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不公开的闹鬼事件【浅析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民数量激增,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它不但改变着我们的传播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的舆论形态。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凸显,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正是由于网络媒体与突发事件时效性的契合,加之网络媒体信息的交互性,使得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渐强大,甚至改变了政府等职能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论意见领袖舆论引导 传播机制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2.98亿,较2007年增长41.9%。同样的,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目前2.06亿中国人主要靠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占网民总数的68.6%,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在网络传播中,每个人都有平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网民可以自由的相互交流观点并且讨论,他们可以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意见空间,这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基础。但是网络媒体的传播并不是以网络为终点的,它又以人作为媒介,形成“自媒体”。进一步将舆论传播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关于网络舆论概念的定义
  何为舆论?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对舆论是这样定义的: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别人、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
  笔者认为,网络舆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舆论,是在于其网络舆论表达的自由化、互动的思想交流以及由于信息自由共享等特征所带来的网络公众意见表达的自由化、广域化和多样化,以及在舆论的形成的过程之中网民、网络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社会公众和社会机构等方面各种合力的互动博弈。综合分析,笔者将网络舆论定义为:“在网络领域中,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现象进行公开或者匿名表达其意见、情绪和态度等,并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不断对外在的现实社会产生影响,直至出现相对稳定的意见分布格局”。
  二、我国网络舆论的特征
  1、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和普遍性。这里所指的网络舆论主体,笔者将其简单的归纳为在网络上自由表达思想和意见的网民。现如今在网络媒体上,尤其是网络BBS上,网民还不需要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其身份具有隐匿性,这是网络舆论的主体区别于传统舆论主体的最明显的本质特征。因此,没有身份识别信息的网民发布信息、表达意见以及展开讨论,都不需要担心强势意见群体的压力、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等。网络的虚拟性及网络舆论的匿名性都为公众发表个人意见提供了自由的平台,它改变了以往一维的单向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
  2、网络舆论本体的自由性和非理性。舆论本体是指舆论主体针对舆论事件所表达的各种意见的综合,即民意。由于网络媒体多种渠道的表达,网络舆论主体匿名性、遍在性等特点,所以网络舆论所呈现的是一种分散性和自由性的特点。
  网络舆论往往聚焦在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上,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网络互动论坛就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意见表达的平台和情绪释放的空间,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减压阀”的作用。但网络舆论也有负面作用,表现为缺乏理性和责任感,加之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把关人”角色的缺失或者弱化,所以导致网民意见表达的感性成分大大超过了理性。非理性的表述无视语言和语法规范,恶俗和谩骂充斥网络。
  三、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
  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突发事件频发。网络舆论在突发事件的演进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不可否认是,网络舆论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呈现出了积极的一面。例如在“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中,网民们理性应对,提出“谢绝煽动性,严禁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等很多口号,有些网民呼吁应当理智地看待抵制家乐福问题等等。这证明,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未必都是盲目的、非理智的。如2010年7月28日发生的南京爆炸案,刚开始传统媒体尤其南京当地的媒体对此都三缄其口,而此事在网民中却迅速展开了讨论,直至有关媒体进行了相关详细的报道,才使得网民的讨论逐渐平息。但是对于此事的反思,有关帖子在各大论坛流传,帖子的内容包括缘何加气站在居民区中建立,相关的拆迁队是否有资质等等。2010年8月8日发生在甘肃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灾害,传统媒体进行了迅速及时的报道,但是在15日哀悼日之后,相关帖子《又是一个哀悼日》、《我们李代桃僵中成长》等也在“天涯”和“校内人人网”中不断被转载和跟帖。其中,有的网民是对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原因做了深刻的阐述,坏境的破坏、植被被砍伐等这些因素都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有的网民则是反思为何在哀悼日中我们逐渐的麻木,只提供哀悼,不提供原因,只提供悲怆,不提供反思等等。这些帖子都是对这些突发事件,及其影响做了理性的分析,这些意见的表达,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同。正是由于这些理性的、反思的思想的碰撞,才使得我们的社会在良性的道路上,更加开放自由民主的发展。
