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形成的机制 论危机传播中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草根阶层主要指社会平民,他们与政府高官、企业高管等社会精英群体相比,在社会地位、经济水平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草根阶层危机主要指普通人因为种种原因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被名人”后其私生活受到骚扰和影响,人格、精神受到伤害。
  【关键词】草根阶层 危机传播 网络舆论
  
  一、概念界定
  
  史安斌把危机传播定义为:在危机前发生及其发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内和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①结合此定义,笔者把草根阶层危机传播定义为:在危机前发生及其发生过程中,在个人(草根阶层)、媒体和社会其它公众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和其他类型的危机传播不同,草根阶层危机传播是一个人“周旋”于众多网民和媒体之间,而这种“周旋”显然是无力的,具有零对抗性。在“三鹿奶粉”议题刚出现时,三鹿集团即刻启动企业危机公关,和百度合作,将其搜索靠后,使公众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真相;当唐骏陷入“学历门”事件后即刻启动名人危机管理,和出版社联系,使其出来澄清。草根群体因其在社会地位、社会话语权、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弱势,无法启动危机公关、危机管理来影响和左右舆论,同时他们也缺乏面对危机时
  的经验与心理承受能力。
  
  二、危机传播中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网络媒体为载体的公众,关于各种新闻事件、社会现象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主要包括网络新闻舆论和网民意见舆论。本文所说的网络舆论指后者。
  (一)议题的出现:引爆点和舆论潜力是关键
  一种新舆论的产生,直接来源于外界的信息刺激。在信息泛滥的网络中,一个议题能否成为热点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强势的“引爆点”。“铜须”事件的引爆点为一夜情、婚外恋,“后妈虐童”事件的引爆点为“家庭暴力、恶毒后妈”,“凤姐”“被名人”其引爆点为她的其貌不扬与过高的择偶标准、过度的自信之间的矛盾,“犀利哥”走红是因为他的乞丐身份和不俗的混搭穿衣服风格之间的矛盾。这些议题的舆论潜力是天生的,其本身的特性就潜藏着被过高关注的可能性。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草根群体议题的易爆点主要有两种:
  其一,议题触及了网民的道德底线,使他们有群起而攻之的可能。例如“虐猫事件”中的“虐猫女”踩着高跟鞋虐猫的血腥暴力激怒了人们善良、善待动物之心;“铜须门”中主人公郑某的行为激起了网民对婚外恋、一夜情的反感。
  其二,刻板印象与现实的较大反差,即网民对某一类人的刻板印象与事件主人公现实行为的巨大反差,继而激起网民的猎奇心理和娱乐心理。比如罗玉凤无钱无貌无学历,但却在地铁里散发传单说非北大清华的经济学研究生不嫁,这种行为挑战了人们的传统婚姻观、择偶观里“门当户对”、“男才女貌”的标准;“犀利哥”的走红是因为他“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碴子,那帅到无敌的梵风衣,还有那杂乱的头发”与人们传统印象里乞丐的衣衫褴褛、又脏又臭的形象的巨大反差。
  (二)议题的成长并逐渐形成网络舆论
  由于草根议题吸引了网民的眼球,其引爆点激起了网民的传播欲望,他们想要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并和自己产生共鸣。于是他们便通过BBS、博客等网络渠道发布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广而告之”。而受众转向传播者的过程中正是公众自我议程设置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网民的自我议程设置有两种方式:一是对议题进行繁殖。网民通常会通过E-mail、即时通讯工具、博客或论坛转发那些自己认为好的议题。这种方式会使议题扩散,从而实现繁殖。二是对议题进行升值。在更多的时候,网民会通过BBS、博客等网络渠道对于某一个事件或某人的行为进行评论,这些意见反响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议题的关注度,使议题实现升值。
  (三)网络舆论暴力出现
  随着议题的不断传播,网络舆论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网络舆论暴力也随之出现。一般情况下,网络舆论暴力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第二、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第三、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网络舆论暴力与龙卷风在特征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形成速度快、持续时间短但力量强度大、社会伤害深。②从“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恶毒后妈事件”,再到“小学生遭恶搞事件”,在网络世界,当事人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正当权利多次受到“舆论”的严重侵害,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屡有发生。最重要的是,这种暴力的矛头指向的是毫无还击之力的草根群体。
