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说理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先秦说理散文篇一:中国文学史之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 三个发展阶段 :

? 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

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 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语录体散文

? 特点: 简单的言行记录,无完整篇章

? 代表著作: 《论语》、《老子》、《墨子》

? 第二期:战国中期论辩体

? 特点: 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仍以对话为主。但篇幅扩大,论题集中,

开始向长篇议论方向发展,专题论文初步形成。

? 代表著作:《孟子》、《庄子》

? 第三期:战国后期专题论文

? 特点: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文体制。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里。

? 代表著作:《荀子》、《韩非子》

第一节 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

一、孔子的生平

孔子祖上是宋国贵族,移民到鲁国。孔子出生于鲁国,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吏,曾任中都宰、司空和大司寇,短期代理鲁国国相。

? 聚众讲学。首开私学之风,冲击世袭制度,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 周游列国。传经布道,谋求施政,但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故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 整理古籍。暮年返鲁,整理《诗》《书》《礼》《易》,根据鲁史修订《春秋》。

? 二、《论语》其书

(一) 《论语》的成书

《论语》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的主要记载孔子言行的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是一部儒家经典。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 《论语》的流传

汉代有《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种。

? 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

? 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

? 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

?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

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

? 现存《论语》(鲁)共20篇,492章,约16000字。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

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 (三)《论语》的注本:

三国魏人何晏《论语集解》,

宋代邢昺bǐng 《论语正义》,见《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

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中有《论语集注》,

清代刘宝楠父子有《论语正义》。

今人杨伯峻先生有《论语译注》,后附《论语字典》。

? (四) 《论语》的思想

? 政治思想:

? 1,治国以礼:孔子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宗法等级制度,以保持社会的有序性。 ? 他极为向往西周的盛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①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②反对各种越礼行为。鲁国季氏僭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他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③强调为政必先“正名”,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2,为政以德(仁政):核心思想 “仁”

? ①在不破坏等级名分的前提下对包括一般劳动者在内的众人给予尊重、同情和爱

护。

?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泛爱众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 ②反对过度剥削。

?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 ③反对用暴力掠夺和征服

? 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原作“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从俞樾《群经平议》改),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④主张对百姓进行教化,反对滥施刑罚

? 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

? ⑤仁同时又是孔子提倡的道德修养,具体来说,就是在“爱人”的基础上,克制个人

的欲望,自觉地维护伦理道德规范。

?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教育思想:

? 有教无类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文艺思想:

? 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重视诗、乐对人的教育熏陶作用 。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

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 审美情趣:

①要求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高度统一。

辞达而已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提倡中和之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 (五)写作特点;

? 1,记言

? ①或者是直陈己见,或者是人物对话。其特点是浅显生动,言简意赅。

? 《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②书中有些段落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概括出哲理,凝练隽永,耐人寻味。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③善于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④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

? 比喻 :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论语·为

政》)

? 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长短相间,错综变化,造成纡徐婉转,抑扬唱叹的效

果。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论语·学而》)

? 子曰:“大哉!尧舜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其有成功

也;焕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 2,记事:一些生活片段,具有简单的情节和场面 。

?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杀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 又如“季氏将伐颛臾”、“阳货归孔子豚”、“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遇荷蓧丈人”等

章,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表现了简单的事件和人物关系。

? 3,写人

刻画出孔子和孔门著名弟子及其他人物的形象,描绘出人物的仪态举止、神情口吻和音容笑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 孔子:

? ①大量富于个性特征的言行,真实再现了他的为人及音容笑貌。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 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巧言令色,鲜矣仁。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

有斯疾也!”

? ②对他的生活起居、言谈举止作了细致描绘 。这些生活细节,使人们看到了一个

守礼而行,严肃庄重而又谦和温厚的仁者形象。

?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 食不语,寝不言。

? 席不正,不坐。

? 寝不尸,居不客。

? 升车,必立正,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 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

? 第二节 墨子与《墨子》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 一、墨子与墨家

1,墨子

墨子(约前468—约前376年)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学家派创始人,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附有墨子传24字。墨家学派人数众多,主持正义,不畏艰险,有严密的组织,宗教色彩颇浓,与儒家并称显学。

