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欣赏

发布时间:2017-02-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古代散文欣赏篇一:古代诗词散文欣赏

古代诗词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测试卷

1.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A.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下文写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D.尾联想到自己胸怀抱负,如今年岁已老,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于是悲从中来,不禁涕泪交流。

2.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A.这首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表明人们喜动喜热闹,所以他们争着、拥挤着、吵吵闹闹地渡过河去,一起走向江村;而诗人却喜静喜冷清孤寂,于是他一个人走向了寂寥的山林。

B.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C.诗人真实地抒写出了脱尽尘世烟火的隐逸情

古代散文欣赏

趣,又表现出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D.诗人以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显现出恬然超脱孤寂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3.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A.这首词的开头总述江南风物人情的美好,接着从景、事、人三个角度具体写江南的美。

B.七、八两句表达了作者久居江南,不愿回到家乡去的心情。

C.这首词的词眼是“断肠”,因为作者客居江南,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去,而内心又充满着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他觉得不回归故乡只能让人伤心肠断。

D.全词讴歌了江南水乡风光宜人、人物风流的美好情景。

4.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雨纷纷,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5.对下面这首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描写了泰山南北一片青翠,望不到边的壮观景象。

B.三、四两句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描写。“造化”指大自然;“阴阳”指山的南北。

C.五、六句表现了诗人浩荡的襟怀和宽阔的眼界;七、八句既表现了诗人胸怀壮志、勇于攀登高峰的雄心和气魄,也进一步渲染了泰山的高大险峻。

D.最后两句由望岳写到登岳后看到的壮观景象,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

6.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明妃,即王昭君。紫台,指汉朝皇宫。青冢是王昭君墓。

A.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都压“un”韵。

B.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下句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烘托王昭君。

C.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更进一步写王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 “画图”句承前“一去”句,“环佩”句承前“独留”句。

D.尾联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的深切同情和对汉元帝的满腔怨恨。

7.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A.前两句的意思是:我这里秋风渐起,你现在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B.三、四两句的意思是:一路上风波险恶,你什么时候才能平安到达啊?

C.第五句的意思是:杰出的文人大都生平坎坷,好文章就像跟命运作对似的。“魑魅”本义为妖怪,此指奸邪小人。

D.最后两句由李白联想到屈原,把李白屈原并称,体现了作者对李白的钦敬;也想象到李白遇赦返回时途经汨罗,应会投诗赠送给屈原。

8.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登宣城谢眺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A.首联点明登楼远眺的时间和地点,用“江城如画里”引出中间两联,第二、三联是对首句的具体描绘。

B.第三联中的“寒”和“老”,既表现出秋色已深的景象,又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易逝的感慨。

C.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在这北楼之上,临风眺望迷人的风光,谁会不怀念它的建造者——谢眺的功劳呢?

D.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了对宣城的赞美之情,情绪是愉快的;后四句表现了对秋色已深,独自登楼的感慨,心情是寂寞的。

9.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A.第一句点明望见山的北面。“秀”既写景致秀丽,又引出下句。

B.第二句写出山势之高,同时点出了望雪之题。

C.三、四句从视觉和感觉的角度,拿雨后天晴的景色和大雪纷飞时的寒意进行对比,突出了雪过天晴的美好。

D.全诗用词极为精练,例如仅用“霁色”和“暮寒”四字,就突出了诗题“余”字的意味。

10.对下面的诗歌分析欣赏,不确切的一项是

画松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忆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A.第一句写见到画松,立即为之打动,觉得完全像一棵真松树。“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之感。

B.二、三四句写诗人沉思凝想去把握画境。当画境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印证时,诗人获得了一种顿悟的极大乐趣。

C.诗人用秀丽奇险的东南名山天台山上的松树与“画松”进行对比,表现画松的苍老遒劲。

D.作为题画诗,本诗独具一格,未对画松作实在的形状描摹,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来写,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了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了画家的艺术造诣。

11.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A.一、二句是写作者听到乐天授江州司马的时间、情景。

B.第三句是写作者听到乐天授江州司马后的表现。

C.全诗主要是写作者听到乐天授江州司马后,不顾重病在身,吃惊地坐起来,激动得夜不能寐。

D.诗中的灯是“残灯”,风是“暗风”,窗是“寒窗”,以哀景衬托哀情,令读者黯然销魂。

12.对下面的诗词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浣溪沙范成大

十里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秋晨气爽,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

A.这首词描绘了田园丰饶、气候宜人的美景,赞美了田园旺盛的生命力。

B.上阕重在写景物,下阕转入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四、五句点明时近晚秋,渐觉凉爽宜人,末句写出作者的欢乐心情。

