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构建公共讨论新平台] 86微博在线点赞平台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微博在短期内异军突起,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讨论平台。大众对社会事件进行热烈讨论,形成一个众声喧哗的舆论场。本文主要围绕救狗事件中连岳的相关微博的分析来探讨公众和大众媒体在该事件讨论中所发挥的作用,反映微博公共讨论平台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新浪微博 公共讨论 救狗事件
  
  一、从咖啡馆交流到微博“围观”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是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①哈贝马斯强调公共领域的理性批判性,认为它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自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空间性的,具有一个个实在的交流场所,从古希腊时期的城市广场到18、19世纪的咖啡馆、沙龙等等,交流场所对于公共空间的存在起着基础作用。而微博的出现,打破了公共领域对于实体空间的依赖,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营造出一个功能齐全、覆盖面广泛的交流平台,为人们的公共生活提供必要的空间保障。在微博上,每个用户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随意发表观点,并且以文字、图像、照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加以表达。可以说,表达的空间远远超越了实体的公共交流场所。同时,大众自发地对事件发起“围观”,并通过“围观”将事件推向公共领域进行讨论,每个人在其中都可以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二、高速路救狗事件描述
  2011年4月15日,车牌“豫H66623”的货车装载一车犬类开往东北宰杀,因怀疑其非法营运宠物狗,在京哈高速张家湾路段被动物保护组织及爱狗人士拦截。②随后,消息被现场参与救狗行动的网友发到新浪微博上并迅速传播开,受到大量微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将一次救狗行动演变为一场公共事件。
  在微博讨论中,媒体、公众人物和普通网友等各种力量和观点相互交锋。整个事件的两级传播过程可概括如下:首先,在高速路上参与救援的志愿者将消息发布到微博上,经由拥有大量粉丝群的媒体用户,如“财经网微博”等,将信息传播到它们的粉丝;随后,信息经过在微博上拥有大量粉丝的姚晨、谢娜等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迅速扩散至网友中间。在这个过程中,以连岳、陆川等人为代表的公共知识分子持续关注该事件并不断发表言论,尤其是质疑的言论,遭到大量网友的围攻或声援。一些相关的动物保护组织也以“微访谈”的形式参与到讨论之中,并与广大网友进行直接对话。在这场讨论之中,参与的主力是普通的热心网友,他们发出数百万条相关微博讨论此事。本文主要选取连岳的相关微博及其评论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参与其中的网友的各种观点间的交锋和碰撞。
  三、统计数据及分析
  本文选取2011年4月15日到21日这一周的相关信息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对在这件事中发表不同见解并且遭受网友围观和质疑最多的人之一――连岳的相关微博客进行数据统计,对连岳的6条原创微博及其评论进行抽样调查,抽取评论的20%作为样本,对评论的意见进行分类和分析。
  1、我爱狗,也不吃狗肉。但是法律并没禁止,他人有吃狗肉的自由和权利。事实上,我们吃的猪、牛、羊,包括各种植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吃狗真讨厌,但比这更讨厌的是强迫别人不准吃。
  在此条微博的评论中,持支持观点的占37%,他们大多认为爱狗人士侵犯了他人的正当权利,引发反感;反对者占18%,主要质疑救狗事件中狗的来源的合法性,以及解释救狗行动系鉴于当时的实际状况不得已而为之。而30%的评论由网友之间的对话组成,大多是双方观点的面对面交锋。在这中间,出现了大量的非理性的互相谩骂和人身攻击。
  2、转发微博――@财经网。15日一辆载有520只待宰狗的卡车,在高速公路上被动物保护者拦下。经查运狗车持有有效检疫运载证明,警方称无扣车理由,志愿者疑有流浪狗拒绝放行。有志愿者提出收购整车狗,但被其他人拒绝:“不能让狗贩得利。”晚间警方称已影响正常经营生活,违反法律。事件至今还在继续。(新京报)
  连岳的评论:以这种方式宣扬保护动物的理念,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在该微博的评论中,24%支持连岳的观点,反对者达39%,持中立和理性态度的为22%。
  3、新京报调查京哈高速截狗车事件:贩狗人收购合法检疫合格,之前没有出现过问题。检疫员胡根军说,一些带着项圈狗链的狗,是一些村民不想养的家狗,向狗贩出售时没有取下。爱和善的边界是不侵犯他人的自由和权益,否则就变成恶,以“爱和善”为名的私刑就会恢复。
  在表示支持(19%)的评论中,大众主要强调所有行动应当首先尊重和维护法律的尊严;而反对者(39%)的评论主要出于以下原因:对于《新京报》报道事实的怀疑(检疫合格症以及狗的来源问题),以及对于法律和合法保护动物的不信任。而且,这种不信任的情况较为多见,主要是因为网友倾向于相信在场网友发出的照片和文字信息。约有25%的评论持中立、客观态度。
  4、退一万步说,截下的狗车里真有来路不明的狗,那些爱狗者强行拦截运狗车也是违法的私刑,这正如你强行闯入他的人家里,发现里面有来路不明的物品,也不能证明你的闯入合法。又如你“正义”地私自打死小偷也是犯罪。――现在你可能听不进去,下次“示爱”时小心一点,也算是这次截狗事件的收获吧。
