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散文的理解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对散文的理解篇一:我对散文的一点认识

我对散文的一点认识

武志强

散文是孤独者的事业,假如能够称之为一项事业。尽管我常常在生活中不免要陷入悲观,因为我并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我希望我的散文并不悲观,它透露出的思想和情感应该是乐观的,与人为善的,是有益于别人人生的。当然,由此出发,我也希望它能够有益于自己的人生。

近来,我喜欢一种想象的散文,它不是出自于现实,但也与现实相关,有现实的影子,在这些影子里能看到我生活过的痕迹。它是轻逸的,是能从现实生活的沉重和凝滞里轻逸而出的,带给我快乐,带给我轻松和想象的解脱。我不能改变现实一分,我改变自己也只能在想象里,在意识里改变自己。所谓改变也就是文字的变幻,迷离的变幻,至少我向往这样。说白了就是要某种程度上逃离现实,让自己离开,得到一点喘息和幻觉上的满足,你也可以说是在文字里意淫。我把意淫看作中性词,我希望它能带给我快乐和安慰。

我不太喜欢遮蔽自己太深的散文,那些看不到作者喜怒哀乐的文章我读得很少,因为希望面对一个真人,而不单纯是一个文本。如果在一篇散文里看不到自己,那他写了个什么呢?

我在我的散文里亲近自己,我愿意这样一遍遍亲近,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当然,我希望能以一种美好的文字写出我那些卑琐的情感,这样我才不觉得孤单,并体味到生命的一种美好。

多数散文是实写的散文,有感而发,有事可依,生活的场景历历呈现目前,但这样的散文走的仍是老路子。散文不能实写,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实写只会让散文的路子越走越窄,因为个人生活的局限,在我的生活中实有的东西是很有限的,生活几乎停滞不前,没有变化,一日日单调而重复,几乎已写尽了,在这个工厂里,已经枯竭了,我看到的只是枯竭了的文学,文学的末路。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理论上的东西真的懂得很少,我只是写了自己的一点体验,散文当然也能实写,我们一直在这样写,只是我感觉这样我已写不出什么了,因为我读书少,也不能游历,一天天的局限着。我在想,我以后怎么才能写出东西。我很喜欢突破一词,但很难,书斋里的教授可以以文论文,我只有生活的实体,这些都不可超越。当然,我想突破,我很讨厌自己的虚弱和对生活的恐慌。

我听一位散文名家说过,他崇尚一种自然的散文,但他现在已经没什么作品了,难道写作与年龄有关吗?年龄大了会使一个人的写作力萎缩吗?还有的人,进了作协,已经不写了。一种自然产出的散文当然好,像一些人细心经营着,只是我不能有那样的心态,也缺少那样的知识。有的散文我真的写不出来,我只能望着虚空,想着写出自己的一些也许在不断重复的东西,这让我难过。当然写出一篇感觉好的,也会兴奋一阵子,只是这样的时候不多。我不知道自然在我身上还能自然多久?年老了的人会写出什么样的散文呢?我想,散文所以不一样,就在于不同的人在写着不同的散文,处境不同,生活遭遇不同,出生经历不同,天性不同,都会使散文变得多样。而有的散文可以交流,有的就不能交流,或者说出现了交流的难度,因为那是从写作者个体出发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己的原因。

生活尽管是很枯燥无味的吧,但是另一方面,我又需要这文学,有时是迫切的需要文学,我开始想,我该怎么写呢?我要说的是去写些想象性的文字,既然沉重的现实不可改变,无法超脱,那就在文字里超脱,在文字里让自己感觉到在超脱,能完成多少是多少,让我笔下的文字轻逸出现实的沉重,让散文飞翔起来。这是我的一个想法,也是我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出于对人生悲观的看法,我尽量想使自己的文字深刻,只是不知道达到没达到我所想要的深刻。同时我认为悲观与美好并不矛盾,这是我写下去的理由。

一种思想的东西,如同犁铧,只要你去耕耘,它就不可避免的要深入到泥土中,进而有了一种自然的深度,于是你看到犁铧在前进,犁铧之下,泥土在翻浪。我手中的笔就是这犁铧,每一次写作感觉都是那么清新,昔日沉寂的泥土也开始鲜活起来,具有了生命。我希望我的文字也如这泥土翻浪,能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在不断掘进,挖掘出人性的深度光芒。哪怕我只是一个卑微的生命,那所发现的人性光芒也常让我惊叹不已。