? 2,墨家后学

墨子死后墨家分裂成几派,其中一派著有《墨辩》,发展了墨子的逻辑思想,是后期墨家的主要派别。另一些墨家后学则推行墨子的宗教思想,演变成为游侠。墨家学派战国末期衰微,汉代以后后继无人,销声匿迹。

? 二、 《墨子》

《墨子》原有71篇,今存53篇。有的是墨子本人所著,有的是弟子记录整理墨子言论而成,有的是墨家后学所写。

墨子和《墨子》历来不受重视,历来很少有人研究,这是因为:第一,墨家讲平等,封建统治者不接受;第二,墨文缺乏文采,封建文人不欣赏。

司马迁将墨子传附于《孟子荀卿列传》末尾,只有二十四字。

清代孙诒让作《墨子闲诂》,并补墨子传记,始作系统解读。

? 三、十大主张

尚贤、尚同;兼爱、非攻;

节用、节葬;天志、明鬼;

非乐、非命。

核心思想:兼爱 爱无差等

兼爱 非攻

“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等的爱,与儒家强化等级差别相对,更具有平民意识。

“兼爱”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非攻”,即反对进攻性的战争,但支持、参与并且擅长防御性的战争。

尚贤 尚同

“尚贤”即任人唯贤,以反对贵族世袭制度。“尚同”是对“尚贤”的发展,倡导国家政治和道德标准的统一。这两大主张与儒家、法家基本相同。

节用 节葬

“节用”是指节约活人的生活用度,“节葬”是指节约死人的丧葬费用。

天志 明鬼

墨家相信天的意志和鬼神的存在,折射出对现实社会强权主体的怀疑,不同于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

非乐 非命

“非乐”即反对儒家的礼乐制度,是“节用节葬”主张的延伸。

“非命”与儒家所谓“死生由命,富贵在天”相对立,认为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天命的安排。

? 四、墨文风格

1,逻辑推理严谨,明确三表法、类推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首开论辩散文之先河。

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

? 2,通俗流畅、说理透彻,朴实无华,不加修饰,崇实尚质,与孔子所谓“辞达而

已”、“文质彬彬”“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等审美原则相对立,体现了墨家特有的文章审美情趣。

? 五、《墨子》于先秦说理散文发展的意义

?《墨子》有承前启后作用,它的文体呈现出由“对话体”向“专论体”过度的趋

势。

?1,各篇出现了简明扼要的标题,此标题并非可有可无,也不像《论语》

那样任取文章首句以作篇名,而是如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有概括全篇中心思想的作用。

?2,它里面虽也有语录,但不再各自孤立,而是围绕中心论题,连缀成一

个整体。就每段语录而言,都是该篇文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各篇中虽仍见“子墨子曰”,“夫子曰”,“子墨子言”,说明它在形式上

仍未完全跳出“语录体”对话模式,但文章谋篇布局已初具章法,颇有自觉为文的倾向。其文纲目昭然,层次分明,已构成初具规模的完整篇章。

? 《墨子》文体有因有革,它的出现无疑是散文文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非攻》的推理

窃桃李亏人——不义——非之罚之

攘人犬豕鸡豚亏人——不仁兹甚——非之罚之

取人马牛亏人——不仁兹甚——非之罚之

杀人取戈剑亏人——不仁兹甚——非之罚之

攻国——至大为不义——从而誉之

不知义与不义之别

杀一人→一重不义→一死罪

↓ ↓ ↓

杀十人→十重不义→十死罪

↓ ↓ ↓

杀百人→十重不义→百死罪

先秦说理散文篇二: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

?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们

?印度——释迦牟尼

?中国——孔子、老子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一、诸 子 百 家

?诸——诸者,非一之词。兹称诸子,对于群经诸史而言。凡著书立说,自成一家之言者,统称子书。

?子——夫子者,男子之美称。古者凡有道德,有学问,有爵位者,皆可称曰子。

?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将诸子百家概括为 ?刘歆《七略》中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

?

