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授的隐秘的美丽在线观看 [“美丽”背后的隐秘世界]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以瘦为美”的风潮已经席卷了整个世界,唐代大美人杨贵妃如果生活在今天,恐怕也会为体重而苦恼。放眼看去,骨感美女占领了时尚杂志的大部分版面,减肥产品的广告铺天盖地势不可当,大街上形销骨立的姑娘越来越多。“瘦”俨然成了“美”的代名词。
  这几乎是无法抗拒的趋势:好工作青睐瘦女孩,因为瘦得灵巧干练;好男人喜欢瘦女孩,因为瘦得惹人怜惜。由此看来,“瘦”就是成功和幸福,意味着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机会,人人都害怕脱离主流,对“瘦”趋之若鹜也在情理之中。
  以好莱坞为例,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女明星们一代比一代纤瘦,历年的照片展示了她们从珠圆玉润到瘦骨伶仃的全过程。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不容置疑地昭示着审美标准的变迁。我们不禁陷入思考:“瘦”真的是必要的吗?
  除了体重,我们还失去了什么?
  
  消瘦的时代
  在这样的导向下,“减肥”无疑成了现今女性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大多数女性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都尝试过减轻自己的体重,为的是使自己更自信、更苗条。曾经赞美女性的“丰满”“富态”等词语现在也成了一大忌。似乎一旦涉及肥胖,整个人就会魅力尽失,并与愚蠢、丑陋、懒惰、自制力差等负面印象联系在一起。
  于是,女孩们的生命便与 “减肥”密不可分了。甚至有人提出这样的口号:生命不息,减肥不止。用百度搜索“减肥”二字,立刻出现4700万个相关网页,众多纤体机构、减肥药物、民间秘方、瘦身经验渗透在网络的各个角落。它们时时刻刻敲着警钟:你太胖了,该减肥了。媒体源源不断地灌输着这些价值观念,像洗脑一样,将“瘦=美”烙在了大众心里。
  很多女孩开始过分关注于外形,常常拿自己跟T台上的模特作比较,觉得自己很胖很蠢,至少身体的某个部位还是不够完美。为摆脱肥胖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她们不择手段――节食、催吐、吃泻药、过度运动,不惜以健康为代价。在美的名义下,她们心甘情愿地过着炼狱般的生活。这场艰苦的战役中,敌人是自己的脂肪,战场是自己的身体。
  我们迎合着这个消瘦的时代,在物质最为丰富的日子里却有人刻意地忍饥挨饿。每一天都有人与自己的食欲搏斗着,在吃与不吃之间徘徊,为毫无意义的体重数字而心碎神伤,不知不觉间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一步步滑向深渊……
  
  当减肥成为一种流行病
  很多人以为减肥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当减肥发展到极端,会带来一系列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这是一种慢性、痛苦,足以致死的疾病。患者为“瘦”发狂到了病态的地步,身体出现异样后,意识不到症结所在,往往奔波于消化科、营养科等门诊却查不出病因,求助无门。
  为此,我刊采访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进食障碍门诊的张大荣教授。张教授于1986年在沈渔村院士的指导下,开始了对进食紊乱患者的临床诊治和系统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张教授介绍,这种异常的进食态度和行为都可以称为进食紊乱,表现为过分地关注体重、体形而造成身心俱损。媒体宣扬的瘦身文化无疑是引发进食紊乱症的罪魁祸首。
  据有关数据统计,世界上大约3%的青年及成年人患有严重的进食紊乱症,主要为厌食症和贪食症。另有至少10%的年轻人为避免肥胖经常控制饮食,因而不同程度地遭受着厌食症和贪食症的困扰。患此症的男女比例为1∶10,可见绝大多数患者均为女性。
  进食紊乱症不仅仅是有关体重和进食行为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情绪、人际关系、家庭、社会等等。张教授说,80年代每年收治的进食紊乱病人只有几例,可近年来,进食紊乱症已经成为年轻人中一个非常普遍的健康问题。发病年龄日趋低龄化,11~12岁便已进入发病的危险期。同时,发病率逐年升高,危害越来越大。照目前崇尚“瘦骨仙”的风潮发展下去,疾病的阴影必将笼罩更多的人群。
  
