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主流媒体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主导作用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传统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落后于新兴媒体。本文通过研究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进而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以期帮助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主流媒体 舆论监督 主导
  
  一、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现状
  当今,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传统媒体与民间舆论形成了一种立体式的新型舆论监督模式。在这种监督模式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互动,并且与民众的监督结合起来,把舆论监督推向了新的阶段。
  但是在这个模式中,作为传统强势媒体的主流媒体却落在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后面。从近年的一些舆论监督事件来看,很多都是最先起源于网络,经过网友在网络上的热炒形成热点,引起舆论重视之后才由传统主流媒体的记者继续深入报道。例如,2001年广东“7?17南丹矿难”事故披露就是这样。
  
  二、主流媒体舆论监督落后的原因
  (一)客观上,网络等新兴媒体发展迅速,优势明显。
  随着网络的发展,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网站,如新浪、搜狐、天涯等。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拥有全新的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等。以网站为主的新兴媒体都已经拥有大量相对稳定的用户群,而且网络媒体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在网上发表各种声音的环境较宽松,传递信息更直接、迅速,不易被拦阻,在各种突发或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能够迅速地把信息传达给公众,还可通过论坛、博客、QQ等方式与受众互动,使受众参与到事件的讨论当中,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意见,从而更容易形成舆论合力,更具有影响力。而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往往呈现的是单向传播,尽管现在传统媒体也在重视并且不断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但这种互动毕竟相当有限。新兴媒体所具有的海量性以及时效性等优势,也都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而且在网络上的信息发布者身份不再受到限制,也就有更多的人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因此,网络不仅可以及时地提供最新的信息,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公开难的问题,舆论监督也就变得更加有效。
  (二)在传统媒体中,舆论监督报道费时、费力、投入大。
  舆论监督报道的对象一般来说都是丑闻和黑幕,而这些丑闻和黑幕又被一些权力集团所掩护。比起一般的新闻报道来说,要去揭露这些丑闻和黑幕,记者就得面对更多的艰辛和危险,就得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金钱。《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就认为,做调查性报道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因为做调查性报道,是要耗时耗力的,要有一流的人才储备。而从目前国内媒体内部管理机制看,因为都已开始实行栏目制片人制,栏目组更讲求经济效益,很难有一家新闻媒体能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去搞舆论监督报道。
  (三)部分从事舆论监督的新闻工作者素质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素质低,个人品德差。一些记者不讲原则,不调查研究,不能自觉坚持新闻工作的正确舆论导向。搞有偿新闻,为了红包出卖自己的职业道德,甚至不惜为某些利益集团歌功颂德,领取“封口费”,散布虚假新闻等。二是业务素质低。一些新闻媒体的记者,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去采访、去思考和发现,而是“泡会议”、转“摘要”,或进行“电话采访”,图省事,照抄、照转、照发宣传稿。
  (四)主流媒体实行舆论监督的大环境差。
  毋庸置疑,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舆论监督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一些个人或者小团体常常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舆论监督设立重重障碍。
  1.行政干预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正常进行。
  舆论监督本应是防止党和政府脱离群众的有效措施,但是现在的一些政府官员却习惯地将舆论监督称为“负面报道”,认为搞批评报道既有损形象又影响社会稳定。有这种观念在作祟,他们当然无法积极推动舆论监督,甚至还利用职权妨碍舆论监督。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后,一些部门或单位以种种手段,阻碍记者深入现场。在2001年南丹矿难中,当事人对《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百般刁难,甚至连摄影记者的胶卷也被强行曝光。同时地方官员帮助矿主封锁消息,干扰媒体的正常采访,为非法势力充当保护伞。
  2.舆论监督缺乏法律保障。
  目前中国没有完备的新闻法律,没有从法律的角度对新闻媒体的地位、性质、权力等予以确立,没有对新闻采访、报道、监督方面的权力和义务予以界定,没有对新闻自由、新闻调控、新闻自律、新闻侵权、新闻记者的权利义务、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国家信息的安全以及新闻诉讼等作出详细规定。而新闻媒体在守护社会正义、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和整个社会进步的同时,因为没有法律的保护,而经常面临新闻侵权诉讼,记者的正常采访活动经常受到妨碍,记者人身受到暴力侵害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新闻工作者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三、主流媒体改进舆论监督的措施
