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_网络新闻编辑的从众心理探究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网络新闻中泛滥的网络热词以及随波逐流的审美趋势、粘贴新闻的盛行、网络新闻紧密跟随受众的反应倾向都是网络新闻中的从众现象,这些现象体现出网络新闻编辑具有从众心理。广泛的信息性社会影响以及大众媒介环境的催化性是这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该心理会造成的效应有:新闻语言词汇的准确性下降及单一化倾向、社会偏见、新闻娱乐化、新闻缺乏深度等。
  【关键词】从众心理 网络新闻编辑 网络新闻
  
  从众是指因为真实或想象的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一、网络新闻中的从众现象
  1、网络新闻中泛滥的网络热词以及随波逐流的审美趋势
  网络热词,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流行于网络中的流行词汇,例如“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
  以“给力”为例,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开始广泛被网民使用。而在这一年的网络新闻当中,笔者利用百度新闻搜索 “给力”一词新闻全的相关新闻约656,000篇,新闻标题相关新闻约161,000篇,这些新闻几乎涉及了时政、社会、娱乐、体育等各个方面,并且现有的国内网站都有相关新闻。
  另外近些年网络娱乐新闻所热力推崇的女性的性感形象塑造,随意打开某网站娱乐新闻频道都可以看见诸如“爆乳”、“美腿”、“翘臀”等诱惑性的词汇。笔者以“爆乳”为搜索词利用百度新闻高级搜索竟搜索到新闻全文相关新闻31,400篇,新闻标题相关新闻约12,000 篇。2010到2011年搜到新闻全文相关新闻约4,960篇。搜索2003年至2011年“爆乳”该词的新闻全文相关网络新闻,8年时间数量竟已经由162篇增长到了10,000篇。
  通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该词汇的相关新闻以极快的速度正在逐年增长,这也反映了网络编辑们在新闻选择方面正在越来越趋从于大众的这种性别审美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已然成为娱乐新闻吸引受众眼球的一种必然模式。
  2、粘贴新闻的盛行
  以新浪和腾讯新闻排行版块为例:新浪2011年6月9日新闻总排行中点击量排行前20位新闻的来源媒体是:环球网、京华时报、新华网、新浪体育、北国网-半岛晨报、新京报、中国新闻网、新浪娱乐、环球时报、人民网、星辰在线-长沙晚报、北京股商和汉网-武汉晚报。腾讯新闻在6月3日到6月9日这周新闻排行的国内、国际、社会、娱乐、体育、财经、科技、各项前十名共70篇新闻的来源媒体中只有19条新闻来源于腾讯,仅占总体的27%。
  可见,对于没有传统媒体依托的商业网站在最初依靠了粘贴新闻这种模式发展壮大起来以后,并没有真正摆脱掉这种快捷的方式。虽然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部联合制定的网络媒体管理规定,已经明确网站自行发布新闻的办法,且实际上,新浪、搜狐、人民网、新华网等和大量地方网络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早已活跃在各种新闻活动场所。①但是,实际上当一则新闻拥有一定的吸引眼球价值的时候,网络编辑们依然还是适应于粘贴的方式,而不是广泛挖掘整合新闻的层次,反而是一味从众。
  3、网络新闻随受众的反应倾向而变化
  网站中点击量大、评论多的新闻;或者网民反应讨论热烈、关注度高的新闻容易受到网络编辑重视,编辑们受到这种社会群体舆论的影响就会继续追踪大量发布相关新闻并且做相关的深入报道以及分析。
  例如网易新闻对于“药家鑫案”的报道,该事件报道之初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话题的社会讨论性极强。网易站内相关新闻本月跟贴排行榜排行第一位,点击数量达到1910715次。其中2011年6月7日新闻:“药家鑫被判死刑”共有187230条网民微博参与,从参与报道至今网易一直在连续不断报道该事件发展,随着受众的反应越来愈强烈,网易新闻编辑也随之开辟了该新闻的专题报道,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该案件的各方面情况。
  二、网络新闻编辑从众心理原因
  编辑从众心理可以说就是在受到外界人群行为――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大众传媒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或者行为倾向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一般来说,从众的原因有两个:信息性社会影响和规范式社会影响。当我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而顺应其行为时,这种影响就被称为信息性社会影响。②影响从众的因素有――群体因素:一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情境因素: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现代传媒四通八达,在让人们了解自身所处世界的状貌的同时,也让人们知道了自己所处的某一群体对于某个事物大多数人的看法,这就使得这种从众心理的发生得到更多的可能性。
