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散之书法之墨色美]林散之书法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林散之先生祖籍安徽和县乌江七棵松,1898年出生在江苏江浦,1989年病逝于南京,终年92岁。林散之先生十六岁开始学习楷书,三十岁学习行书,直到六十岁才开始学习草书,可谓功深力到。林老的书法尤其是他的草书,雄浑劲健而又秀逸超妙的风格,震动了书法界,被世人誉为“当代草圣”,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需要从各方面去研究,构成其书法美的诸多因素中,墨色的运用是最重要,也是林氏风格得以显现的关键,因而研究林散之先生在墨色上的发展和应用,对开拓书法艺术的新境界有很大意义。
  林散之先生的书法风格,在一生中经历了几个变化过程,《林散之书法选集?自序》说:“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后又一变矣。”实际上在他八十余岁及九十岁以后,又经历了蜕变。每一次变化,都能促使其书法意境进一步深化,直至最后达到巅峰。
  三十岁前的林散之,在地方稍有名气,但他的书法仅为一般而已,那年,老师张栗庵对他说:“学者于三十外,诗文书艺,皆宜明其途径。若驰骛浮名,害人不浅,一再延稽,不可救药。口传手授,是在真师。吾友黄宾虹,海内知名,可师也。”于是林散之赴沪上拜谒黄宾虹,步入了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
  黄宾虹先生看了林散之的书画之后,一针见血地说:“君之书法,略具才气,不入时畦,唯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摹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亏。”黄宾虹先生说:“凡用笔有五种:曰锥画沙,曰印印泥,曰折钗股,曰屋漏痕,曰壁拆纹。用墨有七种:曰积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浓墨,曰淡墨,曰渴墨。”对黑白虚实之理,又说:“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宜领会。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一席棒喝,林散之闻之悚然大骇,如醒醐灌顶,茅塞顿开。
  林散之书法最后形成的个性特色,其关键即在墨色表现的丰富性和黑白虚实的调和上,没有黄宾虹的金针度人,也就没有林散之的书风。林散之喜用浓墨之笔再蘸清水作书,此法即是黄宾虹作画之法。黄宾虹说:“古人书画,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浮薄,亦白有术。其法先以笔蘸浓墨,墨倘过半,宜于砚台略为揩拭,然后将笔略蘸清水,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纵有水墨旁沁,终见行笔之迹,与世称肥钝,墨猪有别。”这是黄宾虹对传统用笔用墨法的创新之见,最终由林散之的书法所应证。
  林散之先生在讲究用笔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用墨之道。用墨方面,他毕生追求着“燥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效果,大胆创新,拓宽了书法的用墨道路。首先林散之先生十分精于对水的运用。他曾说过“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他的线条都鲜妍滋润,血肉丰满,不僵不滞,后期尤其如此,作书时总是使用墨锭研磨,不图省事而用现成的替代品。他一生喜爱用长锋羊毫,这样能使笔中饱含水分,而且书写时墨色更具变化(羊毫笔水墨顺笔毛上行或下行的速度较狼毫慢)。所以林散之先生笔下的线条,水墨交融,栩栩欲活,有极强的生命力。
  1973年,林散之的墨法之妙曾让日本书法家们倾倒。在《江苏文史资料第42辑?林散之?》中记载如下:“……父亲写字是采用绘画用墨的办法。画法用墨有七种:积墨、破墨、焦墨、宿墨、淡墨、渴墨、浓墨。为了取得不同的墨色,父亲总是把墨磨得很浓,然后破清水写字,水墨交融,洇散渗化,加上写字过程中笔上墨的多少不同,写出来的一幅字就有浓淡深浅,湿润枯燥等多种墨彩。日本书法家从用墨到用笔一直站在旁边仔细观看,起初,工作人员把墨磨好后,父亲仍叫再磨,过了一会以为磨好了,父亲仍叫继续磨,一直磨到很浓很浓。日本友人觉得不可理解,这样稠的墨如何写字?等到父亲写字前,又要来了一碗清水,用水破墨的方法写完,墨色变化万千,日本友人不禁惊叫起来。……”林散之先生聪明之处在于善学,在于应用,在于把书画之理浑然渗透一处。
  清代书画家笪重光日:“浓淡叠交而层层相映。繁简互错而转转相形。无层次而有层次者佳,有层次而无层次者拙……”书法用墨浓淡相问,深浅相映,富有层次。有了干湿可觉风韵,有了黑白可分阴阳明暗,浓淡,干湿,黑白皆是对立的统一,书者运用这些手段来丰富和创造墨的墨色,是书艺的一个重要追求。
  林散之先生在书法作品中无不重视这种追求,使作品干湿、刚柔、明暗对比成趣,浓则暗,淡则明,墨淡在亮光,墨浓有阴暗。干墨刚劲,湿墨润滑,能和谐地出现于作品的整体之中,产生统一的美感,使作品放射出熠然动人的墨色。
  墨中有笔,笔中有墨,墨无笔难表现,笔无墨难存在,只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方能创造出精妙的书法作品。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墨色 浅谈 书法 浅谈林散之书法之墨色美 林散之书法中的墨色美 浅谈林散之书法艺术之美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