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丽:真正的劳模能带来多少感动】李素丽怎么当上劳模的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李素丽,上世纪90年代一个响亮的名字,北京公交公司优秀的乘务员。从一位公交乘务员一跃成为全国劳模之后,李素丽的名字一瞬间响彻大江南北,无数的掌声,鲜花和聚光灯争先恐后地对准了她。她成名了,她走红了。然而走红了的李素丽如何对待鲜花与荣誉?尔后的十几年里,她又选择了怎样的一条人生道路?
  
  李素丽哭了。
  手握麦克风,平日里能言善谈、语速如机关枪一般,此时竟哽咽着、难以说出完整的话语;一贯强调“女人化妆是对他人的尊重”,因而对镜一番“抹饬”的妆容,此时也被泪水洗成“熊猫眼”。
  这是元旦前夕,北京公交李素丽服务热线96166开通七周年的日子,李素丽和她的热线姐妹们搞了一个小小的庆祝会。室外冬寒凛凛,室内暖情涌动,平素就“亲如一家”的那份情意,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突然释放,以致竟出现几位“主持人”相拥而泣的场面。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集体。
  想得到吗?穿戴得明星似的4位主持人,那全套的“行头”――红纱裙、红马甲、红套装,都是从李素丽家“搜罗”来的,有的还是李素丽亲手缝制的。
  看得出吗?那位长发披肩、穿着时尚、舞姿轻盈的黄姐,四年前还是个“一天三顿药”、穿着土气的“老正统”;而那位身着大红毛衣,放歌《阳光总在风雨后》的邓姐,竟是与癌症抗争三年的病人。
  听得出来吗?姐妹们舞动着双手、倾情演唱的那首旋律如圆舞曲般优美的《公交人的微笑》,其词作者竟是李素丽。
  李素丽,全国家喻户晓的劳动模范,曾经扶老携幼的21路汽车售票员,近几年渐渐淡出社会公众的视线,而与此同时,一条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公益服务热线96166,在北京城里广为人知。
  
  追求服务的质量
  
  从三尺票台到电脑、耳麦,劳模李素丽在新的平台上与千家万户的出行产生关联。她身后,带出一个60多人的劳模集体。
  公交李素丽服务热线96166,就设在地处莲花池的公交调度中心四楼,机房如一间普通教室大小。一进门,便能感受到二十几个人同时讲话的声浪,此起彼伏;连同敲击电脑键盘的声音,叽叽喳喳,如鸟儿在林,嘈嘈切切,又似珠落玉盘。
  工作台纵向排开,接线员头戴耳机与耳麦一体的通讯设施正“各说各话”。正前方,两个数字大屏幕实时更新,譬如比较直观的数字有:正在通话20个;当前排队39个;最长等待176秒……据李素丽的助手黄敬军介绍,经过七年发展“二次扩容”,热线的中继线已达120条,“这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内,120人同时拨打96166,都不会出现忙音。”
  拨打96166,一曲《回家》,温馨的感觉即刻环绕耳际,此时您的电话正被“电脑排位”,待听到李素丽略带低沉的导入声,电话接通。
  “您好,XX号为您服务。请讲。”
  “我从平安里到农大校区,怎么坐车啊?”
  “农大有两个校区,东校区和西校区,请问您去哪个校区?”
  “西校区。”
  “从平安里坐111路到西直门外下车,换乘651路。”
  对方再问:“末班车几点?”
  “请稍等。651路末班车22点30分;111路23点。”
  前后用时大约30秒。
  这边厢,接通电话,接线员先笑了:“什么?您不是乘车的是开车的?噢,迷路啦!从百望山公园去凤凰岭的路上,不知怎么走?”显然,接线员也很少遇到这种情况,还好,她用鼠标点出海淀区地图,边查找边答复:“您最好找到346路汽车站,沿着346路的线儿走,终点站西山农场,也就到凤凰岭了。”对方连声道谢,接线员也连声叮嘱:“这条线上有太舟坞、温泉,您中途留意一下路标。”
  对接线员而言,麻烦一些的是投诉:“噢,您说刚才有一辆×××路没开车门?您看车号了吗?”乘客显然有备而来。“在哪一站?木樨园。车是朝哪个方向开的?您贵姓?您需要回复吗?那请您留一下电话。我给您反映这问题。”挂断电话,接线员还要在电脑上逐项填写投诉建议表格,按程序上报。
  李素丽为接线员规定的服务忌语是:不知道,不能,不管。
  不过也的确出现过乘客投诉接线员的事例。据说主要问题是:看到未接电话多、排队等候时间较长、接线员心里着急,态度有时急躁。“工作上,我对她们可严格了。”出现投诉后要调出电话录音,全文摘录,张贴在过道的橱窗上“公示”,按考核制度给予处罚。按李素丽的话:教育本人,警示别人。
  据说,谁如果答错咨询线路,就罚她实地走一趟,以便熟悉北京城里难以数计的新建小区、街心公园、律师事务所的准确位置。接线员利用大量业余时间“走线”,由此,也留下了“经典段子”。
  两天里,杨琳跑了三趟颐和园。
  盛夏的一个休息日,沈之永带着3岁的胖儿子“走线”,两站地走下来,小家伙累得哇哇大哭:“妈妈,以后我再也不跟你走线了!”