C.身着戎装的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更表明自己对保卫国土的重大责任。

D.本词显示了作者取景的匠心,作者徐徐展开画卷,景中见情。

13.对下面的散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山坡羊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这两句是勾画秦汉建都的关中一带的景色。

B.“西都”是指秦朝都城咸阳和汉朝都城长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是说秦汉时期统治者榨取民脂民膏而营造的无数宫殿,灭亡时都化为灰土。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说老百姓对国家的兴亡、朝代的更替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14.对下面的散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蟾宫曲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兀的般证果,澎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A.这支散曲运用借古喻今的写法,列举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借助读者对历史故事的联想来体现作者针砭时势的意图。

B.作者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来评价历史,认为秦末的楚汉之争是无足轻重的功名之争,流露出世道无常、人生如梦的低沉情调。

C.“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是发生在楚汉相争时期的历史故事,即项梁、项羽杀会稽郡守而起兵,刘邦以巴蜀为基地创下帝业以及淳于棼梦入槐安国当南柯太守。

D.“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曲中一语双关,承上启下,既是对韩信故事的评价,又是对当世人情世故的讽喻;既呼应了前面的韩信的故事,又导出“醉了由他”这种超然物外、不问是非的人生态度。

15.对下面的散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庆东原 白朴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A.这首曲子开头以“忘忧草,含笑花”起兴,劝人忘记忧愁、笑口常开。

B.“劝君闻早冠宜挂”一句表现作者否定功名仕途,“挂冠”即劝人辞官。

C.“那里也-----”三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反映作者仰慕这三位历史人物,渴望像他们那样建功立业。

D.这首曲子表面上悠然洒脱、故作旷达,其实寓含沉重的伤时叹世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两个题目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⑧紫骝:骏马名。

16.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的杀敌本领。

17.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C.这首诗通过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8.对这首词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词以梦境写心境,上片写梦中见到的战争情景,下片写梦醒后心情的悲愤。

B.词中回忆发生在雁门西、青海际的一场战斗,描写出当时整肃的军容和浩荡的军威。

C.“睡觉寒灯里”是说词人从梦中回到了现实,见到的是凄凉寂寞的情景。

D.“鬓虽残,心未灭”对比强烈,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流露了激愤心情。

19.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20.“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怎样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定风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古代散文欣赏篇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选修)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选修)

知识归纳

——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第一单元

1、《长恨歌》——白居易 表现手法:以景衬情

思想内容:诗歌既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

2、《湘夫人》——屈 原 表现手法:比兴、铺陈

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

3、《拟行路难》——鲍 照 表示手法:比兴

思想内容:表达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的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

4、《蜀相》——杜 甫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情。

5、《书愤》——陆 游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6、《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 籍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

7、《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表现手法:移情于物

思想手法: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8、《越中览古》——李 白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表盛衰无常的感慨。

9、《一剪梅》——李清照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10、《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表现手法:对比

思想手法: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技术的昌明。

第二单元

1、《春江花月夜》——张苦虚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和感叹。

2、《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

思想手法: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

表现手法:想象、夸张、比喻、对比、衬托

思想手法:表现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 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

4、《登岳阳楼》——杜 甫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身世凄凉的孤寂以及不能为多难国家对力的感慨。

5、《菩萨蛮》(其二)——韦 庄 表现手法:白描、情景交融 思想手法: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古代散文欣赏篇三:最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一、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书体例 :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从全书编排可以看出,本册教材诗歌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而散文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散文的几个基本特点。三个单元分别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三方面入手,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处在诗歌之部与散文之部的衔接点上,还肩负着从诗歌学习向散文学习的过渡和区分诗歌、散文特点的重任。

1 .了解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有助于从宏观上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衡量这几篇文章,从而认识他们的教学价值,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顾名思义,这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比较体味诗歌与散文在“形象”创设上的不同。所以, “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多样化手段,还要关注形象创设方面散文与诗歌的区别。

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诗歌形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

而不同的散文类别,艺术形象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主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2 .了解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文体和内容,有助于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

( 1 )文体对象方面

本单元所选作品,文体可谓多种多样。既有山水游记类散文,如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寓言式的哲理型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庖丁解牛》;既有气势磅礴的赋体史论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阿房宫赋》;也有人物传记类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项羽之死》和推荐作品《西门豹治邺》与《大铁椎传》 。

( 2 )文体内容方面

本单元所选六篇文章,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既有对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的描写,又有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精湛鲜活的故事场面的精彩叙述。既有对宫廷建筑和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也不乏对生活中普通道理的生动阐述。

(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选修课“诗歌与散文”模块的学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从中可以看出,具体到古代散文的教学,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层面。

1. 积累、整合层面。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散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散文名篇。学习古代散文体裁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 思考、领悟和感受、鉴赏层面。

