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在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体验式报道的优势及问题]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体验式新闻报道已经不是刚刚产生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了,但是现如今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一报道方式的优势进一步体现出来。而在凸显优势的同时,体验式报道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本文就体验式报道的优势和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体验式新闻报道
  
  体验式报道是近些年来在新闻界颇为流行的一种报道形式。这类由记者充当受众的“眼、耳、鼻、喉”的新闻报道将受众带入到新闻现场,通过对新闻事件的体验、采访来掌握一手资料,更加生动、真实地报道新闻事件。这种鲜活的报道形式在新闻界已经逐渐被推广应用并受到了一致的好评。
  与其他新闻报道方式不同的是,活跃在体验式新闻报道中的记者是新闻事件中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事件的参与人,他扮演着新闻的传播者和事件的当事人两种角色。这类报道将原来新闻报道中的“听他说”变为“我自己说”;变“你做我报”为“我做我报”。相较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来说它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在报道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体验式新闻报道的优势
  1、以体验式报道感受新闻现场,以情感人。随着现代采访技术的发展,在全媒体时代,记者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采编的种种藩篱。使得体验式的新闻报道更加凸显时效性。网络媒体中的体验式报道突破了过去要去转换角色的记者体验型的报道方式,而变为以记者之眼去带领网民受众体验新闻现场的环境和气氛以及新闻事件的进展和经过。
  在进行国庆60周年的大型报道时,从2009年8月下旬开始,《人民网》抽调近10人组成编辑小组,围绕国庆60周年庆典,在北京跑街穿巷,采写新闻。每位人民网的记者在国庆前方报道中全副武装:背包、笔记本电脑、3G上网卡、3G手机、专用后备电源、相机、备用镜头、相机脚架、读卡器、高清DV、录音笔、步话机……以此来进行采访报道,由记者们采写的体验式新闻报道在网络新闻中大受欢迎。他们的报道突出“体验”二字,从网民关注的角度出发,“带领”网民去体验北京变化,“带”着网民去看扩宽后的长安街、大型立体花坛、天安门的临时厕所,去“检查”庆典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看”庆祝大会、联欢晚会演练之前及之后的情景,“看”北京各大主题公园的游园准备情况。人民网前后发了二三百篇此类报道,每天都有这类新闻进入人民网的新闻排行榜前几位,还有大量报道被其他网站转载。网友“乐乐”留言说:“国庆节要加班不能去北京了,人民网的记者就像我的眼睛、我的脚,带我游遍北京城,感觉老过瘾了。”
  可以说,在网络中的“体验式”新闻报道再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角色替换或者说记者换身份,而是采用高科技的器材手法去帮助受众感知在新闻现场的气氛或者经历新闻事实。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眼见又不如亲身感受来的真切。而体验式报道就给了受众亲自体验的机会,让受众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
  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只需客观采写可能不必亲身感受,但是要做出一些鲜活的、让人感动的报道,就需要记者深入新闻事件去体验、感受了。只有深入其中去亲身体验后才会有引发共鸣的感受能够在新闻作品中呈现给受众。大多数做过深入人心、令人感动的新闻报道的记者都有类似的体会。正因为体验式新闻报道中有了记者的亲身体验,在报道中受众跟随记者更加仔细地去感受新闻细节,这样的体会更加深切,而新闻报道也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是其他采访形式的新闻报道所无法达到的。①
  2、以体验式报道探明新闻背后的真相,以理动人。相较于“感受类”的体验式报道,在“调查类”的体验式报道中要求记者不仅仅充当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更要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人,去深入事件现场,亲身体验事件过程,探寻新闻现象背后的本质。这类体验式报道,在进行采访报道前,记者可能大致知道了新闻事件的结果,但对事件过程还需亲身体验进一步详细了解。