  全市现有公交线路700多条,96166日均来电1.8万个。市民出行的热点问题,首先会反映到热线来。譬如取消纸质月票时,电话咨询就比较集中在如何买卡、退卡、如何充值;近期则集中在取消月票、优先发展公交的种种相关问题上。北京市交通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消息公布后,24小时内专门询问此事的电话479个。
  这条公益热线在市民生活中逐步地建立起自己的声誉。七年前刚刚起步时,只有5个坐席,15名接线员。经过“跨越式”发展,成为目前28个座席、61名接线员、120条中继线的格局。李素丽牵头创办这条热线,如今她带出了一个60多人的“劳模集体”。应该说,这是一次漂亮的“转身”。
  热线姐妹们获得的荣誉挂满一面橱窗:“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首都劳动奖状”“青年文明号”“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新世纪号集体”。她们还被北京市委、市政府、市总工会评为劳模集体……
  李素丽服务热线已成为北京公交的一个品牌,成为首都城市生活的组成部分。
  
  完善自身的修养
  
  她追求“做知识型劳模”。她主持婚庆、创作小品、写歌词,参加诗歌朗诵,她一步步地超越自己。
  每天清晨4点多钟,李素丽便起身下床,“可能是过去跑车形成的习惯,到点儿就醒。我这人从不赖床,醒了就得找活干。”
  进厨房,早饭、中饭“一把抓”,抽空还把屋子“归置”了。在这些方面,她舍得夸自己:“我干活麻利,有方法也有规律。我下班时间没谱儿,总归不能让女儿、老公饿肚子吧?”
  李素丽不到7点钟走出家门,从月坛到木樨地她常常步行:“一为锻炼,顺便路上也背诵点东西。”到木樨地站坐上大1路,牛仔上衣,长发垂腰,外戴一副墨镜。李素丽喜欢呆在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可每每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她下意识 地就要上前搀扶、帮忙上下车。这时就会有“眼毒”的人认出她“咦,看着怎么这么面熟啊?你是李素丽吧?”
  被人认出的时候,李素丽就大大方方地打招呼:“您好!您好!”可总有热心人喜欢聊聊,问她的近况,了解李素丽热线的情况,谈谈对公交的意见。这时的李素丽总是微笑待人。
  8点半上班,她不到8点就到了。机关下班后办公室相对安静,看书、写东西往往就在这时进行。李素丽说:“除了新闻联播,我很少看电视。那太耽误时间。”在对时间的挤压中,她攻读了一系列高等教育课程。
  1998年~2001年,她学完北京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培养的全部课程。
  1999年5月,经测试,获北京广播学院普通话水平一级乙等证书。
  1999年5月,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获一级合格证书。
  2000年,她在党校课程还没结束时就开始作到北方交通大学读书的准备。从2001年起,经过长达5年的艰苦学习,她修满学分,通过论文答辩,获北方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她保留着在北方交大读书时无线电工程学的笔记,弯弯曲曲的光波曲线图、密密麻麻的高等数学公式,让人很难将这些与手拿票夹的21路售票员联系起来。
  做一名知识型劳模,是李素丽的追求。在她那个居住面积40多平方米的二居室家里,几面墙壁都是书柜,“我们家就是书多”。
  她读书,比较侧重管理学、文化学、心理学和语言学,“这些都和我的工作有直接关系”。譬如,普通话语言发音,一般不注意,读去声乘(chèng)客,而标准读法是阳平乘(chéng)客;梅地亚的亚应读去声(yà)。此外她还喜欢张爱玲和冰心的文学作品。她习惯一边织毛衣一边看书,书旁还必备一本一笔,“随时把精彩的句子记下来。”
  “她总是让自己处于学习状态。”公交集团党委宣传部干部张桂芳,与李素丽相知相交多年,她说:“素丽外出开会,听到一些专家、学者的高水平讲话,一些新颖的观点,她笔勤,马上就记录下来。生活中、工作上,她处处是个有心人,要不然,她给接线员们讲‘怎样做人,怎样做有品位女人’,怎会讲出那么多道道来?”