  在此条微博的评论中,支持和反对各占20%,而有40%的评论集中于网友间观点的交锋之中。
  5、转发微博――@张恩超:京津高速,爱狗志愿者解救520只狗,主导者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4年前,同样是这个组织,同样激情澎湃,在天津解救回415只猫。却被质疑病了无人管死了就扔掉,猫咪大批死亡,猫的去向不明,拖欠医院费用,捐款捐物不公开,猫咪归属权不清晰。
  其中,争论最多的问题是人权与狗权的争论以及法律与道德之间的服从关系。支持观点(30%)大多强调反对以爱为名的私利,而反对和质疑(12%)的原因主要是认为形势所迫救命要紧,并且很多人质疑法律的缺位与失效,表示对于正当解决途径的不信任,甚至提出“无法无天时人民替天行道”的观点。而网友间的交锋与对话也围绕着在救狗事件中,理性与感情谁当服从于谁的关系展开。而理性中立观点占到了43%。
  6、截狗事件的最后一条:观点不同,而后引来咒骂,这并不奇怪,我认为也无大伤,总比在路上截住我要好。即使是错的观点,也总会有人坚持不改的,这也是人的权利,重要的是那些站在中间看了双方陈述的人,他们的观点改变,事情就是这样慢慢改变的,理智会越来越多的,爱也会更有力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网友们发言时的情绪平和了许多,无论是持支持(33%)还是反对意见(7%)的人都采取更为理性的态度而不再谩骂,对于问题的讨论也更有针对性。在网友的互相对话中,相比较前几条微博的评论,也采取了更为尊重对方的态度,讨论氛围趋于理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评论中有很大比例是普通网友之间的对话和争论,说明围观者们的观点存在分歧,也反映出这件事的争议性;争议之中,大量网友开始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情绪,支持和反对者常常互相对骂甚至人身攻击,尤其是反对者谩骂声更多;随着讨论的进行,评论朝着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
  2、每条微博的评论都涉及很多不同的议题,导致讨论并没有很好地围绕某一件事展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视角来谈论问题,造成了一定的误解和争论,也出现很多答非所问的交流困境。
  3、各种价值观的直接碰撞:不吃狗肉的和爱吃狗肉的,支持动物立法的和不支持动物立法的,坚持法律至上的和道德至上的等等。其中很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相对于新闻报道中提供的信息,网友们更加相信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质疑合法手续的正当性,表现出强烈的不信赖官方说法的倾向。
  4、提供的有效信息非常有限,而大多停留在观点的争论上;几乎所有的评论都是在发表各自的观点或主观经验,真实信息的分享却显得不受重视。
  5、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评论往往会激起更多非理性的评论。
  除此之外,笔者还以“救狗”为关键字在Google新闻里进行搜索,截止至2011年4月22日,共搜索到67篇新闻报道。而笔者又对新浪微博媒体汇里按关注度排名前20的都市报所发出的微博进行搜索,统计出对此问题发表了微博的媒体有6家:南方都市报、新闻晨报、钱江晚报、成都商报、青年时报、东方早报。从它们所发微博的转发和评论数量来看,大众媒体所发出的信息的转发和评论数量都相对较少,没有能够引导微博舆论的发展,而在评论中也很少有人引用媒体的信息和观点作为佐证。
  这也体现了微博作为自媒体所赋予普通用户的平等的传播权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有影响力的传播者。并且,由于众多渠道的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大众媒体失去了其在线性传播中所充当的把关人作用。它们往往还是需要被舆论领袖选择性关注,经由他们才能施展其传播力量。在微博上,实名制的大众媒体虽然具有较高的信任度,但对于引导舆论发展并不一定具有决定性作用。
  结语
  微博为各种观点提供了一个相互交锋的平台。而在观点之间进行交锋的时候,事实的重要性却被忽略了。在微博公共讨论中,虽然有大众媒体的施力,也受到舆论领袖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还是由大众主导着话语权,正是无数网友的意见才形成了微博客上的热点事件和舆论观点,微博是当之无愧的民意试验场。
  因为参与人群的复杂性,有关“救狗事件”的讨论显示出了各种社会价值观和思潮之间的相互碰撞。不仅在救狗问题上,在很多微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大众往往都采取的是感性的方式来看待事件发展,少数派观点以及理性批判的言论往往遭受到大众的围攻,认为他们冷漠无情。与此同时,因为信息爆炸的瞬时性,微博往往缺乏沉淀和思考,而微博传播的复杂性和瞬时传播性使得言论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缺乏理性的思考与批判态度。因此,作为理性批判场所的微博公共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①汪晖、陈燕谷 主编:《文化与公共性》[M].省略/search/zt.p-
  hp?search=%E7%8B%97%E7%8B%97~%E8%90%A5%E6%95%91~%E6%95%91%E6%8F%B4&refer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构建 新平台 讨论 微博:构建公共讨论新平台 构建公共讨论新平台 微博围观与事实构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