阅读古代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古代散文的艺术特性。

3. 发现、创新层面。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根据课程目标对于选修散文教学的几个层面的要求,我们将本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 1 .强化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积累相应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知识。

2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品味文中精彩优美的语句,使学生体会到古代散文在创设形象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古人的观点看法,发展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1 .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

首先,相比刚刚结束的诗歌之部,本单元每篇作品的容量都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其次,本单元七篇文章,内容涉及面广,文体多种多样,不易把握;另有,高二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定量的文言文,但由于文言毕竟不是现代人常态的语言形式,他们的文言语感并不强,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并不多,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很不够。

2 .学习兴趣可能不够浓厚。

文章所写的内容毕竟与现代生活相距较远,而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学生都很不熟悉,再加上语言文字的障碍,很可能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才不至使整个教学流于简单枯燥的语言文字的简单梳理。

基于上述学情分析,结合教材特点,我们确定教材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疏通文句、梳理文言文语法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欣赏、分析、把握各类文章中创设的鲜活的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

指导学生欣赏、分析、把握各类文章中创设的鲜活的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通过对比阅读,把握诗歌、散文在创设形象方面的不同。

(四)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拟用 7 课时:《过小孤山大孤山》 2 课时,《庖丁解牛》 1 课时,《项羽之死》 2 课时,《阿房宫赋》 2 课时。

二、课文分析与教学指导

《过小孤山大孤山》

一、整体把握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 1170 ) 八月一日 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也是一篇游记散文,写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作者船行于长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见所游,非止一处,为避免重复单调,需要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文中写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写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洛其上,如宝装屏风”,写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写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写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独特的形象。

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沉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全文共 3 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 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 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

③ 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④ 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手法上,由于景点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所以,作者注意了景点之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形成了多样性的统一之美;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另一方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文章主旨: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二、教学指导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 .预习:对照课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自主疏通文意。标记有疑问的地方,等待课上交流。

2 .课堂学习。

⑴先请学生提出预习时存在的语言困难(翻译不一致或不懂的地方)讨论解决。 预设:

①杰然特起 特:特别起:突起突出。

②如宝装屏风 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宝石。

③但祠宇极于荒残 于:语助词,不译。

④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状语后置,若稍以楼观亭榭饰

⑤不与江水相乱 乱:混杂、混淆

⑥岸土赤而壁立 壁: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⑵疏通文意。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游记,移步换景,时间顺序; 内容:记游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所见所想。

(二)突破重点难点——游记散文形象性的体现

(一)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第二段并概括小孤山的形象特征。(要求:概括的特征要说明依据,找出原文语句并直译,落实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准确翻译)

预设:

1 .峭拔秀丽 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2 .巉然孤起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3 .祠宇荒残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总结:游记散文的形象性体现在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上。

(三)思考探究——在形象的创造方面,诗文之别体现在何处?

陆游笔下的小孤山孤立峭拔、秀丽却荒残,这孤立峭拔会不会就是孤山得名的原因之一呢?无独有偶,苏轼也有一首写小孤山大孤山的诗(教材 P70 )——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可以就同一内容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

1 .齐读《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江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2 .画中的长江绝岛恰好就是小孤山和大孤山。题画诗中的大小孤山的形象特征是怎样的?请概括诗中小孤山的形象特点,并说明依据。

预设:

特点①孤立峭拔 依据:处于江中央(孤立),崖崩路绝、乔木搀天(峭拔) 特点②秀丽 依据: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像新妆的女子一般秀丽)

3 .这两篇诗文不约而同都表现了小孤山大孤山的孤立峭拔和秀丽的形象特征,创造形象的手法和艺术效果有何不同?可以请同桌同学交换意见,谈谈看法。

预设:

⑴创造形象的手法

散文:

①对比烘托

/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②具体描绘

/ 碧峰巉然孤起,??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

诗歌:

①夸张 /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②比喻 拟人 /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⑵艺术效果

散文:形象丰富除孤立峭拔、秀丽外还有荒残,描绘真实客观。

诗歌:形象突出,运用比喻拟人,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总结

诗文同写小孤山大孤山,创造形象的不同表现为:

文 诗

语言形式 舒展自由 凝练工整

形象特点 丰富形象逼真 精炼传神

创造手段 对比烘托 比喻拟人

艺术效果 贴近实际 境外之境

《庖丁解牛》

一、整体把握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题目是后来加的。养生主,就是养生的主旨,也就是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文章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第 1 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踦,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这一段句式整齐,对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曲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第 2 段~第 4 段):记叙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 2 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层(第 3 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

第三部分(第 4 段):写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应规律的思想。

文章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的主旨。那庄子所讲的养生的道理是什么呢?庄子在《养生主》中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古代 欣赏 经典古代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