  嗓音有些低沉的李素丽还喜欢诗歌朗诵,她是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的理事,曾经与著名演员曹灿同台献声。她认为朗诵经典作品,除了可以丰富自己的内蕴之外,对写作也很有帮助。她写任何文章,完稿后都习惯朗读两遍,她对节奏感有一种痴迷。
  也许正是这样的朗读和表演积累,2006年,她应邀在历史博物馆北门外,主持由团中央系统组织的56对新人的集体婚礼。那一天,一身白色西服裙装的李素丽,站在红色地毯上,典雅漂亮,大方得体。除此,她的热线小姐妹郭俊彩、于文静、刘京妹、金静的婚礼,也是由她张罗、操办并担任主持人的。有人开玩笑说:“你如果开个婚庆公司,保证生意红火,顾客盈门。”
  她每天写日记,有时写些随笔和新体诗。在庆祝热线成立七周年时,她亲自作词、友人谱曲《公交人的微笑》一歌,由热线姐妹激情演唱。她创作的小品《过年》,成为热线开通六周年联欢时的“主打”节目。
  写作于她还有一个好处――自我排解、自我调节。当遇有烦心事、苦恼的事以及无法向别人倾诉的事,“我就写,写的过程也是我捋清思路的过程。写完之后,会感觉轻松多了。”
  
  构造人与人的和谐
  
  候车不来:“打李素丽热线投诉!”;司售人员服务热情:“打李素丽热线表扬!”96166有时是“出气筒”,有时又是“娘家人”,热线演绎着一个个悲喜故事。
  2006年农历大年初六,鞭炮还在空中爆响着过年的喜气,一个电话打到李素丽热线。一位外地口音的男子,哭着提出要见李素丽一面,然后就去见他的妈妈。而接线员从他断断续续的叙述中得知:他的妈妈已经去世了。也就是说,他想自杀。
  此时李素丽外出办事一时赶不回来,便让当班班长张翠华处理。打电话的男子是名军人,姓张。张翠华和党小组长于文静及时打车来到部队驻地,与小张的班长一起进行劝说。原来,小张是一位多次立功的武警战士,还是见义勇为的英雄,不过近期在感情上遭受了很大打击,加之过节又喝了些酒,联想起为保卫国家安全,父母去世都未能见上一面,情绪失控,想与李素丽见一面后不留遗憾地了却一生。经过三四个小时的交流,小张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第二天,李素丽亲自给小张打去电话,半个多小时的交谈,令小张非常感动。他精神上得到安慰,思想上也开朗起来,表示要继续向李素丽学习,工作中作出更大贡献。
  还有一位老年女士,来到公交集团点名要见李素丽。李素丽出面接待,交谈中才得知,这是一位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儿子30多岁了还没对象,这成了她的一块心病:“你接触社会面儿广,能不能给帮忙介绍一个?”李素丽把这事放在心上,没过多久,给张罗来一个姑娘见面相亲,可惜只开花没结果。
  李素丽在工作中也遇到过出言不逊的来电:“半个钟头没来车啦,你们公交都死绝了是怎么着?…这天儿这么热,你们这空调车为什么不开空调啊?”“你们李素丽还干点正事不干了?”
