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本控制与提高经济效益] 控制成本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社会经济细胞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和各经济组织,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市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现代化企业和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又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因为只有获取经济效益,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其中,经济效益取决于经营收入和成本之差。在经营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越低,经济效益就越可观。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因此,在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中强调成本控制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步确立,国民经济以每年平均约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大多数商品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产品供过于求,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竞争不仅使有利可图的行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也推动着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为了占领市场,实现企业利润,即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经营者采取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降低成本费用。笔者认为在企业,尤其是在我们的国有企业中,降低成本费用有很大的空间,因为在我们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管理者和员工对成本管理的意识淡薄
  受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些国有企业和经济组织在经营决策时,往往不考虑经济效益,表现为重生产管理轻经营管理,重数量指标轻效益指标。加上多年来由旧体制养成的习惯,员工的经营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常常把成本超支的原因,归于物价上涨或上级计划不周等,很少从自身粗放的成本管理中找原因。他们寄幻想于上级成本支出计划的调整,怕过紧日子、怕承担成本管理风险,层层向上伸手,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观念上的滞后,严重阻碍了成本管理工作的改善和加强。
  二、成本计算工作多有随意性
  企业和经济组织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进行资产重组改制以来,单位与员工个人利益同单位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但由于宏观上缺乏有效的控制机构,企业行为呈短期化趋势,反映到成本计算上是少计或多计成本。如:随意提高费用开支标准,扩大成本开支范围;该摊的费用不摊或少摊,该提取的费用不提或少提、不转或多转在产品成本中,少转专项工程费用等。这种视本单位利益需要而人为地调整成本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成本管理措施不完善,责任不到位
  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扎实的管理基础工作为依托。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国企管理者在旧管理体制下形成了惰性思维,习惯于“中庸之道”,在成本管理工作中顾虑重重。具体表现为:没有完备的激励机制,工作考核往往心慈手软,讲客观、讲情面,迁就照顾,不能明确将成本控制目标完成情况与政绩考核、职务和工资晋升挂钩;在收入分配上跳不出大锅饭的影子,不敢拉开档次,压抑了那些工作突出、贡献显著员工的积极性;对超支、损失浪费的现象熟视无睹,无法形成在降低成本上奖罚分明的工作氛围。此外,有的单位不敢下决心剥离和清除依附在主业身上的“寄生”公司,对造成其它附属经济实体挤占操控主业等不正常的现象缺乏碰硬的勇气和措施,致使这些问题成为成本管理不能落实的主要障碍。
  要解决以上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有效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就必须抓好以下环节:
  1、强化成本意识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成本指标涉及到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强化成本管理要有系统观念、全局观念。企业和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者、生产者在把主要精力用在打开销路、占领市场的同时,还要眼睛向内,抓管理、降成本、增效益。企业和经济组织应广泛深入地强化成本管理宣传教育,把市场竞争的压力,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压力和动力,使人人肩上有指标,个个关心成本费用,主动为节能降耗、减少成本献计献策,真正做到从我做起,事事、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实行全员、全方位的成本管理。有了这样的成本意识和这种“全民皆兵”的自觉行动,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2、夯实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首先要形成对成本管理基础工作齐抓共管的态势――单位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挂帅组织抓,财务主管具体抓,具体工作人员协同抓,有关部门配合抓。通过自身的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学习先进经验,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和完善,使成本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在同心协力强化成本管理基础工作的情况下,做到成本费用数据真实可靠,为领导经营决策提供准确、详尽的资料。同时要加强法制教育,领导班子要端正经营思想和行为,依法经营和管理,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堵塞因管理不善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造成的成本管理中的漏洞,加大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力度。财务监察、审计人员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检查、掌握、反馈财务管理的负面信息,对违规、违纪现象采取有效措施,严肃查处,决不手软。日常财务监督、审计工作要与加强成本管理、净化运营成本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切实推进成本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3、改革成本计划管理体制
  成本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同成本计划管理体制有直接关系。近几年来,成本指标已不再下达,只是在成本报表上保留了“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的栏项,连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也是只包利润指标,而不包成本指标,无形中强化了企业领导只重视利润,忽视成本管理的倾向。为获得更多的盈利,千方百计在产品价格而不是在成本管理上下功夫,使相当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靠涨价或变相涨价取得,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标准也越来越失真。因此,要改变现行的成本计划附属于财务计划的做法,将成本计划单独纳入计划管理体系,同财务计划平行,在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资产重组改制中作为指令性计划指标考核。尽管目前对成本指标有不少争议,从实际情况看,“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可比性强,便于分析,仍以此作为成本考核指标为宜。
  4、认真落实成本责任制
  成本工作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每个人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成本水平,经济效益的高低。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未达到各取所需的极其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以前,经济利益、物质利益原则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为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认真落实成本责任制,实行全员成本管理。在管理中,要紧紧抓住效益这个中心不动摇,抓住成本不松手。让市场机制进入车间、班组,成本指标分解到人,模拟市场价格,进行成本倒算,实行成本一票否决制。为此,笔者认为还应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针对企业薄弱环节和降低成本的关键问题,制定本企业管理制度、降低成本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层层明确指标,人人落实责任。按责任归属确定价值指标数据,计算指标完成情况,定期考核。
  二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各单位降低成本目标完成情况与领导政绩、职工利益相挂钩,讲求实效,奖惩兑现,从而激励员工眼睛向内真抓实干,使每个员工都能从关心自身利益出发来关心成本指标完成情况,真正做到从领导到员工群众,个个心怀责任心、紧迫感,讲求经济效益,使成本责任制落到实处,使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三是精心组织,在向降低成本要效益的工作中,始终重视一个“实”字,即指标实、措施实、成果实;力求一个“细”字,即指标分解细,责任明确,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精打细算;考核突出一个“严”字,即从严要求,从严把关,做到全员抓、全面抓、全过程抓、全方位抓,不留死角,不留真空地带。 通过以上举措,可在有效提高企业全面成本管理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成本控制 提高经济效益 论成本控制与提高经济效益 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原则例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