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到玉树,,我们进步了多少 汶川大地震温讲话哭了

发布时间:2020-02-2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编者按:   今天我们哀悼玉树,为它捐款,但对死者最好的哀悼方式应该是重建这个地区,让这里的人们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不再那么脆弱。玉树地震中倒塌的大都不是现代结构的建筑。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康晓光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这说明中国的繁荣和发达的辐射力仍然是有限的,”目前中国已经发展到了可以快速、有效救灾的阶段,但还没达到能够大规模防灾的水平,这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玉树地震全面检验汶川经验
  距汶川大地震不足两年,又发生玉树地震。无疑,这次抗震救灾是对汶川经验的一次检验,检验的结果将直接反映我们对灾难的反思是否到位。与汶川大地震相似,玉树地震发生后,当地电力、通信全部中断。庆幸的是,玉树机场经初步评估后确认可以投入使用,14日13时18分第一架从青海出发的救援飞机安全降落,这是条至关重要的空中生命线。
  灾难骤临,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即启动一级响应;中国地震局启动一级响应;青海省启动重大灾情二级预案;中科院将遥感飞机派往玉树地区执行地震应急监测任务;武警青海总队2000多名官兵从西宁和格尔木分头赶往地震灾区;14日15时30分空军3架飞机从北京南苑机场起飞;西藏、甘肃、陕西救援队处于待命状态。
  这些都是灾难中的好消息,各类机构的行动效率即是灾区人民生命的保障。商业公司也在行动,中国移动表示它的“超级基站”还在正常工作;中国电信表示已紧急向灾区调拨应急通信车、发电车、光缆修复车、卫星电话等;中国联通则表示,已对玉树所有用户在系统中设置为欠费不停机用户,确保通信畅通……这些都直接来自汶川经验。
  而最令人欣慰的是民间力量也迅速行动起来,在信息仍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壹基金的救援联盟已派出救援队,并筹集了200万元的物资,其效率一点儿不逊色于政府机构。显然,众多的民间救援队、志愿者组织在汶川之后迅速成长、成熟起来,它们的力量已不容轻视,但愿指挥机构在整合、调配这些力量方面也同样能做得比之前更好、更合理。
  从目前所能收集到的信息看,所能作出的评估是,玉树地震的初期救援方面是让人满意的,甚至应该给一个高分,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进步,更是体现国民的进步。我们得感谢汶川,这是以巨大代价换来的进步,同时希望进步不仅仅在救援方面,而是全方位的进步,期待那些曾在汶川地震中被打了低分的方面这次也能让人满意。
  
  前震为什么不报?
  4月14日凌晨5点40分,一位青海玉树的网友留言说:“睡觉的时候,房子很强烈地摇了十多秒,我住在3楼,请问哪个地方又地震了,都不敢睡觉了。”
   两个小时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灾害应急系统启动后不久,有声音也在试图寻找另一个难解的答案:仅仅隔了两年,先是汶川后是玉树,同在青藏高原地震区,同在一个南北地震带,但谁能事先预测下一次地震?
  青海省地震局证实,在大震前夕,5时39分,同一位置发生了4.7级地震,不少居民被震醒,逃出了门外,但这是一次被有关部门错过的前震,青海省地震局虽然做了会商,但是没有进一步动作。
   很多人在问,上世纪70年代辽宁海城地震预测能够突破,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这种成果,哪怕再来一次两次准确预测也好。
   时间回到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市发生大地震,震级7.3。当时,我国地震部门曾经作出中期预报和短期预报,这也是在世界历史上官方第一次成功地预报7级以上大震。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学者许忠淮告诉记者:“当年远不及信息化时代,政府通过发布告和广播,通知大家夜里去平地看电影,把灾难损失减少到很小。”
   许忠淮现在的解释是,在玉树地震前2个小时,有4级左右的前震。一般情况下,观测到地震前兆,相关部门会有所警觉,并组织会商,但当地地震监测台站稀少,发生大震的时间又是在早晨,很难迅速判断这是大震的前兆。
  中国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对记者承认:“汶川地震后在各地建设了更多监测台网,但是要看到,地震预测依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难题背后的惨痛教训是,唐山大地震已经时隔30多年,汶川地震后依然没有看到地震预测有明显进步,这也让和地震研究相关的部门广受责难。
  “早在1966年邢台地震后,周恩来总理告诉我们,不能只是留下地震救灾经验,要多做分析研究,找到其中的规律。”许忠淮说道,当年各地监测是人工进行,而现在是电子化、数字化,各地的信息可以迅速集中到总部,手段越来越先进。
  可惜这次玉树地震,我们在预测和上报上没有走得更远。
  
  脆弱的校舍
  《京华时报》4月15日报道,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拥有3000余名学生的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学校的18间平房教室全部倒塌,几乎占了全部教室的80%,学校的两栋教学楼没有倒塌,但出现严重裂缝。数十名教师徒手挖掘废墟展开救援。截至14日21时,共有61名孩子从废墟中被挖出,其中34人死亡。据校长尼玛江才粗略估计,还有200余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下面。
  汶川孩子们的阴魂还未满两年,玉树的校舍又大面积坍塌,再次夺去大量孩子的生命。我们当然知道大自然的力量不可抗拒。但是,在震灾频繁的日本,那里的校舍是最安全的,甚至经常会成为避震救难中心。
  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可汶川地震之后,中国地震带的校舍并未得到严肃的检验和加固,所以才有了玉树孩子们的结果。
  灾难发生后,有谁对灾难认真地反思过?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人类总要遇见各种灾难,但我们不能总在一个地方跌跟头。
  
  愿玉树不再重复汶川的伤痛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时间较久、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唐山大地震,时间最近、让人最为悲伤的是汶川地震。比较而言,汶川地震的现场救援以及灾后重建等方面,对玉树地震来说更有借鉴意义。吸收汶川地震的经验和教训,防止汶川地震的某些悲剧在玉树重演,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
  汶川地震过后,不少领域进行了反思和检讨。例如,中国地震局成立了专门的总结与反思领导小组及其咨询工作机构,通信保障、交通等方面也有反思。但是这些总结和反思能在玉树地震救援以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多少作用还是一个未知数。显然,玉树地震将全面检验我们对汶川地震的反思成果。
  众所周知,汶川地震后有无数志愿者参与救援和灾后重建,发挥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是中国公民社会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但需要反思的地方同样不少。有调查报告显示,志愿者存在五大问题:管理混乱、后勤保障匮乏、缺少专业素养、存在地区偏好、极个别志愿者的动机问题等。可见中国的志愿者体系还有待完善,玉树地震还将再次考验志愿者。
  从地震救助体系来反思,可以说与现代地震灾害保障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不但对地震承受和管理的能力建设滞后,而且缺乏应对巨灾的风险分担机制;不但偏远地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存在不足和短缺,而且鼓励捐助的税收制度等还有待健全。例如,玉树地震发生后,医疗设施和人员不足的问题,就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短缺的体现。正是因为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总在付出沉重代价。
  从地震监测到地震救援再到灾后重建,我们唯有借鉴以往经验,吸收以往教训,才能不让玉树地震重复汶川的某些伤痛,减少抗震救灾中的不当行为,让更多生命获得新生,使财产损失减到最小。我们要意识到,每一次包括地震在内的自然灾害过后,其实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正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够好,所以总有遗憾,但愿我们能吸取以往教训,不再重复过去的遗憾。
  (材料据自《中国工商时报》《现代快报》《华夏时报》《京华时报》)

相关热词搜索:玉树 汶川 从汶川到玉树 我们进步了多少 汶川玉树地震捐款总额 汶川地震不能说的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