  一次,李素丽按听电话,对方是个男士,在数落公交弊端一通之后盖棺定论:“我看你们李素丽也是瞎掰。”
  李素丽不吭声,等他把意见说完才开始解释。对方觉得不太对劲,问道:“您是谁呀?”李素丽态度平和地说:“我就是您刚才说的那个瞎掰的李素丽。”
  乘客对线路、车次有意见,热线往往就成了出气筒。接线员只能耐心解释,挂断电话后,有人跑到隔壁房间掉眼泪。接线员们说:“我们都是哭过来的。”
  2007年,公交新政策,热线来电的问题也翻新了:孩子和同学打打闹闹,IC卡折断了,怎么办?公交票制改革,为什么9字头的不改?有薄有厚是怎么回事?我不愿意坐花钱少、拥挤的车,我希望还坐原来那种多花钱、舒适的空调车。
  平均日接电1.8万个,问题五花八门,需求也各不相同。有一次,李素丽遇到这样一位求助者:
  那是一位女士,来电话点名要李素丽接听。接线员将电话转到李素丽办公室。李素丽刚拿起电话,对方“哇”地一声就哭起来,李素丽与她商量:“要不您先哭会儿,等您平静以后咱们再聊?”那女士连声说“别挂!”原来爱人要跟她离婚,儿子才上小学五年级,她诉说与丈夫矛盾冲突的痛苦。李素丽听明白了,这夫妇俩之间没有原则问题,矛盾的起因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李素丽说:“您既然找我就是相信我,我会抽空做您爱人的工作,但是得先劝劝您,跟您说几句 心里话。一个男人,您得给他一些空间、一定的自由度。您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做法、脾气有什么不足。”女士后悔地说:“只要不离婚,我怎样做都行。”
  待下班后办公室清静了,李素丽挂电话给那女士的丈夫。对方很诧异:“你真的是李素丽?”李素丽说:“这还有冒名顶替的吗?我是受您爱人之托跟您谈谈。谁家过日子,锅勺没有不碰锅沿的。有矛盾正常,但走到离婚这个地步就不正常了。孩子还小,离婚后不管跟谁过,都是有妈没爹或者有爹没妈,咱得为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我跟您爱人聊的时候听出来了,她非常爱您,爱这个家。您是男人,应该有男人的大度和胸怀,相信您能够处理好这次的婚姻危机。”这位丈夫连声道谢:“真不好意思,您这么忙,还管我们的事儿。”一个星期后,李素丽接到那位女士的感谢电话:“家没散,家保住了。”李素丽说:“听到这个消息,我比她还幸福!帮助别人,自己快乐!”
  
  发扬人性的关怀
  
  女人泪,忧心时流、感动时更流。泪水擦亮女人的刚强、豁朗。泪水留痕,那便是时下更显珍贵的真情挚感。
  在热线办公室灰色的铁柜中,放有一个假发套,是近年流行的棕褐色。热线开通六周年姐妹们联欢时演出了李素丽编剧、服务处处长南涛导演的小品《过年》,饰演婆婆的黄姐便用这个假发套遮盖住了一头长发。那时这件道具、似像非像的“婆婆头”,引来姐妹们一阵又一阵笑声,可在现实中,这个假发套却见证了一个人的痛苦、挣扎和泪水。
  身体一向健康、还颇有几分运动员气质的邓姐邓世荣,是当年创办李素丽热线的元老之一。2003年被查出患有卵巢癌。这对她和美的三口之家无异于晴天霹雳,那时她还不满43岁。两次大手术,8次化疗,使她身体极度虚弱,原本漂亮的黑发和长长的眼睫毛脱落精光。医院甚至告诉家属:作最坏的打算,准备后事。
  李素丽在邓姐手术前赶到医院,此时邓姐的丈夫都已憔悴不堪,不知饥渴。李素丽安慰家属:“想开了,没大事!”手术当日,她早早煲好一锅“高汤”,打的直奔医院。
  说来还有一段插曲。戴墨镜、着休闲装的李素丽抱着保温桶坐在后排,出租司机竟没有认出她。为赶时间汽车驶入公交专用车道,被值勤交警“叫停”。警察“眼毒”,低头向车里一扫,竟认出了李素丽:“呦,您是李大姐吧?您看这出租跑到您家的车道上了。”待了解到这车是给手术病人送早饭去,那警察真仁义竟没开罚单。出租司机这才知道车上坐着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素丽。车到医院,司机坚持不收钱,李素丽在这种事情上半点不含糊:“咱一码归一码,这钱您无论如何得收下!”李素丽抱着饭包向医院走去,那位出租师傅感激得在她身后连声道谢:“你不愧是劳模!”
  喝李素丽煲的热汤,对术后的邓姐来说,不仅是一种滋补,更像是家人之间的一种安慰和支撑。人在病患中特别脆弱,同事、领导的关心照顾让邓姐感受到温暖。但一想到以后要靠戴假发套度日,邓姐又悲从中来,以泪洗面。快人快语的李素丽说:“戴假发套怎么啦?我还寻思着买一个戴戴呢!”