二、诸子散文的发展轨迹

?1、语录体:

?《论语》——萌芽。

?2、对话论辩体:

?《孟子》

?《墨子》和《庄子》 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3、专题论文(专论体):

?战国末期,《荀子》、 《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钱穆:中国几千年文化,上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传,近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开。 ?孟子:夫子之学,集大成者也。

?古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 子

?祖先本是后裔。六世祖孔父嘉《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畏华氏之逼而奔鲁”其曾祖父孔防叔逃到了鲁国。父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孟皮 ),病足,复与颜徵在生孔子《孔子世家》:?°纥(70岁)与颜徵在(20岁)野合生孔子?±。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 “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

? “中都宰”市长 、“司空”建设部长 、“大司寇”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 语》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语录体 15917字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太宗赵匡义

“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论语》的文学价值

?(一)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二)语言精炼平实,含蓄隽永,概括力强,且长于用各种语气词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比物连类手法:子贡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论语》的文学价值

?(三)以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富有启发性、哲理性,流传于后世,许多成为格言、成语.

?议政论道之语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朝闻道,夕死可矣”,“逝者如斯夫”,君子坦荡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循循善诱之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评文说艺之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名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本篇中有人物,有对话,有情节,有动作,首尾圆合,基本上具备了篇章的规模。 ?孔子及其几个弟子的形象、性格也比较鲜明。

曾皙回答的一番话描绘了一幅“春暖图”,这跟“志”有什么关系呢?孔子为什么赞成曾皙的话? ?南怀瑾先生说:

?“曾皙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

的那个理想。”

?“孔子与曾皙的一段话,可以说进入了最高潮,师生之间,说出了完美人生的憧憬。” ?“子路等人的政治抱负很了不起,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但曾皙就不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功不必在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点也。?”(南怀瑾《论语别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艺术特色

?(1)结构完整。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

?(2)对话简洁生动。

?(3)人物富有个性。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píng)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苏轼:“用舍由人,行藏在我”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

(《殷芸小说》卷一)

?子路杀虎,割虎尾,藏怀,取水,见孔子问:“上士杀虎如之何?” “上士杀虎持虎头。” 问:“中士杀虎如之何?” “中士杀虎持虎耳。” 问:“下士杀虎如之何?” 道:“下士杀虎捉虎尾。” ?愤,取虎尾,揣石盘。

?子路问:“上士杀人如之何?” “上士杀人用笔端。” 问:“中士杀人如之何?” “中士杀人用舌端。”再问:“下士杀人如之何?”“下士杀人怀石盘。”

《楚狂接与章》

? 楚狂接與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楚狂接与章》

?文中着重刻画了接与的“狂”:

?他敢于“歌而过孔子”,很快又“趋而辟(避)之”,行为大胆,一狂;

?他敢于指责孔子,并劝孔子改弦易辙,二狂;

?他认为“今之从政者殆而”,对现实政治有清醒的认识,隐居避世必有不得已的苦衷,故采取不合作不调和的态度,三狂。

老 子

?1、老子生平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详考其乡里姓氏及其子孙,始谓 ?做过周天子的

?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弋,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而上云天,吾今日见老子,其龙在耶?”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出关

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老子思想

?一、哲学上:思辨性极强,影响深远

?“道”——万物之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与“无”的辩证统一

?“道统有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无”是宇宙万物的原始,“有”就是天地万物的理由。

老子思想

二、政治上:“无为而治”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

?“为无为,事无事。”“以无事取天下”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思想

?三、人生观

?贵柔,守雌反对刚强 进取

?四、美学上

《老子》的文学性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是一部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语录体著作。

?一、散韵结合的诗体散文——新文体。

?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十一章)

《老子》文风之美

?《老子》的文章,神思恢宏,意超象外,析理入微,极具理趣之美;

?结构严谨,句式多变,言辞精炼,富有词章之美;

?常假比兴,形象生动,情感丰富,毕现形象之美,且讲求押韵,注重节奏,往复回环,亦不乏音乐之美。

?刘勰说它 “五千精妙”(《文心雕龙?情采》)

老 子

?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 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希腊哲学和老子的哲学是世界哲学的两大源头。

?鲁迅:“不读《老子》,不知中国的文化”。

《墨子》

?“盖墨翟宋(鲁)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史记》) ?“好学而博”(《庄子·天下》)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

?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汉书?艺文志》载:“《墨子》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墨子》的文风

?1、尚实尚质,言之无文。

?这与墨子思想富于现实性、针对性和功利性相适应。唯恐“以文害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以“秦伯嫁女”、“买椟还珠”说明

?2、讲究逻辑,明辨是非。

?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非攻》

?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孟 子》

?孟轲,邹人,生活于战国前期。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后世尊为“亚圣”。

?生平事迹:

?(1)身世:贵族之后。

?(2)少年教育:受业子思之门人;孟母三迁。

?(3)周游列国:倡行“仁政、仁义”。

?(4)老年著述并授徒:与弟子合著《孟子》七篇,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 孟子思想主张

?( 1)民本思想:与民同乐说和民贵君轻论;

?(2)(王道)仁政学说:反对兼并战争,减轻赋税和制民之产,举贤任能,加强教育,教“孝悌忠信”;

?(3)性善论:反求诸己;

?(4)实行仁义;

?文学思想

?第一,以意逆志(诗歌评论)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第二,知人论世(文学欣赏原则)

?第三,知言养气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散文艺术

?一、论辩雄健,有纵横家风气;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农家许行: “君民并耕而食”陈相

先秦说理散文篇三:先秦散文的说理艺术

先秦诸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以《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例

苏凤睿

[摘 要] 先秦诸子散文是特殊的文学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独特审美形式,其体裁的独立,审美的标新,为中国散文奠基。其说理艺术具有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 诸子散文;说理艺术;

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就其本质而言,是哲学、政治论文,但在论述论证中取譬设喻,运用形象化的手段等,则开了中国文学散文发展的先河。先秦

先秦说理散文

诸子散文的风格,各师其心,其异如面。《论语》的简括,《孟子》的雄辩,《墨子》的严密,《庄子》的奇幻,《荀子》的浑厚,《韩非子》的峭拔,其独特鲜明而成熟的风格,无一不令人赏心悦目,击节称赞。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到:“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体备。”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辩论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一、 先秦说理散文的繁荣

先秦是个大变动的时代,诸子们面临着严峻的课题:首先,旧的制度行将崩溃,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新的社会制度;其次,如何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实现全国的大统一;再有,怎样运用历史的、现实的经验为之服务。这些便是带有根本性的学术总课题,先秦诸子散文正是围绕着这总课题,竞相撰文的。“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汉书·艺文志》)这一变革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其精神基础,则是由于“士”的阶层的兴起而出现的思想活跃局面。这些忧国忧民之“士”,或奔走于诸侯各国之间,宣扬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治国之道,或讲学著书,表达对社会、人生、教育等诸多

① 李汉雄.中国散文之派别_先秦散文概况.[J].文学知识.语文天地.2009年第10期.

② 胡明珠.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第22卷第1期. ③ 廉敏.略论先秦散文的特点.[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1卷.第4期.

④ 袁行霈.中国文学出版社.[M].高等教育出版社

⑤ 范能船.论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成就.[J]零陵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

⑤④③②①

方面的哲学思考。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领域的空前解放,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说理文体制的逐成熟

先秦时期,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论语》是语录体的散文,主要记述孔子言行,可以称之为“孔子言行录”,由孔丘的学生和孔门后学辑录而成。工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约一万五千余字。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是较长的一章,记孔丘与然有、季路关于季氏家族(康子)将要攻伐颛臾的谈话,真实地表达了孔丘维护周室分封制度、反对兼并战争而提出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想。人物对话口吻,神情态度,都写得逼真。有不少章往往写出生动的谈话场面和活跃的人物性格。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传坐》(《论语·先进》)《子路从而后》(《论语·微子》)等。这些篇章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论语》的文学性体现在以想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如“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等等,形象简约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论文》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战国时代老子的后学根据他的学说写成的,共八十一章,分《道经》、《诗经》上下两篇。《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老子》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其文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练的哲理诗,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像诗,也像歌谣,《老子》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形象,深入浅出地阐明深奥的哲理,并且言辞简要、旨意深远。如第六章描写“道”孕育万物,生生不息的情状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牦。玄牦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以形象的比喻小巷玄妙的哲理,文气跌宕流畅,句式连环相对。虽然就说理文文体来说,《老子》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但他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逐步成熟。战国中期的《孟子》散文也是语录体,

① 胡明珠.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第22卷第1期. ② 季镇淮.谈谈先秦诸子散文.[J].中国期刊网.