  信息性社会影响是网络编辑的从众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网络新闻编辑无论作为传播者还是受众都会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意见以及信息,这种接触实质上加剧了从众心理的出现,并且将其转化到潜意识层次。当他们在工作也就是编辑网络新闻的时候,由于环境的压力例如网站对于关注度的需求,以及自身对于工作的压力或诉求不知不觉地就表现了出来。
  三、网络新闻编辑从众心理的影响
  1、网络新闻编辑从众心理的负效应
  从众心理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
  (1)新闻语言词汇的准确性下降及单一化倾向影响新闻质量。新闻语言词汇对于一篇新闻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求快”、“求全”以及取悦受众的“粘贴”式新闻处理,在当时确实是奏效了,但仅仅从新闻质量方面看,一旦进入信息过剩的时代,这种简单的新闻处理方式的问题立即显露出来。在粘贴过程中形成的新闻信息的“损耗”与“失真”,也是有目共睹的。③
  流行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并且具有一定的吸引眼球的作用,但是容易让该词泛滥、误用带来新闻语言词汇的准确性下降以及用词单一化倾向,继而影响新闻的质量。特别是在标题方面――网络的新闻阅读是一种快餐式阅读,很多人只是通过扫描标题来获得一些基本印象,因此标题是争取点击率的重要手段,所以为了获取更多的受众新闻编辑在编辑标题时常常会受到网络热门事物的影响,但是不加思索的滥用却反而会降低该新闻的质量,让读者不知所云。
  (2)造成社会偏见。人们的认知常常会有主观的偏差,但是当这种偏差作为群体的偏差一旦扩大就会成为社会偏见。媒体每天都在建构着受众的认知,影响着他们头脑里的世界真实,媒体的倾向会被认为是社会大多数甚至是整个的倾向,如果媒介的价值偏差就会加速这种社会偏见的发生。而在网络时代网络新闻编辑在媒体造成的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会追寻一个价值偏向,而这种价值偏向形成以后便会成为一种潜意识的力量一旦被从众的氛围所激发就会在新闻工作中表现出来,而如果这种价值偏向事实上不是属于那少数人的真理的时候,就会造成社会的一种偏见,带来负面的社会效果,引发社会矛盾。
  (3)新闻娱乐化。当网络新闻编辑过于注重受众倾向,盲目地追随一些社会风气,过分注重传播效果,以牟取点击率,跟帖率为目的的时候,就会造成新闻的娱乐化。
  两性内容的传播在大众传播领域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两性情结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既不局限在某个国家某个时代,也不局限于某种传播方式,它是一种大众性的历史性的心理情结。④通过分析各个著名新闻网站的新闻,笔者发现:今年一度火爆的娱乐新闻是关于香港某三级片的3D版上映的系列报道,各大门户网站对此片都进行了追踪报道并且在新闻中配发了众多图片其中不乏裸露、色情的剧照。尽管这些新闻与真正的三级片比起来,在裸露的程度和血腥的程度上还达不到三级片的表现力度,但就它们的危害性和影响力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⑤
  (4)新闻网站去个性化、新闻缺乏深度。不断地盲目粘贴新闻追随潮流,会使得网络上缺乏有个性有品牌的新闻网站,网站缺乏有力度有个性的编辑政策,所谓的编辑政策是指体现在社论、新闻专栏新闻标题中的取向。⑥网络新闻编辑的从众心理,会造成新闻的大众化趋势,常常由于跟随流行而浮于表面无法进行真正的深度挖掘报道。
  2、网络新闻编辑从众心理的正效应
  网络编辑的从众心理的积极一面是,可以使得他们对于社会群体的现实状况做出敏感的反应,更加容易发出大多数民众的声音,发挥媒体的作为另一股力量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使得我们的网络新闻媒体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从细节来说则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优点来发展自己的网络新闻频道。另外从众心理还使得网络新闻编辑能够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注重传播效果、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反馈,吸引更多受众群体,不断改进网站新闻质量。
  总而言之,网络新闻编辑只有在工作中努力克服从众心理带来的负效应,发挥好它的正效应,才能更好地促进网络新闻环境的良好、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①③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245-260
  ②[美]Elliot Aronson/Timoty D.Wilson/Robin M.Akert:《社会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04-213
  ④陈爱萍、周延,《大众传播中两性情结心理――兼谈对庸俗文化的理性态度》,《新闻前哨》,2005(9)
  ⑤李动强,《拒绝“新闻三级片”》,《新闻知识》,2004(8)
  ⑥[美]Richard Jackon Harris:《媒介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325
  (作者:西南大学传媒学院传播学系2010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从众 探究 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编辑的从众心理探究 网络中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的探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