  后来,邓姐花300多元买来这个假发套。
  出院在家休养,邓姐精神郁闷,决定提前退休。恰巧李素丽是肿瘤医院的行风监督员,有一天她硬拉着邓姐参加抗癌俱乐部的活动:“你跟我出去散散心!”邓姐说:“这一去,我可就开窍了。那么多抗癌明星全都自报家门:‘我是什么癌,已经几年了。’大方、开朗、乐观的患者在一起唱歌、跳舞,完全不像病人。”从那以后,邓姐精神上开朗起来,李素丽也劝她:“别一个人在家里闷着,到班上来吧!和姐妹们在一起更开心,你可以晚来早走,别让自己累着就行。”
  此后邓姐就每天到班上来,整报表、统计数字,接待乘客来电来访。就在热线开通七周年的日子里,邓姐和大家一起高唱《公交人的微笑》。李素丽说:“她如果呆在家里,精神萎靡,身体恢复得肯定没有现在好!”如今邓姐已经抗癌三年多,头上的黑发重新长出,那假头套就“沦为”姐妹们演出的道具。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在这个亲情集体中,李素丽的影响力则程度不同地渗透到每个人的家庭生活中。
  据说,黄姐黄敬军,原本在公交集团机关工作,四年前刚到热线时“比现在都显老”,不仅思想正统,衣服穿得土气,身体也差,一天三顿药,音乐声音大一点儿心脏就受不了。如今四年过去,众人都说她“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仅穿着时尚,连性格都变得活泼了,和年轻的接线员们一起,演小品,拍婚纱照,唱歌跳舞,最后把搞技术工作的老公都发展成了“舞迷”,生活中也增添了许多情趣。
  在李素丽眼里,黄姐工作负责,为人好、懂谦让,从不挑三拣四:“发东西,从来都是让大家伙先挑,最后那份儿是她的”。不过,她在与大姑姐的关系上犯“死心眼”,两人为家庭琐事闹翻10年不讲话。10年来全家没吃过一顿团圆饭。
  10年间,也有亲戚相劝做工作,但黄姐始终不肯原谅对方。平日里遇到烦恼事黄姐都跟李素丽倾诉,“在她面前还哭过两回”。黄姐发现,每次矛盾发生李素丽说的都是和自己意见相反的话:“说到底,她是老太太闺女,也是你的亲人啊!”一天,李素丽外出办事,忽然给她发来一条短信:“其实人就是一口气,过不来也就完了。所以凡事多往好处想,把人都往好处看,这样我们就会开心,快快乐乐地活着。”陷入矛盾中的黄姐内心被触动了。就在这时,黄姐的老婆婆患病住院,大姑姐病床前耐心伺候,尽量减轻弟妹们的负担,致使黄姐没有为此请假耽误工作。黄姐看到了她的好儿,封缄10年的“金口”终于开启。两人和好之后,黄姐将李素丽劝说自己的过程告诉了大姑姐,人家大姑姐特别感动,直说要好好谢谢李素丽呢!
  后来黄姐换了一个新手机,但是那一条短信她却始终舍不得删掉。她也由此悟出:家庭闹矛盾,当时气得恨不能踢对方几脚。和别人诉说时,人家顺着你的话说,看起来够朋友、讲义气,实际上是火上浇油。像素丽这样,净说你不爱听的话、批评你的人,才真正是为了你好。
  高海平的婆婆病重时,李素丽带上慰问品去家中看望,这么有名的人却没有架子,小高的公公婆婆都非常感动。后来老婆婆去世,李素丽又专程去看望老公公。
  在庆祝热线开通七周年的座谈会上,接线员陆淑燕哽咽着感谢在自己父亲因骨癌住院时,来自热线大家庭的关心和实际帮助。她原籍广东,北京没有一位亲戚,母亲已经过世,又是独生女,自己不会做饭。姐妹们常陪同她去医院,还带来病号饭。“这个集体让我感受到家人的温暖。”
  “胖美人”杨红,原是汽车售票员,“没有摸过电脑”,初来乍到时“问谁,谁都教”。后来她身患痛 痒难忍的“转腰龙”:“姐妹们为我找来偏方和药膏,夜深人静时,想起这些,我的眼泪哗哗地流。”
  会场上不时有人抹去眼角的泪水,接线员甄丽英的妈妈说:“这个场合,真让人掉眼泪。”
  
  注重生活的质量
  
  面对“离婚”传言,李素丽哈哈大笑:我才懒得解释呢。可聊起懂事的女儿、义气的老公,那份满足又绷不住:我们家特幸福!
