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大灾难新闻报道中打出个性牌:灾难片排行榜前十名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灾难性新闻因其具有重大性、突发性、灾难性、连续性、震憾性、刺激性等特点,往往会在一定时间内成为各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处理重大灾难性新闻,媒体的“个性特质”是决定其在这场新闻战中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笔者就近年合肥晚报编辑处理部分国内重大灾难事件报道的做法谈谈自己对如何在重大灾难新闻报道中打出个性牌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灾难性新闻 报道 个性牌
  
  重大灾难性新闻通常指对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的突发新闻事件。这类新闻因具有重大性、突发性、灾难性、连续性、震憾性、刺激性等特点,往往会在一定时间内成为各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那么编辑在处理这类共享性重大灾难新闻时,如何在报道中彰显个性、凸显独家之道,在媒体中独树一帜呢?笔者就近年合肥晚报编辑处理部分国内重大灾难事件报道的做法谈谈自己对如何在重大灾难新闻报道中打出个性牌的几点看法。
  一、处理重大灾难性新闻时个性化报道的必要性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大类。自然性灾难是来自自然界的,由不可抗拒的力量而导致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泥石流等。社会性灾难事件则打上人为的烙印,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前者如近年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后者诸如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战争、空难等,今年8月7日发生的南京化学气体泄漏爆炸事故和11月15日发生的上海高楼失火事故即属此列。
   曾几何时,此类新闻被认为是负面报道而受到诸多宣传限制,使得地方媒体常常以中央媒体为蓝本,形成了尚祟“拿来主义“和“照搬式”报道。如今,传播手段空前迅捷,媒体新闻战硝烟频现,国内重大灾难性新闻的报道空前开放,官方发布信息开诚布公,政府官员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灾难现场,指挥救援,追因问责。以汶川地震为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震后2小时就乘机抵达震区指挥救援并发表现场讲话。
  同样,各家媒体对这类新闻的反应也是空前迅捷。网络上的一条快讯,手机上一条信息,甚或是一段路人甲上传的现场视频,都会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视直播或各种新媒体向人们全方位呈现细节最清晰的灾难现场的最新报道。
  但这又是个祟尚个性的年代,人们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追求自我,彰显个性。大众化随大流已逐渐淡出各行各业。同样,独家新闻、个性报道也是充斥各家报纸。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受众群体高涨的心理需求,都要求新闻媒体重视个性化的特征。那么怎样才能形成个性化的报道风格?作为一份地方传统纸媒,在处理此类重大灾难性报道中如何在同质媒体界散发自己的独特光芒,如何在新闻战中求得胜算?作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晚报,合肥晚报在此类报道上又是如何与同城早报放手一搏的呢?所有这一切都对编辑记者提出一个新要求:在处理此类报道中要有媒体个性,我们稿件内容要与众不同,我们对此类新闻的处理手法,包括稿件来源和编排方式,也要个性鲜明。
  二、重大灾难性新闻的个性化报道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个性化元素体现在办报的方方面面。当重大灾难新闻不期而至时,编辑如何在专题报道时适时打出个性牌,组织出不同于他报的稿件和版面呢?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国内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各报纷纷推出专版,并在一定时期内连续进行重磅报道。但如何在纷繁的信息来源中精挑细编,做出既鲜活又有个性的版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个性化报道首先体现在新闻的唯一性上。这就要求报纸要在新闻时效上抢占先机。这种意义上的个性化报道,其实就是独家报道。独家新闻是指由一家新闻媒体发出的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但这种重大新闻也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时候往往就要靠“天收”。比如,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40秒发生的青海省玉树7.1级地震、2010年7月8日上10点左右发生在南京化工厂爆炸、2010年8月7日晚至8日凌晨发生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就被晚报“赶”上了。