  (一)主流媒体要切实坚持三贴近原则,加强同群众的联系。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与工作作风,是增强新闻报道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实现途径。作为主流媒体,“三贴近”就是要反映市民心声,关注百姓生活。植根于群众、植根于生活之中,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来自群众的声音、来自生活的素材,这样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办节目的源泉和动力。实践证明,在贴近性上下功夫能够增强舆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观众通过媒体反映的很多问题都非常直接,也非常具体。观众的意见本身就是对社会的监督,这种意见通过新闻媒体来反映,作用更大,效果更明显。舆论监督,说到底,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不是编辑记者的自我“作秀”,新闻媒体只不过是群众监督执行者而已。因此,舆论监督中不应该没有广大群众的声音,要加强观众的参与意识。因为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十分必要的。记者要深入到群众当中去,真正吸引广大群众参与,舆论监督才有“千眼里”、“顺风耳”,才能保证舆论监督的眼睛无处不在,监督的触觉无所不至。而且在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当中,群众会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问题,这些想法和问题往往是新闻工作者所想象不到和自己难以挖掘到的,会令处在“逆境”中的报道取得柳岸花明的进展,并会敦促问题的解决,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关注,最终使报道取得圆满的社会效果。
  (二)加强舆论监督的新闻队伍建设。
  舆论监督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这对采编播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求实精神,通过舆论监督切实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人民日报的记者曾经说过:“我们对南丹矿难的揭露和报道,只是党报记者的责任和使命使然;面对如此特大事故,我们相信,有责任感的新闻记者,都别无选择,都应当和必须这样做。”①其次,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要体贴百姓冷暖,关注百姓利益,诚心诚意为群众服务。没有对群众的爱心和同情心,就不可能做好舆论监督工作。第三,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坚守新闻职业道德,不拿红包,不搞有偿新闻。最后,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真搞好采访,不空穴来风,不做假新闻。舆论监督的记者要具备客观、平衡、冷静、质疑的精神。
  (三)寻求政府支持,努力构建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
  舆论监督离不开舆论环境,只有优化舆论监督环境,才能使舆论监督健康开展,才能真正发挥舆论的积极作用。政府作为国家的权力机构,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舆论监督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当然,也可以看到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比如,十七大的政府报告中,在扩大人民民主权利方面,增加了“表达权”的内容。这说明党和国家鼓励人民积极地参与到政治中来,舆论监督正是人民参与政治的方式之一。因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为舆论监督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舆论监督要充分依靠社会力量,特别是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建立健全保障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制法规。
  有效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不仅有赖于新闻媒体自身的不断努力,公众的积极配合和支持,还需要依赖于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政府要逐步建立健全保障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制法规,促进舆论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给媒体一个自由的、良好的发展空间。不仅要制定关于支持舆论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规章制度,而且要认真执行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舆论监督的规定。并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明确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明确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维护监督主体的合法权益,为舆论环境的改善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同时,要运用相关的法律在新闻界内部保障舆论监督的有效进行,约束和打击利用和滥用舆论监督的不法行为,对违规的新闻记者,如山西繁峙矿难发生时多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受贿的此类违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事件,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惩治,使舆论监督真正有利于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有利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利于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大局。■
  
  注释
  ①郑盛丰,罗昌爱,庞革平,古亦忠《不忘党报记者的职责和使命――报道南丹“7?17”特大矿难的经过和感受》新闻战线,2002年,第3期.第14页
  
  参考文献
  ①柴静博客,http://blog.省略/m/chjguancha
  ②范以锦,《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不应弱化》,载《同舟共济》,2008年 第6期。
  ③郑盛丰,罗昌爱,庞革平,古亦忠,《不忘党报记者的职责和使命――报道南丹“7?17”特大矿难的经过和感受》,载《新闻战线》,2002年第3期。
  ④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焦点外的时空》,第231页,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⑤展江,《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的语境与实践》,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版。
  ⑥张洁,《新闻调查:从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载《新闻记者》,2005年第10期。
  ⑦赵世龙,《调查中国:新闻背后的故事》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主导作用 舆论监督 发挥 主流媒体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主导作用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