③ 范能船.论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成就.[J].零陵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

③②

传说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合作写成的,共七篇。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每篇又分上下)攻击三千五百字,每篇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论述。全书不仅记录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孟子》要比《论语》铺展、丰茂的多。《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梁惠王上》)是一个长篇,记录孟轲和齐宣王(公元前332-314)的一次谈话,集中地表达了孟轲的“仁政”思想。孟轲自称“知言”,善于听别人的说辞,也善于向别人陈述自己的主张。这篇记录表明,他不是把自己的“仁政”思想直接地概括起来加以论述,而是曲曲折折,用种种事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把它引导出来,使听者一步步地落入自己的思想圈套,以达到宣扬自己主张的目的。二是,用具体事例,用可观、可感、可听的事物来叙述与议论。从眼前小事件、常识以至引经据典,随机应对而不离其宗。孟子在运用事例来说理时往往欲擒故纵,引而不发,直到事理已明,才一语道破,使论点明确无疑。通篇语言明细流畅,意无不达;态度从容,自视甚高:变现了典型的游士风貌。《孟子》中比喻来说明抽象复杂的道理,七篇261章中,有93章用了159种比喻;善于欲擒故纵,因势利导;善于由小而大、由近及远地层递推论;善于选用语言故事阐述抽象的道理,对我国的论辩艺术有深远的影响。《孟子》要求知人论世、知言对辩,强调出言必有所指,议论必有所辩,辩中必有所驳。它以驳论为主要的或突出的论证方法,或以破为主,破中有立;或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孟子的辩对散文又是古代纹章学与逻辑学的共同结晶,它以概念清楚作为辩对的前提,并运用比较法、归谬法、以敌之矛攻敌之盾、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多种驳论方法,在我国文章是与逻辑史上,第一次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文章学逻辑学合为一体。孟子运用各种譬喻,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如娴熟, 摇曳多姿:以物为喻, 深入浅出:以事为喻, 情理显然,以故事为喻,入木三分。类比鲜明,茅盾突出,书中随处可见。他还用扩大的譬喻形式即寓言故事来说明一理,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说明当时求“富贵利达”的游士的可鄙,有细节、场面,有人物活动和刻画,实际就是后世“小说”的雏形。此外,他还往往借住历史或把传说和神话当成历史来讲明他的道理,这是“法先王”的儒者所惯用的手法,特别是孟轲以“闲(卫)先圣之道”自命,更讲得详细,具体和生动。在孟子之前的《墨子》以及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墨子》此书也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工其中《耕柱》、《贵义》等五篇,和《论语》的形式相近,是墨翟及其门人的言语记录。据《汉书·艺文志》记载

① ③②①杨小青.孟子的论辩艺术.[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第18卷第2期.

② 章沧授.论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先秦诸子散文艺术漫谈之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五年第四期.

③ 季镇淮.谈谈先秦诸子散文.[J].中国期刊网.

共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墨子散文具有质实简朴的风格。墨子崇实重行, 其立论强调实践, 选说注重历史。《墨子》中反映了的主要思想和代表其说理风格的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这些篇目的标题都概括了论述的中心思想,也许是编辑者所加;大量的“子墨子曰”,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者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墨子》有意识地把形式逻辑用于论说文中,开了我国名学的先河,加强了论说文的逻辑性。如用“类”、“故”、“孛”等重要的逻辑概念。再如用“辟”、“侔”、“援”、“推”等重要论证方法。又如用“本(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原(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用(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人民之利)”——“三表”衡量言谈是非标准。这种做法,不但在先秦逻辑是上有突出贡献,而且对如何在论说文中正确使用形式逻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庄子》又名《南华经》,共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分内外篇和杂篇。内篇七篇为庄周所作,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被认为是庄周的弟子与后学记述庄周言行的著作。《庄子》是庄子学派的总集。《庄子》中也有许多是论点集中地论文。很难区分哪些是庄周自己作的。每篇都有题目,大概是后人加的。实际往往又不是完整的一篇,而是若干片断的集合。庄周一派的散文是庄周主观唯心论最巧妙地表现形式,就是“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庄子·天下篇》,表示其对事物的主观唯心的的看法。它们的一个无可比拟的特点,就是“寓言十九”,把他们的“道”寄托在大量的故事里。庄周在吧道理讲得具体化、形象化方法上,尤为繁复、奇特,以至于玩弄、滑稽。《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借以说明养生的道理,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善于避开矛盾,自由自在。他所写的厨工长期宰牛的实践经验尤其真实性和生动性,这是诸子散文中少见的对事物的具体描写,是他艺术上的独特的成就。但根本的问题是他把厨工宰牛的实践经验夸大和歪曲了,使之神秘化,以达到其主观唯心主义的结论。再如木工斫轮(《天地篇》)石工斫石(《徐无鬼篇》)、铁工的锻钩(《知北游篇》)等,通过故事化,而把他们夸大歪曲为神秘莫测以至根本无所用的表现,从而表现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庄周一派散文的一种艺术手法。《庄子》中的许多篇章虽然围绕论题仍有不少对话,但许多篇章整篇不是问答式的对话结构,而是以多则构思奇妙的语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是其思想激情的独特性和创作寓言的特殊性的产物。庄子散文没有空洞议论, 没有抽象说教, 他借助寓言, 融论于说,③②①