但这三条新闻最初只是一条条寥寥十几个字的快讯,使得编辑对灾难的严重性难以预料。编辑必须结合自己工作经验对现有新闻内容进细致分析,对新闻价值进行准确再判断。又如,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其实从头天晚上就持继开始发生,由于对灾害严重性难以把握,各媒体着墨甚少,本地当天早报并未关注。编辑从当天上午现有新闻只是了解到“城区出现堰塞湖,兰州空军飞赴现场拟爆破”,这在以往类似灾害事件中是绝无仅有的,而编辑通过网络对舟曲县城地理概况进行了解,意识到这将是一起正发生发展的重大灾难性新闻。编辑当机立断,对这起突发性的灾难新闻进行泼墨处理,率先独家报道并在一版作出通栏醒目的标题新闻。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纵观当天出版的同城报纸,合肥晚报在这几起国内突发的灾害性新闻的报道上,打响了媒体新闻战响亮的第一枪。
  其次,个性化报道体现在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编辑记者应与事发地媒体第一时间对接,实行多媒体联动合作。国内重大灾害性事件因其不可预测性,除了部分报纸在全国各地设有记者站或特约记者,对于大多数地方媒体而言,受距离、地理环境或宣传纪律等因素的制约,记者很难及时出现在事发地,发出独家报道。所以在国内重大灾难发生后的初期阶段,报纸所获取的新闻资源基本上是“大路货”,致使各媒体呈现给读者的难免会“千报一面”。因此,要想在这个阶段拿出自己的个性化报道,必须另辟蹊径。这个阶段,多媒体联动合作也就成了必然趋势。以“青海玉树大地震”系列报道为例,本报在率先对此进行报道后,第二天就面临着和其它媒体一起吃“大锅饭”的“命运”。网上专题报道扑天盖地,但除了伤亡数字的不断更新外,大多信息都已通过各通讯社、电视直播、网站视频滚动播出,成为纸媒的通稿。本报六个专版亟需一批具有自家特色的独家稿件。基于此,本报在第二天即与青海当地媒体开展合作,及时在版面上开通了一个栏目――“本报连线玉树”,利用当地媒体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组织了一批青海媒体记者撰写的稿件。此举不但使我们当天的报道与众不同,也为读者了解震区情况打开一个崭新的窗口。
  第三,对突发灾难性事件的个性化报道,还体现媒体记者对灾难事件及时的直接或间接参与方面。这也是实现此类新闻真正个性化报道的必由之路。这条必由之路又有两个“入口”:一是本报记者与灾难发生地的有关人士连线,直接采访新闻当事人或目击者。二是记者直接前往灾难现场采访。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发生第二天,本报记者就联系到一名正在玉树进行抗震救灾的合肥籍特警。通过这位特警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撰写了《合肥小伙废墟中救出27人》这篇通讯。在当天同城媒体中,这是第一篇自家记者采写的来自震区最前沿的报道。之后,记者又陆续采访了这名特警,于是,《地震以来,他只睡了4小时》等一篇篇鲜活感人的稿件相继诞生了。震后第五天,本报特派记者跟随本省救灾物资运输队奔赴震区,除每天为我报的“抗击玉树地震”专版提供数篇“灾区见闻”、“记者手记”等专栏文字外,还传来大批题材典型、角度新颖的震区照片。本报每天6个地震专版图文并茂,其中三个版完全是“原创”。诸如《海拔4000米 亲历玉树生死运输线》等稿件,让读者仿佛亲历救灾的艰辛,感受玉树人震不垮的意志。这也是本报在报道青海玉树地震报道中最大的亮点。
  第四,个性化报道还体现在美编对版式的匠心设计上。当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记者通过直接间接的方法把“米”(稿件)采买回来,编辑将其“去杂去污”待用,最后,美编登场了,他们此时的身份仿佛“巧妇”。他们站读者的角度,结合编辑的思路,打造出具有本报风格的一批新闻版面。以合肥晚报“舟曲特大泥石流专题报道”为例,2010年8月9日,本报“舟曲特大泥石”报道一天出8个专版,版式由视觉总监全面统畴。首先,以“生命大营救”为题,用一张灾区现场抢救伤员的特写照片作专版“大事眼”的封面版,配以中央指令灾区灾情等少量文字,极具视觉冲击力和现场震撼力。读者拿到报纸的第一眼,就会从画面中感受到泥石流的凶猛,体味到大灾之中人性的光辉。另外,美编在处理这种重大灾难性报道时,利用新闻素材重新设计报眉和统一专题版面风格,同样是打造个性化报道不可忽视的因素。报纸美编还根据新闻内容,对字体字号、照片内容及版面主色的进行选取,为版面语言定调,使其以最佳形式将新闻传递给读者。
  总之,处理重大灾难性新闻,媒体的“个性特质”是决定其在这场新闻战中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过犹不及,我们在处理灾难事件新闻时,也不能一味强调“个性”。因为灾难事件是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主要特点,从根本上而言,它终归是带有悲剧色彩的。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时刻铭记媒体的责任,在编排稿件的过程中应注意其应有的积极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合肥晚报社)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新闻报道 打出 灾难 在重大灾难新闻报道中打出个性牌 最近灾难性新闻报道 近期灾难新闻报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