  1、道德审判:目标的正义性与手段、过程的非理性
  在中国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一个道德困境,那就是道德审判这一舆论产物所带来的矛盾:目标的正义性与手段、过程的非理性。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谢新洲教授认为,“网民的反应是有正义感的人所应该表达出来的态度,证明了社会道德与良知的底线仍在。”大多数网民的出发点是为了弘扬正义、惩奸除恶。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所伴随的攻击性,以及它们对当事人带来的伤害性结果,又使网民自身的道德问题,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所讨论。传统的道德观,往往只重视目标上的道德,而忽略过程、手段的道德,“以暴制暴”等正是这样一种体现。③
  2、集体娱乐:利己的狂欢与悲惨的世界
  当那个网民用相机拍下“犀利哥”的照片并在天涯论坛写下那篇《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帅到刺瞎你的狗眼!求亲们人肉详细资料》后,他好奇娱乐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但他绝不会想到一个普通乞丐的生活会受到多大影响;当罗玉凤征婚的事件被网民拿来娱乐心理、滋养生活的时候,他们不会想到罗玉凤及其家人受到嘲笑和骚扰后的悲惨世界。当网民陷入集体娱乐、集体狂欢时,另一个世界里却是这样种场景:隐私被公开、生活被骚扰、人格被伤害。狂欢者可能也是善良的,但是由于长期人本主义思想及其公民媒介素养的缺失,使得他们出现了这种自私、利己、冷漠的娱乐,这是从社会现象中折射出来的另一个教育问题。
  3、人肉搜索:语言暴力到行为暴力
  “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近两年来,人肉搜索将互联网搅动得风生水起。当事人的真实身份被搜索出公布之后,酝酿已久的言语暴力会迅速演变为行为暴力,那些失去理性的网民会通过恐吓、勒索、骚扰、谩骂、恶搞、涂鸦、围攻等手段进行攻击。这些行为产生了如下结果:“铜须”事件的郑某被迫休学;“卖身救母”事件的陈易,在母亲死后也被迫退学;“烧狗”事件的朱某夫妇遭到工作单位的停职检查,家门被黑漆喷上了“死”、“瘟”等大字,再也不敢回小区居住并向警方申请保护。
  (四)集体反思
  如果说在议题的出现阶段和议题为存活而抗争的阶段,网络相关内容主要是关于事件本身的各种信息和相关评论等,此后,网络中关于反思性质的内容明显增多。这一方面体现了网络论坛本身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和整个互联网乃至社会系统互通互联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网络论坛本身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自我净化机制或“准生命体功能”。④
  虽然最后对于草根议题的评价逐渐趋于客观、理性和富于人本主义,但这种反思和醒悟是建立在对当事人已经造成严重伤害的结果上的。从议题出现、议题存活到网络舆论暴力再到集体反思,这个过程与其说是网络舆论的演变,不如说是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与毁灭,它就像龙卷风一样,形成速度快、持续时间短但力量强度大、社会伤害深。
  
  三、两点对策
  
  对于草根阶层在个人危机传播中的困境,笔者提出了两点对策:
  其一,亟待个人危机传播管理机构的出现。名人危机、企业危机出现时都会有公关机构为其化解危机,使其恢复名誉,减少损害。而草根群体在面对危机时的零对抗性使其常常受到严重伤害。所以应该存在一个专门为草根群体化解危机的公关组织。这个组织完全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专门为草根阶层危机出谋划策。
  其二,为在校学生普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网络舆论暴力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民的媒介素养欠缺。网络虽然赋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表达和民主参与的机会,但并不会在一夜之间提高人们民主参与的素质。所以,学校应增加网络媒介素养课程,把媒介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①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M].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②罗昕,《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机制》[J].《当代传播》,2008(4)
  ③彭兰,《关于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几组关系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9(12)
  ④王文宏:《网络文化与多棱镜――奇异的赛博空间》[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刘冰石

相关热词搜索:演变 舆论 机制 论危机传播中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 舆论危机预防应对机制 舆论是怎么形成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