  她们的故事
  柠檬:断翼新生,我要飞翔
  一直渴望自己是一只与众不同的燕子,骄傲、美丽、快乐、自由。
  从小,我就知道自己是个普通的孩子,但又是那么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赞扬。我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天道酬勤,从小学到高中,我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几乎得到了一名优秀学生的所有奖励。
  高考结束后,我顺利被省城的一所重点大学录取。看着父母欣慰的笑容,亲戚们赞赏的目光,我充满了自豪与憧憬。平凡的燕子此刻沐浴在光辉里,准备飞向更高更蔚蓝的天空。
  进入大学,环境的突然改变让第一次离家的我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不习惯,学习成绩不如意,一切像一潭死水,我心中充满了挫败感。日子一下子闲散了,心一下子空落了,我还能做什么呢?
  上大学的第一年,女生普遍都会发胖,我也不例外。身高1.6米的我,竟史无前例地冲破了50公斤大关。也许一直都对外表比较关注,我马上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减肥上。一旦有了目标,日子也就没那么空虚无聊了。从体重的控制上,我找回了一些久违的成就感。
  因为住校在食堂吃饭,没有家人管,我进行节食便有充分的条件。开始,我总是饥一顿,饱一顿的,一点点减少饭量。后来,我对食物的限制越来越严格,不吃肉类、淀粉含量高的东西,只靠蔬菜水果度日。
  从早到晚,我所想的就是怎么吃,吃什么,要不要吃,吃多少,这个食物会不会发胖,自己是不是又吃多了……脑子里全都是与食物有关的千奇百怪的想法。我每天要称几次体重,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减轻,我都会特别有成就感。
  在与食物和体重的斗争中,我似乎重新找到了从前的感觉――控制,仿佛我具有掌控一切的能力。我无比地饥饿,同时又无比地自豪。我渐渐沉沦其中,无法自拔。
  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当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我只有40多公斤了。更可怕的是我的思想,仍觉得自己尚未达到理想的身材,根本没有办法从理智上放弃节食了。
  大三下学期,虚弱的身体和抑郁的情绪让我连日常生活都无法应付,我休学了。
  回到家后,情况丝毫没有好转。我不再是以前的自己,变得脾气暴躁,不思进取,所有的事情都抛到了脑后。我只对食物感兴趣,却又充满了恐惧与排斥。我没有办法像正常人那样,拿起筷子,把食物送到嘴里咀嚼。整个人变得焦虑不安,一天天憔悴、消瘦,可我无能为力,只有任自己越来越像骷髅般难看,任自己的生命在绝望中流失。
  我知道自己必须从这个噩梦中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重新生活。父母老泪纵横地求我,不止一次为我病倒,我也向父母保证要好好吃东西。可是一旦面对食物,却又是鬼使神差地抗拒,我几乎崩溃了。
  体重还在降低,最轻的时候,我瘦成了一副骨架,27公斤,全身器官的功能逐渐衰竭,生命岌岌可危。那曾经骄傲、美丽的燕子,如今折断了翅膀,发出一阵阵哀鸣。
  通过多方查询,我了解到北大六院有进食障碍门诊,眼前终于出现一丝曙光。
  回想住院的49天里,我经历了三个痛苦的阶段:刚住院时,自我反省和对往事回忆的痛苦;丧失信心时,在退缩和放纵过程中的焦灼和痛苦;重建自信,正视疾病,变被动为主动与疾病作斗争的痛苦。比较三种痛苦,最后这一阶段的痛苦更为强烈,但痛得坦荡,痛得无悔,痛得有所收获。
  逆境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是无法避免的,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终能战胜心魔,领悟到更美好的人生。我要努力前进,彻底战胜厌食症,承担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尽力帮助其他病友共同走向康复。
  看着逐渐愈合的双翼和日渐丰满的羽毛,我相信翱翔蓝天的日子不再遥远。
  
  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厌食症案例,张大荣教授给出了厌食症的定义――全称神经性厌食症,病人害怕体重增加,刻意地严格限制进食,造成身体的极度消瘦或严重的营养不良,并有青春期发育停滞、闭经等症状,此时仍恐惧发胖或拒绝正常进食。
  可见,厌食症患者并不是真正的丧失食欲,相反由于长期的饥饿,她们的食欲异常旺盛,只是出于对肥胖的恐惧而刻意控制自己避免进食。她们对食物的兴趣亦格外浓厚,例如:喜欢研究菜谱,收集与美食相关的图片、杂志,为家人准备丰盛的饭食自己却不吃……即使她们的体重已经远远低于正常水平,患者仍然认为自己肥胖,内心有一种不现实的体形标准,存在着严重的体相障碍。同时,情绪方面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易怒、挑剔、抑郁、兴趣丧失等。
  目前厌食症已成为年轻女性主要致命的原因之一。患厌食症10年内,约有10%的患者死于自杀或极度营养不良。
  