  李素丽的丈夫王立华,在市建工集团国际工程部工作,大她五岁。“他处处知道疼我。”李素丽热线96166的那群、丫头们,整日把“王哥”挂在嘴边,也有人喊他“姐夫”。
  王立华是热线姐妹们“册封”的“荣誉职工”。
  热线机房从“半间屋”发展成一间教室大小,新添了电脑、工作台,李素丽在家念叨:这桌面上应该统一配置点东西。王哥二话没说就跟着“名妻”去了小商品市场。
  李素丽决定每个工作台上放一面小圆镜,镜面用红笔写上:今天你微笑了吗?正好与“淡妆上岗、微笑上岗”的要求相呼应。王哥则建议:每个桌面再插放一枝花,可以增加温馨的感觉,“这花儿钱算我的。”
  第二天,李素丽将一朵朵裹衬着“满天星”的绢花带到热线机房,她带给大家的是惊喜。直到今天遇有参观人,姐妹们都会手指花朵:这是王哥送的。
  王哥时常被热线的大事小情所差遣。
  那一天,他下班刚进家门,生病卧床的李素丽“有旨”:“先别换鞋!董娜阑尾炎在复兴医院做手术,你快去!她家在通县道远,你一定等她家里人到了再回来。”
  张翠华的老公公去世,李素丽正忙得不可开交,拿出500元钱,李素丽交待任务:“你代表我去吧,好好安慰家属。”
  听说张岚家正在装修房屋,王哥说“这个我懂。”抽空就去给“监理”了一下。
  邓姐二次手术时,素丽煲汤,抽不出空儿的时候,王哥就是勤务兵。
  王立华就是站在劳模李素丽身后的无名英雄。李素丽说:“我们俩有共同点:为人善良、对人热情。王立华这人还特讲义气,谁到我们家去,吃着喝着临走再拿着,他才高兴呢,就是那样一个人。”
  李素丽一家三口曾多年住在一个只有15平米、共用厨房厕所的单元楼里。1996年她成为全国先进典型,记者去她家采访得坐在地上。公交集团宣传部的张桂芳对此十分了解:“她那个小屋,连床都没有,只有一个折叠沙发。就那么小的地方,车组的人还去聚会。李素丽手巧,能做一桌子饭菜招待大家。在这方面王立华甚至比她还热情。李素丽能有今天,王立华付出了很多。”
  李素丽说她回报丈夫、处理好家庭关系的秘诀是:回到家,做回一个女人。
  许多人都说她是劳碌命,“那精神头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别看一张脸漂漂亮亮,两只手却粗糙得“带毛刺”。她每天把两居室的新家收拾得一尘不染,照顾老公同样无微不至。人家王哥出门在外,里外“行头”永远是干干净净,就连头发都一丝不乱。李素丽道出其中的秘密:“每天早上我睁眼头一件事,是给他烧开水泡浓茶。他喝茶的工夫,我给他吹头发,先用小喷壶滋水,再用吹风机整形,每天如此。”
  李素丽说自己处理家庭关系同样得益于“摆正心态”:“人在生活中的各种角色重叠,在单位你应该是好职工、好领导,回到家要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在父母面前要做个好女儿,这几个‘好’都做到不容易。不能光在外面打拼,回到家米没有菜没有,孩子大人邋邋遢遢。那样人家能支持你一天两天,能支持长久吗?所以对家庭也得无私奉献,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
  2006年8月,王哥年满49岁。老公生日那天,勤于动笔的李素丽写了一封几页纸的“情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据说王哥看后很感慨,随后“情书”就成了“贴身小棉袄”,没事就拿出来看看。他说:“这礼物珍贵,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王哥没有所谓的“名妻之夫”的不平衡,相反,他从内心深处以李素丽为骄傲:“谁的媳妇也不如我媳妇,外边能干,家里归置得井井有条。”他开玩笑说:“就是这两只手没有女人味儿。”其实,就是凭借终日不得拾闲的这两只手,她才成了“谁也不如”的好媳妇。
  那么,李素丽过日子就“锅勺不碰锅沿”吗?李素丽说,也有不顺心发脾气的时候,老公的对策是带孩子出去遛弯。转一圈回来,对女儿说,去看看你妈气儿消了没有?要是没消,咱俩再转两圈去。
  参加工作26年,李素丽说自己26个春节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那么,这王哥就没有怨言吗?“都习惯啦!节假日,都是老公带着女儿去奶奶家过。怨言谈不到,想法会有,但也是以开玩笑的方式表达。比如,他会说‘我觉得那个家比这个家好’;‘有人值班上瘾’。说说笑笑的就过去了。”
  一次,李素丽和王哥逛商场,见到一件丝绸内衣十分喜欢,可一看价签300多元,素丽咋舌。平日里别看她出手挺大方,谁有难处都帮忙,可对自己很节俭,剩饭不让倒:“我吃!”吃完橘子皮留下,洗干净泡水喝能去火、润喉,或者同花生米、辣椒、葱姜一起捣碎自制辣酱,“最简单的用途,就是放冰箱里去腥除味儿”,所以让她花300多元买件内衣,她断断舍不得,俩人离开了柜台。走出一段路之后,王哥说上厕所,素丽等着。王哥回来时,手提塑料袋,正是素丽放弃的那款内衣。
  李素丽的电脑文档里,有女儿莎莎的多幅照片,有她和老公翩翩起舞的瞬间,还有她那个两室之家格局、摆设的静物照,说起这些,李素丽同样滔滔不绝,喜悦的神情溢于言表:“我们家特幸福!”
