巨星奶爸 足球慈善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