  吴妍:我在秘密地消耗着青春
  我是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大三的学生,1.62米,48公斤。在别人眼中,无论是外貌体形还是学习成绩,我都是优秀的。但是这一切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我在痛苦的泥沼中挣扎着,越陷越深。
  我有一个奇怪的饮食习惯,暴饮暴食然后催吐,为的是保持苗条的身材。每天都在吃与不吃中挣扎,不知道这是怎么了?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自制力非常强的人,唯独在这件事上,我彻底失控了。
  小时候对体重无所谓,胖就胖吧,顺其自然。进入大学后,一切都变了。我记得清清楚楚,一天,一个男生形容我“虎背熊腰”,我觉得很丢脸,从此痛下决心开始减肥。
  我从63公斤开始减起,最初只是戒掉零食、甜食,但慢慢的,我越来越挑剔,拒绝所有高热量食物,吃菜时用汤先将油洗干净,牛奶要喝低脂的,酸奶要喝无糖的,面包要吃全麦的。每样食物多少卡路里,我都烂熟于心,只要超过我设定的范围,就会想办法把它们消耗掉。
  过分的压抑必然导致爆发。有一天,想要吃东西的欲望突然特别强烈,我像疯了似的冲进超市,买了一大堆平时想都不敢想的食物,蛋糕、薯片、冰激凌、巧克力……趁宿舍没人的时候,我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看着这些食物我一阵兴奋。我什么都顾不上了,迫不及待地撕开包装大快朵颐,肚子像个无底洞一样,我停不下来了。直到食物顶到了嗓子眼,我才不得不住了口。吃完我又后悔,想到食物都会转化成脂肪,心中烦躁不堪。突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把它们吐出来不就好了吗?我跑到厕所里,用手指拼命抠喉咙,脸涨得通红,涕泪交流,弄得像个鬼一样。刚刚吃下的食物倾泻而出时,我觉得一切都轻松了,既可以享受美食,又可以避免发胖。然而心里一阵空虚,我究竟在干什么呀!
  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我不知道该怎么收场。
  在吃吃吐吐中转眼三年过去了,暴食的频率越来越高,有时一天要吐好几次。在外人面前我吃得很克制,但只要一有时间,我便想办法找个地方暴饮暴食,然后再统统吐掉。有时甚至忍不住逃课去吃东西。在这个怪圈里我迷失了方向,心中的恐惧也不断加深。
  我瘦了十几斤,经常有同学对我说:“小妍啊,真羡慕你,不胖不瘦刚刚好。”我心虚地笑笑,谁会知道,我有着这种怪异的饮食行为?
  我不想再这样自我折磨了,可又害怕胖,不愿回到以前最高峰时的63公斤。我就这样在“节食”与“暴食”中循环着,身体每况愈下。吐出的胃酸使我的牙齿变得很脆弱;经常咀嚼大量食物和呕吐,导致唾液腺肿胀,整个脸型都变了;月经不稳定;乏力。总是觉得自己不正常,情绪很糟糕,怎么都快乐不起来。
  这些行为让我感到无比羞耻,我在浪费食物,在摧毁健康,可是我真的无法停下来。现在的我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混一天算一天,青春已经被我消耗得差不多了。
  