  对社会上一些人传言的“李素丽离婚了”,李素丽哈哈大笑:“从我调离车队那时起,就有人传。我的态度是:过好自己的日子,不用解释。有人奇怪我为什么不生气,这生啥气呀?人一出名之后,就有人关注你的方方面面,这也正常。我说别解释,咱把精力用在工作上、用在过日子上。”
  
  提倡爱的奉献
  
  李素丽崇尚爱的奉献,相信爱的力量。她用爱的理念打造“娘子军”,她的爱有来龙、有去脉,她说,有爱才能和谐。
  即使正在和朋友兴高采烈地聊天,只要提起这件事,李素丽就会泪流满面。
  那还是她在21路公共汽车上售票时,一天从始发站北京西站上来一对特殊的东北母子,20来岁的小伙子坐在一块装有四个小轱辘的木板上被抬上车。母亲说,来北京是给儿子治腿的,要在西直门下车。尽管他坐在低矮的木板上,也能看出这小伙子健康时是个魁梧的东北大汉。李素丽思忖着他们西直门下车时的困难:司机、后门售票、我,仨人全是女的,都上手也抬不动他。怎么办?看来只能发动乘客了。李素丽拿起小喇叭“乘客同志们,终点站西直门就要到了,大家可能看到,在我们车的前方有一位 不方便的乘客,此时此刻他非常需要大家的帮助,我希望车上的年轻乘客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到站时大家帮忙把他抬下车,我也代表他的家人,谢谢你们!”
  李素丽话音落下,有十来位乘客先后走过来。车刚靠站,乘客们就合力把东北小伙抬下了车。站台上候车的人群纷纷后退让出位置,东北大汉被平稳地放到站台上。这时,只见他的妈妈一下子就跪在地上,一边忙不迭地道谢,一边给大家磕头:“谢谢北京人,北京人咋这么好啊!”那坐在小木板车上的小伙则抱拳作揖,连声道谢。
  车门关上了,汽车缓缓前行,车上乘客还在向站台上那对素不相识的母子挥手道别。早已是泪流满面的李素丽又拿起小喇叭:“乘客朋友们,谢谢你们对我、对我们车组、对我们公交工作的支持!希望你们有机会还来坐我的车,再给我一次为大家服务的机会!”
  李素丽在许多场合都会谈起这件事,令她同样感慨的还有这样一件事。
  在李素丽模范事迹广为流传后,有位英国记者随她发5点钟的早班车。车行一路,许多乘客同李素丽寒暄、打招呼,她忙着照顾乘客。有位老大娘掉眼泪了,外国记者不解:“我不明白,为什么坐李小姐的车,乘客还要掉眼泪呢?”后来他得知,有人是李素丽的老乘客,在车站等候一个小时,就为坐她这趟车。外国记者感动了:“我到过许多国家,只有中国才有这么好的售票员,营造了这么亲切、祥和的气氛。”善于观察的李素丽说:“当他说这些话时,我看到他的眼圈红了。”
  在这个热线集体里,大家常常是无言地相互传递友爱。彼此接班换班都商量着照应着来。胖胖的杨红来热线时间不长,“我在车队随便惯了,喝过的酸奶杯、手包随手就放工作台上。班长没有说我,而是替我把酸奶杯扔掉了,事后给我写了一张小纸条,告诉我手包要放柜子里。我很感动,这张小纸条一直珍藏着。”
  热线姐妹成立了“爱心小组”,组长杨琳、郭曼娣常常业余时间联系具体事宜。几年来,她们资助了五名失学儿童,一位患白血病的高中生;她们去过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她们最大的爱心项目之一就是2005年、2006年连续两次参加全国妇联、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发起的“恒爱行动――寻找万名爱心父母为孤残儿童编织爱心毛衣”活动。2005年,热线60多名姐妹送去100件毛衣。2006年,眼看日期临近数目还未凑齐,每人捐款50元购买了一些,如数再送100件。