从前,出于对自身现状的考虑,我对散文写作抱有一种很功利的念头,现在不这样想,不这样认为了,只有抛弃掉功利和现实的考量,文字才能如腾飞的翅膀,进入到一种更大的镜像里,海阔天空起来。我希望我能回到文本本身,让散文回归散文,只有这样,写出的才是真散文。

我的文字很少能在报刊发表,报刊喜欢记人叙事的,写自然风物的,这些记录经历的物事散文平凡、自然,来自生活的点滴积累,读来亲切可感,这样能写出是很好的,我也喜欢。或许是因为我工作生活的局限,我在这方面的回忆很少,有些的记忆也并不都能化作文字的风景,有些事件和物象肯定是流散了,我写不出更多更丰富多彩的东西,就是写出的一点东西也写得并不好,得不到报刊编辑老师们的青睐也就是正常和自然的了。

此刻,望着一方斜阳,感受生命里的那份沉重和文字给我带来的超脱,深感散文之路是一条美好的道路,能够走在这条路上的人生是美丽的,幸福的。虽然这条路很远,很远,但回望中,风景无限。那或许就是一条走向心灵的写作的道路,而我内心的世界,生命的风景就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展现出来。

别人是把散文当消闲来写,我是把散文当事业,当生命来做。所以我累。有人说,不能把散文写作当作一项事业,当作一项专业,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理解和认识,我宁愿把它放到文本之外来理解。或许只写散文会把自己走狭窄了,但我自己是把散文当作自己可经营的事业来弄的,因为我内心有这样的需要,因为我的生命有这样渴望表达的需要,存在就是这样的存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我这里能找到理由。我也曾经想把散文当作拯救自己的工具,一部上升的阶梯,一把进击生活的利器,后来发现,散文担当不了这样的使命,它不具有这样的功效,它在我内心里更多是柔弱的,无助的,倾向于自我内部交流的,向心灵世界渗透的。就这样散文融化在我身上,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但是我也怀疑,我是否就能这样一直写下去,有一天我会枯竭的吗?我会因为感觉很累而放弃的吗?这些都是可能的,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事。我只是写出了我的一点可能。而不可能的我是写不出的。

我不是生活的强者,我从来不是生活的强者,我只是内心虚弱,一味地虚弱,才要这样写下去,然后冀望着在文字里找到一种支撑,以便使自己不至于倒下。我还对每一天的生活都有所恐惧,我写作只是想靠写出的文字来尽量减少这种恐惧。我在内心里是多么向往安稳的生活啊,只是内心在不安中,生命一直在一种惘惘的威胁中,这是真的体验,不是向卡夫卡或张爱玲学习的。

我从未想过自己要成为一个散文作家,只是我的心性要使我这样写,这样写下去。也不知道前途如何,会有什么结果,是否有一天会就不写了,我也不想想的太远,只是眼下还是要写着的,就像这样一味的写着。虽然也觉得累,但散文带来的美好还在前方招引着我,让我写下去。我将与我的散文一起慢慢变老,但愿老的只是我,而我的散文永葆年青,生活是一棵常青之树,我感谢生活,在有限的生活里提炼着文字的风景。

我是个卑微的人,是工厂里的一粒尘土,我很佩服新近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她一直在与生存的高压抗争,她最终逃离了,胜利了,我还没有逃离,也没有胜利,我还在此挣扎着,苦熬着。我在我的文字里,我将卑微地活着,也虔诚地活着,然后在写作里抬起头来。

这样写,在别人看来可能不准确,也粗浅,简陋,所以只是个见,拿出来为自己晒晒太

武志强

2010-03-14

对散文的理解篇二:散文阅读和理解一

散文阅读和理解

天 窗

①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②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隔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

③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母亲手摇蒲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她一边借着丝丝缕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每每此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天窗外一颗两颗水晶般的星子。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便娓娓地在我心间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和痴醉。常常,母亲的声音融着天窗下的那片亮光,如小溪的流水潺潺地抚遍我的全身,溢进我的心坎。