②谭元昌.谈《墨子》散文的特色.[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通辽).1993年第1期. 刘凤泉.先秦诸子散文总论.[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8期第2其.2007年4曰.

③ 李汉雄.中国散文之派别_先秦散文概况.[J].文学知识.语文天地.2009年第10期.

表现出独特的文学风格。

表现出独特的文学风格。《庄子》大量运用了寓言。《庄子》的寓言,气势浩大,奔放无羁;善于想象,大胆夸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波澜起伏,变化多端;构思巧妙,选材得当。《庄子》的寓言数量多,又具独立性,表现性。《庄子》运用比兴,“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诉”,天地日月、风云雨雪、鸟兽鱼虫、花草树木无不人言人语,心理言行,皆能跃于笔端纸上。刘熙载《艺概》论及先秦散文特别是《庄子》时说:“此诸书,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庄子》还通过语言,刻划了社会上各种人物,有传说的、虚构的、实有的,约近400人;同时对自然界各种飞禽走兽的描写也都新奇、逼真、传神。《庄子》的寓言式我国寓言的先驱。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荀子、韩非子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标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出生于战国纵横之世的荀子,是由儒家学派向法家学派过渡中的散文大家。由于有前人孔、孟、墨、惠、老、庄诸子学说及散文创作可供借鉴,议论体散文盗了他手里,已发展到了先秦散文的最高阶段。荀子的文章有高度的组织系统性和逻辑分析力,几乎每一篇都是很完整的议论文。无论从立意的完整、结构的严谨、主题的明确、题目的概括, 乃至于表现手法的娴熟, 以及句祛的整陈、妙喻的横生、排偶的辅张, 都标志着散文的固定成形。《荀子》是荀况自著,其中有错简,有少数篇是别人加入的。它脱离了语录体的影响,表现了专题思想论文的完整形式。作者也非常主义语言的形象化,使道理能表达明晰,如《劝学篇》几乎绝大部分是用譬喻说理的。全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主旨,演绎推论,层层深入,阐释谨严,说理透辟。其次,荀子文章应用语言的能力很高,辞藻丰富,句式多变,并且善于使用生动的譬喻,使文章喻议交融,读之精彩动人。同时他也研究名词或概念的涵义与实际的关系,主张“名定而实辩”,“制名以指实”,主义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特别著名的是他吐出“持之有效,言之有理”的论辩方法,就是立论不仅要有根据——现实、历史和科学的知识,而且要讲出其所以证明一理。他反对名家人物利用抽象的概念而歪曲具体事务,进行诡辩,如“杀盗非杀人也”之类,荀况文章,一般表现宏富、深广,思维周密,分析详尽,逻辑性强。语言雄健有力。荀子作为我国先秦时代辩说艺术的大家,他的比喻修辞理论正是根植于他的论说实践的,是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说:“战国之文,深于

① 刘凤泉.先秦诸子散文总论.[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8期第2其.2007年4曰.

② 皇甫修文.哲理和艺术的融合——先秦散文的美学分析(一).[J].中国期刊网.

③ 郭纬国.先秦散文逻辑性浅析.[J].青海师专学报.一九八九年第三期.

④ 赵浩如.先秦散文四讲(下)[J].教学参考.

⑤ ⑤④③②①李汉雄.中国散文之源——先秦散文概况.[J].语文天地.2009年第10期.

相关热词搜索:说理 先秦 散文 说理散文阅读 议论说理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