  2010年3月,在富士康发生了“六连跳”的员工跳楼事件以后,面对富士康公司封锁消息,很多媒体记者一筹莫展,而此时《南方周末》的记者刘志毅为了搞清事实,给受众一个公正、客观的真相,决定自己应聘进入富士康公司打工,开始了28天的“卧底”暗访的体验经历。本来只是想通过体验式采访调查连续6次跳楼事件的原因,但是没想到在这28天时间里,刘志毅竟然又经历了富士康公司2次跳楼事件,而中间相隔还不到一周,于是“六连跳”残酷的变成了“八连跳”。为什么富士康会连续出现8起跳楼事件?通过和员工们的零距离接触,刘志毅希望从中能找到员工频繁自杀的原因,在28天的“卧底”生涯后,记者的报道为读者所揭示的,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血汗工厂”的自杀内幕,而是中国部分地方产业工人的真实生存状态,而报道最终探究的是自杀表象背后深层的心理原因和社会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与受众同步亲历现场,受众随着记者和新闻事件的当事人面对面接触,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进程中,和记者一起经历矛盾及现场的情境,大大提升了新闻的真实度。使得体验式报道以真实的数据和事例来打动受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同时,体验式报道以一种近距离、活生生、个性化的方式和受众交流,在客观的新闻报道中加以人际化的沟通交流方式使得新闻更具可信度。体验式报道让新闻的传播过程由大众传播转化为人际传播,大大缩短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噪音的干扰,避免了传播者在进行新闻传播报道时的主观性。同时突出了反馈的环节,使传者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
  二、体验式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1、体验式报道的选题策划问题。要凸显体验式报道的优势就要在选题策划上特别注意。体验新闻的选题多为老百姓关心的热门话题。尤其是那些在社会上、百姓生活中已经存在了较长时间的问题,通过一般的采访方式难以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这个时候就要依靠记者去进行实地亲身体验,来获取有新闻价值的核心事实本质。这样的选题在内容上和老百姓息息相关,在采访方式上贴近人民群众,做出来的新闻报道就会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比如在去年的油价上涨以后,多家电视台的新闻栏目派出记者化身司机亲自去加油站加油,记者成为汽油、柴油的消费者,感受到油价上涨为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由于是记者亲身体验感受的一手信息,真实可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②
  但是在体验式报道的选题策划中,也存在着为了达到选题策划目的而进行“假体验”的情况。比如曾经有一家报纸媒体以体验式采访的方法来测试110报警电话在接警后处理案件的效率问题,在这则“虚拟式”体验报道中,该记者以他在城区被人抢劫为由拨打110报警,通过“体验”到警方的快速反应而采写了一篇新闻特写来歌颂公安干警。这种所谓的“体验式新闻报道”,选题策划痕迹太浓,甚至在报道中存在着谎报假案的违法行为。并且由于整个新闻事件是经过策划的“虚拟”事件,带有记者过多的主观性而失去了新闻的客观价值。因此这则新闻就变成了记者刻意策划、“假体验”新闻的典型,有炒作之嫌,甚至会让读者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在进行体验式新闻报道的选题策划时,切忌“滥策划”。由于策划痕迹过浓而导致在报道中记者进行的是“虚拟”的“假体验”,这类“体验式报道”往往存在着夸大其词、扭曲事实、不能揭示新闻事件本质真相的问题,让受众难以根据新闻报道对该事件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使得受众的知情权遭到损害。
  2、体验式报道的记者角色问题。在调查类体验式采访中,体验式暗访占据了绝大比例,在这类新闻报道中记者有意或无意地隐藏了自己真实的身份和意图,从而亲身参与到采访的事件进程中。
  在这类体验式报道中记者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把握好采访与报道的度。记者在进行体验式采访时,要把握的最基本准则就是不能触犯法律,不能违背社会的伦理道德。比如,记者不能为了体验人贩子的生活,就去拐卖妇女儿童;不能为了体验歌厅、舞厅的色情服务,就去当嫖客,等等。要选择好进行体验的角色范围与对象,否则就会产生在新闻的体验过程中记者身兼双重角色使得其行为相冲突而带来的矛盾,导致新闻不真实或者不客观。③
  所以记者在进行体验式报道时应具备较高的道德和法律意识。要铭记记者扮演的角色不是随意选择的,体验的角色范围在新闻实践中有三个禁区:一是国家政府以及高精尖技术部门;二是涉及国家机密的部门;三是犯罪及传统习俗伦理道德所不允许的禁区。而体验的对象要选择与新闻事件有直接关系的当事人、直接参与者或目击者;或者是了解、熟悉新闻事件某些情况的人员。记者在进行体验式采访前,一定要对其要体验的环境、背景情况、人员范围进行详细的了解。
  总之,正确认识体验式报道中对记者的体验角色要求,正确处理记者在进行体验式报道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在进行体验的过程中避免当角色转换后发生角色错位的情况,是保证体验式报道能够成功开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①吴立群、张国军,《平面媒体上的立体报道――关于体验式报道的实践与思考》[J].《城市党报研究》,2008(2)
  ②潘文泉、吴建勋,《体验式报道的三个着力点》[J].《中国记者》,2008(5)
  ③杨继光、刘鸿,《论体验式采访》[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
  (作者: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编播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师)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体验式 优势 报道 体验式报道的优势及问题 体验式营销适用的产品 体验式营销的好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