  但同时,网络舆论也具有突发性和不可控性。现如今,网络成了很多人缓解社会压力和矛盾的舞台,有些网民面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时,往往与自己个人情绪结合,使网络舆论具有了情绪化。另外,具有隐蔽性的网络,使得一部分网民在发表言论时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再加上网络媒体又缺乏实在的方式进行“把关”和相应的法律规范来限制或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使得网络舆论难以控制。网络舆论的这些特征,使得网络舆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但同时也具有了很大的隐患。如“瓮安事件”,由于网络中的谣言四起,导致了这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我们该如何深入剖析网络舆论与突发事件的关联,辩证看待网络舆论的利与弊,从而实现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和治理,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且又亟待解决的课题。
  四、关于网络舆论的引导的策略
  1、迅速及时的公开信息,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在传播技术越来越发达、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的今天,媒体只有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及时的发布有关信息,充分保障大众的知情权,掌握舆论的主导权,才能保证更有效的引导广大民众朝理性的舆论发展。另外,信息的及时透明公开的传播能够让大众更加清晰明了地了解突发事件背后的真相,满足民众的求知欲,使网络舆论更趋向理性化。只有这样的及时报道宣传,才会使不实的传闻和谣言没有产生、传播的空间和机会。在此时,网络媒体也可以和传统媒体相配合,优势互补,向受众提供第一时间的资讯。
  2、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打造主流网络新闻网站。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及时迅速,其强大的信息流和及时的互动性,受到民众的高度关注,但与此同时,又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信息变得真假混杂,可信度降低。因此,要注意培养各大门户网站的公信力,加强主流网站在突发事件报道时的舆论引导能力。
  主流网站有其发布信息的权威性,当突发事件来临之时,各种信息涌至而来,主流网站论坛会选择真实准确的信息来引导舆论,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更加理性的主流网站论坛来表达他们的意见和情绪。就在此时,主流媒体可以发挥其权威性,引导民众表达其合理的意见,形成舆论气候群,进行网络舆论疏导,影响着外部社会舆论气候。
  3、建立完善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的发展速度极其迅猛。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改变了过去不公开,“捂”的做法,利用网络,和网民近距离接触,“网络新闻发言人”应运而生。例如:2009年7月,云南省委宣传部提出将在各级政府部门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更有相关部门在“微博”中实名注册,以发布权威信息及解答网友的相关疑问。网络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言“微博”等作为新生事物,不应只是相对于传统的新闻部门发言人的复制,而应是一种新型的政府部门利用网络与网民进行的沟通和互动。
  4、完善网络立法,提高网络道德。现如今,我国关于互联网的有关法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够保证网络舆论监督的顺利开展,网络监管存在不少漏洞与“空白”。完善网络立法无疑对网络舆论的理性引导显得极为迫切。这需要我们一方面要对网络形成相对完整、系统、全面的立法,使之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则要求能与原有的其他法律、法规相协调并互为补充,加快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在完善网络立法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网络道德。这需要民众不断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解读和鉴别能力,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网上发表的意见,将他律和自律相结合,会更理性引导网络舆论发展。
  结语
  当今网络舆论为民意的释放和表达提供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但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网络舆论提供宽广平台的同时,亦滋生和蔓延了网络暴力。因此,人们对于网络舆论的调控除了实时监控和适时引导外,还需要外在力量的多管齐下,相信在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互联网将成为最为自由、开放、民主和有序的民意表达平台之一。
  
  参考文献
  ①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②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③陈力丹:《舆论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④李俊彦,《网络媒体的有效舆论监督》[J].《新闻知识》,2005(3)
  ⑤袁涛,《网络舆论的引导》[J].《青年记者》,2004(7)
  ⑥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5)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9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浅析 舆论 突发 浅析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分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