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农频道的亲和力] 亲和力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2005年5月1日开播的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迅速发展成为极具活力的对农专业频道。本文分析了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发展中采取的策略,及对农频道在寻求亲和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希望对如何办好对农频道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亲和力 平民意识 形式创新
  
  2005年5月1日,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正式开播。作为全国第三个开办农民频道的省级电视台,开播伊始,农民频道就表现出较强的原创色彩,努力寻求农民频道的亲和力,突出服务性、实用性和娱乐性、地域性,着力打造了一系列有着鲜明“农”字特征的品牌节目。其中“三农最前线”栏目已经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动态综合性新闻栏目。“致富情报站”、“村里这点事”、“非常帮助”、“农博士在行动”也都丰富多彩、亲切自然。2008年,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被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专业特色频道”,成为全国对农专业频道的后起之秀。笔者以该频道为例,对农民频道如何增强亲和力进行探讨。
  一、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增强节目亲和力
  “新闻亲和力”是一种新的说法和提法,是一个内容丰富,涵盖面十分广泛的概念。以人为本的概念既是新闻报道亲和力的出发点,也是新闻报道亲和力的落脚点。①所谓“亲和力”在新闻传播学上是指报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②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发展中确立了“服务三农、关注公益”的频道理念,致力于打造最贴近广大观众的电视频道,他们提出节目内容要贴地皮儿,节目形式要接地气儿。农民频道总监刘丽萍解释说:“地皮儿就是民心民意,贴地皮儿越紧就是离老百姓的心越近;地气儿就是人气儿,接地气儿越足就越能拥有高人气儿。这是我们发展的根本。”河北是农业大省,6700多万总人口中有5300多万农民。农民频道瞅准市场空白点,定位为“农民”特色,并明确打出“农民”品牌大旗,这就给了农民频道巨大的发展空间。
  对农频道要想把“我们想说的”和“农民想听的”统一起来,满足农民求知、求富和知情欲望。一是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为农民导好向。农民频道着力打造的《三农最前线》,内容包括涉农新闻、实用信息、深度分析报道和交流沟通。它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传达关于“三农”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关注农村、农民、农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党的方针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要加强信息服务,为农民致富搭好桥。《致富情报站》为农民提供最新的致富项目,最新的市场行情分析,生产中遇到什么麻烦事还可以找大宽帮忙,而且还可以通过栏目发布供求信息;三是要增加科学技术内容,为农民致富提供金钥匙。《农科大讲堂》紧贴农民生活,结合农时,以农民在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为中心,邀请专家、教授、致富能手进行讲解;四是突出节目实用性,为农民提供帮助。《律师会客厅》是一档农村普法访谈栏目,每期一个鲜活的案例,以点带面挖掘个案,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2009年12月26日,《非常帮助》推出全新的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特别行动――“帮大哥出马”,自首期节目播出以来,栏目热线异常火爆,超出日常热线数量十数倍,基本没有停歇。“帮大哥出马”是对民间矛盾当场解决的一次有益尝试,这种形式在河北电视台还是首次出现。该节目采取全外拍的方式真实记录当事双方的内心倾诉及“帮大哥――优秀民调员”的现场调解,在双方面对面的情况下当场解决问题、摆平纠纷。
  二、突出节目公益性,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目前,对“三农”的报道存在着就事论事、题材简单的问题,往往忽视了报道的主体――农民的内心、情感和特征。对农报道既缺一定的量,更缺深度力度,真正贴近“三农”、倾情“三农”的报道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一是认为“三农”报道缺乏经济效益,在选题导向上跟着市场走;二是认为“三农”报道难做,节目投入成本高,节目采访目的地远,交通不便,采访周期长,采访条件差;三是农业专业技术屏障、知识屏障使电视人对农业栏目的电视表达不自信等等。
  做到节目具有亲和力,就要求采编人员在对农村报道时应采用平民视角,以平视的角度、平等的态度, 反映农村的状况,表现农民的生活,做到“心入农村生活、心入农业实际、心入农民群众”,只有对农村生活、农业实际、农民疾苦密切关注,才能真正确立群众观点,时时处处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用饱含深厚感情的报道为他们排忧解难、竭尽全力地为他们奔走呐喊,为他们做更多的实事、好事。农民频道提出了“关注农民,由心开始”的服务理念,为了与农民朋友直接对话,拉近与农民朋友的距离,频道在栏目中开办了一些直接以记者的名字命名的特色栏目,如《苏老三走四方》、《赵小乐看农事》、《大宽支招》等,在河北媒体中独树一帜。苏老三以近似农民的外在形象、浓郁的地方口音,为农民办实事的热情,无论哪村哪户农民遇到棘手困难,他一旦得到消息常常不请自来。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时统宇先生所言“苏老三是不可复制的极具个人魅力的外景主持”,还有《致富情报站》的记者主持人大宽,“致富路上有烦恼,找我大宽来支招”。在生产中乡亲们遇到什么麻烦事都可以找大宽帮忙,他会联系专家作出解答。“帮大哥出马”中的优秀民调员高瑞奎、李玉斌在做节目时经常被乡亲们认出,有很强的亲和力。在做节目的过程中,当事双方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即使被误解甚至被赶出门,他们都能够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当场解决问题、摆平纠纷,在未经特别宣传情况下,节目首播市网收视就创出栏目开播以来新高。苏老三等记者把服务性新闻变成了农民频道的特色,承担着农民频道为农民谋利益的诚意。
  三、创新节目表现形式,打造适合农民口味的频道
  对农频道主要受众是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的农村受众,这就要求节目的表现形式要符合农民的需要,不断创新,贴近农村生活,并且有故事性、娱乐性、趣味性。在采用对话、问答、故事、说书、说唱、快板以及地方曲艺或直播、谈话等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基础上,努力使“三农”报道做到“四化”。即:主题事件化,就是精心选择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三农”事件作载体,来勾勒、突出和深化事件主题。事件故事化,就是多用艺术化表达方式,“三农”事件的叙述要有起伏和悬念,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出事件,解释事件,把道理蕴涵在故事当中。故事人物化,就是让故事的主人公站出来,用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具体感受来加深人们对“三农”事件的印象,为报道的主题服务。人物细节化,就是在新闻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注重细节的拍摄和描写,用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用细节来加深受众的印象。③
  农民频道采用“故事+服务”的方式,无论何种节目形态,大都采用故事的方式讲述。像《三农最前线》中“赵小乐看农事”,通过赵小乐扮演各种角色,出演情景短剧,采访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致富能手等形式,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出去。
  农民频道在语言选择上要多用农民常用的、充满“泥土味”的俗语、歌谣、快板等,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同时可以多引用农民的原话,对那些生动的细节和感人的场面还可以多采用“跟随,跟随,再跟随”的白描手法记录下来,直接在新闻中呈现,这种让农民再熟悉不过的语气和腔调能让他们感到可亲可信。摄像时注意收录现场音效,如农村的鸡鸣狗跳、农机的隆隆作响、丰收时的爽朗笑声等原音,这些原汁原味的现场声会让画面更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具有一定的亲切感。
  参考文献
  ①方芳、童兵,《简谈“新闻的亲和力”》[J].《新闻爱好者》,2010(1)
  ②古华城,《报纸增强亲和力剖析》[N].《中华新闻报》,2003-03-12
  ③王文,《电视新闻报道“四化”趋势》[J].《电视研究》,2004(3)
  (作者:河北大学09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亲和力 浅析 频道 浅析对农频道的亲和力 对农宣传要加强亲和力 以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为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