④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天窗外,夜色冥茫。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了。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鳞鳞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天窗。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宇舞起了巨幅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想着想着,雨滴水润润,湿漉漉,仿佛倏的一下钻进我的心里蔓延开来。

⑤仲夏,多雷阵雨。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师,水乡泽国便奏起了铿锵有力的天籁,哗啦哗啦的。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上的鼓点。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纯天然的交响乐呢!雨势来得急也去得快,往往一首乐曲作罢,衣服上便留下了母亲细细密密的针脚。

⑥记忆中,老屋的天窗总是与母亲的身影相伴;现在,它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一些细节还那么清晰。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⑦“一窍仰穿,天光下射。”走在时光的深处,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让皎洁的月光,让灿烂的星辉,让诗意的雨声,让婉转的鸟鸣??都一一洒进心房。

(选自《都市文萃》2010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3分)

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4分)

(1)赏析下面句子。(2分)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2分)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3.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2分)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B.第②节选取蝉的鸣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夏夜图。

C.第③节“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中,“滑”字既写出风的轻柔,又表现母爱的温馨。

D.文章情景交融,通过雨景和月景的对比描写,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感伤。

5.文章结尾写“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

心灵 的天窗”,下列名著中就有能表现这一哲理的事例,请简要叙述一例。(3分) 《童年》 《名人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著:《 》

事例:

大地的语言(节选)

阿来

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

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想象的景观出现了。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

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对散文的理解)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

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

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选自《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有改动)

6.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给作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4分)

7.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①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②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8.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

作用或效果。(4分)

①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②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9. 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4分)

内容:

结构:

10.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1本文作者曾说过:“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和城市”,人们也“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午吃对冲资金,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不能直接是房地产”。但现实是,目前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正日益加快。当然我们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发展就难免会有损失和牺牲。请联系现实,谈谈阅读本文后的看法。(5分)

对散文的理解篇三:散文的含义

散文的含义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写作自由,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它和你们平时写作文是什么关系呢?

小朋友,老师平时教你们写作文,不是常说作文来源于生活,作文的内容是写人、记事、绘景、状物,表达的方式是记叙、描写、抒情、它要有真情实感。而散文的内容,也总是离不开人、事、景、物,表达方式一般是记叙、描写、抒情和议事融合在一起。这就是说,散文写作也就是在你们平时作文的基础上,逐步加深提高,在你们今天的“小豆芽”、“小幼苗”的根茎上长枝生叶,达到情文并茂,有文学意义,不就是散文了吗!

散文和我们前面讲的诗歌有什么关系呢?

“散文是诗歌的膨化。”这就是说,受到诗行句式的束缚,像五言、七言古诗,现代诗歌句行排列都有限制性。而当诗的意境受到诗行束缚,就要挣脱出来用散句(长短句)来体现自己的时候就成了散文(或散文诗)。诗写得好的人,他们的作文也一定好。

散文是其突出的个性,那就是抒写来自生活的新思想、新认知、新感受和新感悟。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衡量散文优劣的第一标准,是“形散而神不散”。关于散与不散的问题,有的说散文贵散,有的说散文忌散,这两种说法都对,又散又不散,形散而神不散,只记一件事的这一类散文,有什么散与不散的问题呢?如果一篇散文里,写了好几件相关的、或是貌似不相关的事。不散,主要是指主题和结构,尽管题材驳杂,思路开阔,但是仍然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把它们组成一个缜密的整体,这一类散文就是要有散有聚,能放能收,疏密有间,才够散文的味道。这有点像小朋友们写作文时,老师教你们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去写,不要一篇作文出现两个或多个中心。

现在举篇《春》散文为例,它的框架是:

春色早已钻进了青青的麦苗丛里……

春色早已点缀在桃树上了……

李树的枝杆上到处都布满了浅黄色的小苞……

小蜜蜂在蜜蜂窝旁跳起了愉快的“8”字舞……

菜花金黄,菜叶嫩绿……

柳树都舒展了黄眉绿眼,千丝万缕……

春燕从头顶掠过……

写文章像放风筝一样,愈放愈长,愈飞愈高,全在手中的线要紧紧牵牢,小作者寻找春,是抓住春天的麦苗,桃、李、扬柳、菜花、蜜蜂、燕子多种典型事物,构思了一条依照,时间推移,方位转换的明线,进行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描绘。另一条是抒发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对祖国绚丽前景充满无限信心,的立意暗线,作者扣住这两条线,动静结合,纵横交错,疏密相间,把它们组成了一个周密的整体。这就是《春》的成功之处。

