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闻“逆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艺术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成功在于创新探索。我探索新闻写作技巧已有多年了,个中奥秘虽不尽言述,但心领神会。   就像写小说的人大多不看什么小说作法之类的书一样,我写新闻,也不迷信新闻理论的书,却也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一套新闻“理论”。
  新闻的定义是什么?新闻的教科书上大都说:新闻乃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那么,为什么每日每时都发生的那么多新事,却大多数不能作为新闻来报道呢?对于一个读者来说,新闻的事实是主要的,但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对事实的认识则是主要的,不然你就分不清什么样的事实才算是“新闻”;也就是说要从大量的事实中寻找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这就要全靠对这些事实的认识。事实是相同的,认识是不同的。由于对于事实的认识不同,同一事实往往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新闻单位媒介上。某些事实,在某些地区是新闻,但在另一地区就不算是新闻;某一个人写就能算新闻能见报,另一个人写就不算新闻见不了报。有了新认识,旧事也能写出新闻,如平常所说的“炒冷饭”、及一些言论稿就是如此。假如没有新认识,对新事也会无动于衷。如有很多基层通讯员,平时在厂里认为没有新闻可写,但记者来采访后写出来,他就会发出感叹,噢,原来这些事也是新闻呀!
  由此,得出我写新闻的第一条“逆定理”――新闻就是对事实的新认识。
  我的新闻理论第二条“逆定理”是――新闻结构是正“金字塔”结构。
  新闻教科书上都在说,新闻应该是“倒金字塔”结构,大头在上面,小头在下面,越不重要的事实或语言都放在结尾。而我则认为,理是这个理,但这种说法最好颠倒一下,把金字塔正过来放稳,就更形象,更好理解了。大家知道,新闻贵在于新角度,而这个角度应用金字塔来表达就会更形象,如用塔底来表达,把本来应该“冒尖”的事实都摆平了。塔底一样平,使新闻出来都一个味,而塔尖的角度呢?可以是不一样的,这个塔尖,就是标题,越能标新立异而不出格,这条新闻的分量就越重。就会越吸引读者,这就是对新闻标题的要求。
  角尖下面是中部,中部位置是导语。写导语应顺着标题定下的角度进行延伸,同样要求语言精炼,用最简短的语言对事实进行概括,语言越精炼、信息的传递就越快,给人的印象就越深。
  导语后面是背景,背景话多垫塔底。但读者看到新闻背景时,已经顺着记者的角度在前进了。这些对事实叙述,都在说明记者对事实的认识,记者可以多写,也可以少写,甚至可以不写;同样,新闻单位对于背景可以多用,也可以少用,甚至可以不用,如报上常出现的标题新闻,就不写或不用背景,虽然读者不读完这条新闻,但已经接受了记者的影响了。新闻背景,真像个塔底,语言最多,却分量最轻,作用最小。随你“腰斩”,角度仍不变,因为“眉毛尖子”都在上边。
  我的新闻理论的第三条“逆定理”是――写大块头通讯,不算是记者的本事;能写出短新闻,才能看出记者的真功夫。
  外行看字数,内行看角度,对新闻来说,不少读者往往只看报上刊登的字数多少来确定稿件的分量、记者的分量。而内行首先要看新闻的角度。但由于一些习惯的看法,使一些新闻单位和记者都在追求一些数量上的分量,而忽视了质量上的分量。不少新闻单位仅热衷于刊登大块通讯,而忽视了短小的新闻,也经常出版一些通讯集。其结果必然形成了当代最优秀的记者,却同时也是优秀的作家,因而混淆了记者与作家的根本区别。
  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对写短新闻的要求应该比写长通讯的要求更严一些。通讯严格地说只有两要素,即结构、语言,把采访到的众多事实,进行巧妙的安排,而角度对其作用不大。而新闻,却要有三要素,即角度、结构、语言。写好重要新闻,不但要具有结构、语言的组织,更重要的是具有提炼角度的思想。
  就像有些人对待记者与通讯员的不公一样,许多读者对待通讯与消息的看法上也是不公正的。看一个人的“分量”,首先是看一个人的身份;看一篇新闻的分量,首先着重的是字数,这大概也是亟待更新的一个观念吧!
  这三条经验,本来是供我自己用的,好比私房菜,不一定合大家胃口。不过,大凡精神产品,一旦公诸于世,就是社会共同财富。我不想申请专利权,只是想为一切有志于新闻理论研究和从事新闻写作劳动的朋友们提供一种别样的思路,但愿能使大家从中受益。
  (作者单位:安徽工人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逆定理 新闻 我的新闻“逆定理” 余弦定理和新闻的分类 我的新闻逆定理 初中数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