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报道 措施给力 促标准化工作_晚报时事新闻报道如何更给力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在网络媒体和移动终端发达的今天,晚报的传统优势领域――时事新闻报道遭受挑战。本文从晚报时事新闻报道的现状入手,对新媒体时代下,晚报时事新闻报道应如何扬长避短,巩固报纸的传统价值优势,如何借鉴利用新媒体技术特点与时俱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出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时事新闻报道 可持续发展
  
  在网络媒体和移动终端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多元化。晚报的传统优势领域――时事新闻(中国新闻、世界新闻)报道遭受挑战。如何扬长避短,巩固报纸的传统价值优势,怎样与时俱进,借鉴利用新媒体技术特点,探索一条晚报时事新闻报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难题。
  现状:多因素制约身陷困境寻突围
  新媒体时代,报纸的时事新闻报道面临着困境,尤其是仍然坚持下午出版的晚报。
  晚报深受出版流程、印刷速度、发行半径等的限制,新闻容易比早报慢半拍,报纸在读者手上的停留时间短,影响广告效果。为了消除这些影响,通行的做法就是尽量提前出版时间,如为了将报纸赶在读者下班前送达,报纸的截稿时间一般要提前在上午11点至12点,有些甚至需赶在上午10点之前;部分时效性不强的版面甚至提前在前一天晚上做。但这样一来,留给记者采写稿件、编辑处理稿件的时间大大减少。特别是时事新闻,编辑一方面要在早报中海选稿件,一方面还要关注上午的最新报道,尽量回避早报已重点报道的稿件,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
  为了保证“安全”及节约成本,地方报纸的时事新闻稿件主要是从新华社购买。据悉,新华社每天要向100多家地方媒体提供专特稿,向1000多家地方媒体提供国际通稿。新华社记者很难有余力向某一家晚报提供时事新闻“度身定制”服务。如此一来,“专稿”不“专”,“特稿”不“特”成为常事,地方报纸时事新闻的雷同现象时有发生。
  晚上是西方国家新闻多发的时段,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晚报大有作为的地方。但如今,由于互联网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已经做到了“此刻新闻此刻看”,其内容个性化,传播迅捷化的优势是报纸无法比拟的。
  探索:晚报时事新闻报道如何给力
  2010年,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大标题,让人难忘,当时迅速成为网络、手机、报纸、电视等媒体新闻标题的关键字眼。这被普遍认为是网络语言“转正”的标志,体现了报纸对时下新媒体的“拿来主义”和完美融合,也给晚报时事新闻报道以新的启发。
  1、提高单位面积的含金量
  新媒体传播时事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碎片化,只是将很多内容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没有将其有效的整合。
  一些大的网站,在新闻首页都会置顶一个或两三个醒目的专题,用富有冲击力的大图片加抓人眼球的大标题,对重大时事新闻事件进行整合。越来越多的手机报也采取了类似的新闻处理手法,将最主要的信息快速传递给受众。当读者点开这些专题时,不难发现,在专题的大盖头下,覆盖的仍然是来自各个媒体、各个消息源的碎片式新闻,这样的整合是粗线条的,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就需要不停地点击阅读,这不仅耗费时间,也会扰乱受众对新闻事件的阅读理解。
  而报纸时事新闻报道则可以比较好地解决新闻“碎片化”问题,使之整体化,提高单位面积的含金量。这一方面是因为报纸自身特点,另一方面,晚报时事新闻编辑越来越注重对新闻的梳理、精编和细致整合,优化版面信息量。
  一般情况下,晚报时事新闻编辑每天早上通过手机或电脑连入网络,迅速浏览各大新闻网站和早报的时事新闻版,确定选题,以“人无我有、人有我变”为原则,从海量信息里精挑细选、去伪存真,揉入最新、最有价值的内容呈现在版面上,达到“一报在手,不用网上东奔西走”的效果,极大方便了读者阅读。
  《合肥晚报》A17封面版“大事眼”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高含金量版面。这是去年8月份合肥晚报改版时重点打造的一个全新的版面,基本固定在A17封面版,主要报道发生在国内国际的大事。有价值的新闻被集中提炼成简短的篇幅,围绕在一个主题下面,用导读、正文、资料、评论等多种形式加以表现。大幅高清照片,创意十足的版式,形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成为晚报的明星版面。“大事眼”在稿件处理和版式设计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晚报时事新闻的优势,不但将新闻做大做强,最主要的是做好看了。
  2、“搜索引擎”可做好帮手
  新媒体新闻很大的一个特点是: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总能迅速链接出以前的和相关的资料,极大地延伸了新闻内涵。特别是碰到重大突发事件,搜索引擎的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
  晚报时事新闻报道,也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有限的版面上尽量讲清楚新闻的“5W”(When何时、Where何处、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满足受众需求。