文章收尾“春风春雨,蜂儿在舞蹈,燕儿在呢喃,花儿在微笑”,颇富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

散文的立意,要因小见大。较多的散文,都是记叙日常生活的描绘自然景物,有的只是一言一事,有的只是一草一木,题材并不重大,我们就要在这平凡中挖掘不平凡,提炼出一个因小见大的主题。

例如鲁迅先生写的《风筝》,说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哥哥,厌恶弟弟放风筝,就把十岁左右的弟弟偷着做的风筝折断踩扁了。这件小事,谁家小兄弟一个月不发生几次?可是鲁迅把主题提到“精神虐杀”的高度。因为游戏是儿童正当和行为,玩具是孩子的天使。特强凌弱,无端粗暴摧残儿童的天性,就是精神的虐杀,小朋友们读了《风筝》,也会感到题材虽小,但挖掘深刻,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在今日也有值得思考的价值。

再如《我爱小草》一篇散文,作者一开头就引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绝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接着作者连用三段排比句式“我爱小草,爱它顽强的生命力;”“我爱小草,爱它坚强的性格;”“我爱小草,爱它平凡朴实,无私奉献的品格。”

小草,是植物中最不起眼的一种。作者在最后一段着重渲染。“大地哺育了它们,它们又默默地无私为人类做出了奉献。”“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然而,正是这无人知道的小草,在装点着大地,在保护着堤岸,在平凡中显示出不平凡的本质。这也就像郁达夫先生说的:“一颗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散文的写作

在前面的几讲中,我跟小朋友们提到的有:散文的含意、散文是形散而神聚、从平凡中挖掘中平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常用的象征手法。现在,我把它综合归纳一下,请我们初学写散文的小朋友,必须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善于立意。立意,就是确立主题,也就是老师跟你们常讲的,作文要中心明确。这是文章的灵魂。散文写作主要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很少有重大、题材。因此,以小见大,已成为大,比较常见的手法有: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用生活琐事讲述深刻的道理,用象征的手法等。像我们前面讲过的散文有《白扬礼赞》、《风筝》、《我爱小草》、《荷花赞》等。

二是巧手谋篇。谋篇布局,是指从文章主题、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沿着它的思路线索,把零散的材料加以剪裁和安排组成一篇文章的过程。这是散文写作的重要环节。像前面讲的《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个小朋友从入学那一天,一直到高年级几年时间的许多事,由内在精神(感谢老师培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就像用几种不平布料拼缀起来的《百衲衣》一样,达到“形散而神聚”的效果——衡量散文优劣的第一标准。

三是展开联想。联想就是从此时此地此类联到彼时彼地彼类,由自然景物想到社会生活。联想,是储存在自己头脑里的事物。如前面我们讲到的《卖火柴的小孩子跟我来》,小作者“妈妈叫我买火柴”,她自然地联想到读过徒生童话中的卖火柴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发出怜悯之心“快到这儿来,快到这温暖的国度来。”《月光曲》的弹奏,由柔和优美到高亢激昂,使听演奏的皮鞋匠联想到月亮缓缓升起时的美景。到后来急转联想到波涛汹涌的海面。这些联想即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深化主题。再如外国散文《火光》,作者由自己“夜航”感受,通过联想,扩大为千千万万个在“生活之河”泛舟夜航的共同感受,极大地扩展了文章内容,赋予而深远的社会意义。从《火光》被子发现以后的百年来,一直成为世界走出的散文诗作而广泛流传。

散文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在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那就是散文要文辞优美。我们小朋友初学写作,不要过分要求,可先在语句通顺流畅的前提下,多用足工夫,努力做到生动形象、准确自然。千万不要堆砌词藻,要“为情选文”,不要“为文造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写文章首先要有真情实感,然后再去选择准确生动形象的词语进行表达。不要单纯地追求文辞优美而生造“感情”。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理解 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写景散文阅读理解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