  热线所属公交集团服务部副部长洪崇月,自己捐款50元,又替女儿捐出50元;黄姐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将他和同学勤工俭学的100多元钱托母亲交给爱心小组;而黄姐75岁的老婆婆,得知儿媳单位给“苦命孩子”织毛衣,找出家中毛线,编织了一件漂亮的毛背心;住在对门、79岁的韩奶奶,有些耳背,也帮忙编织了一件毛衣;胡建男的婆婆远在山东,得知此事,亲手编织了两件小毛衣寄到北京;热线里三位身怀六甲的准妈妈,也挺着大肚子织毛衣,还说:“这是为没出世的孩子做善事。”
  年轻的接线员大多是独生女,在此之前根本不会编织毛衣。李素丽、金晓红、刘惠仪都是“毛衣师傅”,手把手地教授。独女们织出了“处女作”,外观上自然不是很平整。李素丽想出办法到小商品市场买各种卡通“布贴”,缝在毛衣上,那毛衣一下子就上档次了。
  “发现了没有?当你们拿起毛衣针、织毛衣的时候,特别有女人味儿!”李素丽的评价让姑娘们眉开眼笑,“既参加了公益活动,又学了本事。”
  劳模李素丽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张扬女性美。她多次给姐妹们讲:怎样做人?怎样做女人?她还请来服务部长南涛,开讲“男人眼中的女人”。
  李素丽“女人经”的核心,就是俩字“爱心”:“一个人,爱生活、爱家庭,才能爱工作、爱社会”。她还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观点:和谐就是爱,爱才能和谐。
  她从小商品市场买来五颜六色的彩纸、绢纱,找来粗细不同的铁丝,凭借剪刀、糨糊,一枝枝黄菊花、红牡丹就在她的手下盛开。这花束再用亮晶晶的“玻璃纸”一衬、捆绑好,就毫不逊色地上了“台面”:客人来看见靓丽而清新的花束,就像看到了灿烂的笑脸。
  她还手把手地教大家做红玫瑰。情人节那天,每人一支送老公或男朋友:“这花儿不比几百块钱一支的蓝色妖姬差。”她特别提醒姐妹们:“婚姻需要经营。你把家收拾得干净温馨,家留人;会做好吃的饭菜,胃留人。你不学习不提高,社会不淘汰你,家庭也会淘汰你。”
  她这套“女人经”,行之有效。大多是公交售票员、司机“出身”的姐妹们,在潜移默化中,穿衣打扮、为人处世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人则嗫嚅而言:“丽姐,要是早听你讲这些就好了。”
  李素丽说自己的爱心、善良和乐于助人直接来自父母:“小时候家住大杂院,院里邻居像一家人似的。东屋的上班前跟母亲说‘大妈,几点几点您给我添块煤’,西屋的说‘几点几点您给我揭锅’,母亲都照单全收。那时候生活不富裕,可是充满亲情。过年时,母亲还给院里的五保户二大爷扫房、拆被。直到前些年,有的小学生中午还来家里吃‘小饭桌’。我问收多少钱,母亲说‘什么钱不钱的,添双筷子的事儿’。那一带的孩子都知道有位‘胖奶奶’。”
  “我参加工作第一天上班,母亲告诉我:‘孩子,你记住,吃亏是福。’”以母亲的行为方式为参照,李素丽才走到今天。
  让李素丽欣慰的是,这种善良的品质已经传承到女儿莎莎身上:“女儿上大一,每到周末想接她回家,女儿总说,‘我老回家不好,宿舍同学都是外地的,她们该想家了。’”素丽提议给她送点吃的去,女儿说:“要送就多送,前两天她们说想吃饺子了。”李素丽和丈夫忙碌半天,煮出六锅饺子连锅端到学校,女儿同宿舍的和外寝室的同学都一起来改善生活。“那些孩子呀,一边吃一边流眼泪。”“莎莎还把家里的小椅子、小板凳、饭桌都拿到宿舍去了,给同学们用。”看得出,李素丽对女儿的这些举动很是满意。
  女儿的同学直到今天也不知道,这个穿休闲服、戴墨镜,给她们包饺子、煮粥的阿姨,就是李素丽。“我不想让她们知道,我要给女儿一个空间。”李素丽慈母般地笑了。
  编辑/冯 岚

相关热词搜索:劳模 带来 感动 李素丽:真正的劳模能带来多少感动 真正的劳模能带来多少感动 劳模李素丽说过的话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