  新闻链接看起来琐碎,但作用却不小。例如2011年1月19日《合肥晚报》A17版,主题是:“中美再握手 世界共期待”,编辑除了编发胡锦涛访美会晤奥巴马的硬新闻外,还用了奥巴马“家宴”胡锦涛的稿子,并用搜索引擎找到奥巴马“家宴”的座位图及邓小平访美参加美国国宴的菜单作为版面补充,这样一来,整个版面既庄重又不失活泼,增强了可读性。
  搜索引擎的另一个作用是寻找稿件时的便利性。只言片语,就能搜索出更详尽更有价值的新闻。但是,由于搜索引擎所能搜到的内容繁复芜杂,用它为报纸服务时,一定要辨别真伪,去假存真。坚决杜绝和避免以讹传讹,以假乱真。
  2008年7月,国内某报在题为《韩中文化战争》的文中写道,“韩国成均馆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朴芬庆发现中国人孙中山,实际上身上流的是韩国的血。”报道一出喧哗四起,后经国内外媒体追查,此文源于“天涯”一篇名为《朝鲜日报:孙中山原来是韩国人》的帖子,韩国驻华大使辛正承则表示,有关《朝鲜日报》刊登“孙中山是韩国人”的报道说法属于捏造事实。这样未经核实,盲目从网络上搜索新闻的教训深刻。
  岁末年初,2010年十大假新闻也陆续在媒体公布,涉及的基本上都是时事新闻领域的大事,很大一部分稿件是从论坛或微博上来,编辑在使用时未经核实或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让假新闻钻空子上了版面。这无疑给晚报时事新闻编辑一记警钟,在使用搜索引擎在网里“捞鱼”时,要慎之又慎。
  3、网络热词移步报纸版面
  无论是对香港游客菲律宾遭劫持的关注直播,或是对“3Q”事件的淡定围观,2010年的互联网依旧风起云涌。一个个新闻热点,新闻热词,在网络的推动下浮出水面。
  2010年9月,人们忽然发现,“给力”处处都看得到、听得到。在很多人看来,“给力”走红,到11月10日“登峰造极”。当天,一向严肃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就用了“给力”――《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短短8个字,一下子就成为焦点。第二天,全国各大媒体的时事新闻纷纷跟进,续写“给力”标题。如:新能源公交“不给力”故障频发 引乘客不满(《生活新报》)、CPI创25月新高 食品给力74% (《沈阳晚报》)、7万个亿了!财政应“给力”民生(《燕赵都市报》)、为青年法官成长“给力”(《江苏法制报》)等等。
  “给力”和“?”、“被”等网络热词一样,一开始不过是网民的自娱自乐。它们之所以能被主流媒体认可基于一个前提:网络热词也是一种社会热词,大部分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许多网络热词的背后,是一个新闻事件,或者一类社会现象,但它们却往往是精炼为一个词或者一句短语。比如“柜族”是对“蜗居族”表现出的苦笑和无奈;“蒜你狠”有对物价上涨的调侃;还有“躲猫猫”、“楼脆脆”等,都包含有情绪和感情的表达,包含有对事对人丰富的态度。
  标题就是新闻的眼睛,就是新闻的广告。广告做得好,无疑能更好地将新闻“推销”出去吸引更多的受众。热词是网络上新涌现的时尚元素,被不断应用到新闻标题中,让读者眼前一亮,进而增加新闻的阅读率。这也正是新闻人经营意识提高、受众本位理念增强的体现。晚报作为都市报,一直是以其亲切可读、活泼丰富等特点迅速崛起,被广大读者所喜爱,活用网络热词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
  未来:拥抱新媒体时代晚报会更好
  新媒体的出现,对于报纸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挑战,新媒体会取代报纸吗?作为地方类报纸的晚报,会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吗?
  作为国内搜索引擎老大,百度领军新媒体正快速发展。抛开宏观上行业竞争,晚报时事新闻编辑在日常工作中,用的最多的恐怕就是百度,有问题“百度”一下,总能得到想要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它代替时事新闻编辑做了庞大的资料归纳整理工作,为编辑处理时事新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百度总裁兼CEO李彦宏曾表示,网络媒体作为飞速发展的新兴媒体,不会取代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而是与其相辅相承,互为依撑。
  来自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也很令人鼓舞。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搜集了53个媒体渠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电台和网络平台)的数据,调查发现,即使网络的盛行削弱了报纸的销量,但大多数地方新闻仍然来自报纸。虽然政治人物、政府机构和企业公布的消息通过多种渠道迅速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张贴在网站上,但没有更新报道。而报纸通常在新闻发生后会更新最新情况,或刊登更详尽的报道。
  恰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新媒体和报纸并非水火不容。新闻传播的未来,不是群雄大战的战乱场面,而是愈来愈清晰和具体的分工协作。晚报依靠其自身优势,专心做新闻;新媒体发挥自身在传播技术上的特点,专心做传播。晚报时事新闻完全可以依托新媒体力量,做得更活、更好看。
  (作者单位:合肥晚报社)
  责编:刘冰石

相关热词搜索:新闻报道 时事 晚报 晚报时事新闻报道如何更给力 最新时事新闻报道 英文时事新闻报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