  “‘贪食症’大多是长期刻意节食导致的,所谓‘物极必反’,它与‘厌食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大荣教授说,“她们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煎熬。”
  贪食症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暴食,患者有不可抗拒的进食欲望,可是又极其担心进食过量导致发胖。暴食发作时,患者食量惊人,可以一次性吃下大量食物(正常人食量的3~5倍,甚至更多),且大多是患者平时禁忌的高热量食品。进食速度也是难以置信的,像饿了很久的人一样不顾吃相,风卷残云般将所有的食物一扫而光。
  患者平时饮食非常节制,暴饮暴食后会有很深的罪恶感,极端懊恼,随之就是补偿性行为:自我催吐,疯狂运动,或者服用泻药、利尿剂等。
  她们害怕在美味面前失去控制,常常回避集体聚餐,暴食行为都是在秘密中进行的,隐蔽性极强。在欲望和理智的冲突中一次次败下阵来,患者情绪波动大、烦躁不安。
  避免悲剧重演
  进食紊乱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它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也使整个家庭陷入混乱之中。疾病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因而战胜它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进食紊乱症的首因。女性长期受到“瘦就是美”观念的熏陶,审美标准自然被社会潮流所左右。当这种现象发展到极致,也是灾难爆发的时刻。全社会都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盲目节食造成的悲剧。
  改变媒体推崇瘦身文化的风气,淡化人们对体形的关注,提倡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价值观;普及有关进食紊乱症的常识,使大众了解这种疾病的危害性,增加社会人士对患者的接纳和协助;建立健全治疗进食紊乱症的机构和组织,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的医治和切实的关怀。
  值得欣慰的是,许多国家已经逐渐认识到媒体不当宣传对女性造成的负面影响。法国、意大利、美国和英国的时装工业联合会于2007年1月25日宣布,他们将考虑模特过瘦带来的问题。由此可见,时装界正在对“骨感美”的流行进行着反思。
  美国、香港等地已经成立了进食紊乱协会,协会属于非政府机构,为全社会进食紊乱患者提供专业和优质的特色医疗服务。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2006年成立了“进食紊乱康复之路俱乐部”,名为:心心相连,品出美丽人生。从2007年开始,每季度举办一次联谊会,受到了进食紊乱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进食紊乱症患者虽然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点,比如:幼稚、敏感、自卑、追求完美、偏执、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等。这些性格缺陷同进食紊乱症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她们执著于一件事的时候,很容易走向极端,在追求外形完美上亦是如此。她们固执地想通过控制饮食来掌握自己的生活,却由此陷入了疾病的怪圈中。
  张教授说:“患有进食紊乱的都是好孩子,对自己要求特别高,因为她本身有这个条件,所以想要更好。一旦意识到自己可能出现了进食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咨询专业心理机构,按照心理医生给出的方案进行心理和药物治疗。与此同时,认清自己性格中的缺点,努力去改变,爱惜自己,接受自己,用一种宽容、乐观、积极的态度开始新的生活。”
  
  康复之旅
  “进食紊乱是可以治愈的。”张大荣教授坚定地说,“世界各地都有成功的例子,患者和家属要有这个信心。”
  不论你是厌食症还是贪食症,假设你已经决定开始解决你的问题,改变饮食习惯和恢复体重,先来看看这座膳食宝塔,这是带给一个正常人健康生活的食物宝塔,意味着你恢复健康后需要每日为身体摄入的食物量。
  附:体重指数BMI计算公式: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制订的标准,体重指数在19~23之间为标准体重,低于19属于过瘦,超过23为过胖。
  
  神经性厌食症
  如果你的体重低于标准体重(身高厘米数-105=标准体重公斤数)的85%,你必须为自己制定一个饮食康复计划,将体重恢复正常,并重新培养健康的进食习惯以纠正营养不良造成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恢复正常的饱饿感。
  厌食症的营养康复计划可分为住院计划和门诊计划两部分。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营养状态通常很差,体重指数多在15以下,这时设定的体重增长目标是每周1~2公斤,一般在3天内恢复正常热量摄入,即1600~1800千卡/天(相当于膳食宝塔给出的食物总量),一周到两周后可以继续增加到2100~2500千卡/天;如果不需住院,则应在门诊制定一个可行的康复计划,以每周增加0.5公斤左右的速率来恢复你的体重。
  你可以循序渐进:以周为单位观察自己体重的变化,调整食物结构,向健康靠拢。
  需要强调的是,单纯保证热量摄入是不够的,保证每餐三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均衡,才能使血糖水平处于最佳状态,保证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
  随着体重的增加,你会发现自己对食物的选择放宽了,丢弃食物的行为减少了,关于食物的强迫性思维也随之减少。另外,你的身体和情绪都会逐渐好转。不过在你看到体重计的读数不断增加时可能再次变得焦虑,甚至自暴自弃,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很快好起来。
  
  神经性贪食症
  一般来说,贪食症患者并不存在严重的营养不良,只是因节食――暴食――补偿的往复循环使你处于营养紊乱状态。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为自己制定一个规律的结构化食谱,然后严格地去执行它。
  你必须保证每次正餐都够量,这样才能避免在两餐之间对食物产生渴求,进而引发暴食――补偿。当想吃的时候,允许自己吃一份冰激凌、一块糕点、一条巧克力或几块曲奇,有助于避免产生剥夺感及随后的暴食。如果偶尔再次发生了暴食――补偿,也不要苛责自己,只要把它当成提醒自己重建规律的信号就可以了。
  
  给家人、亲友和爱人的建议
  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像警察一样去监督你所爱的人。另外,请不要与他们辩论与食物和体重相关的问题,当他们在进食中遇到困难时,请给予无条件的支持与关怀。在饮食恢复初期,可以准备一模一样的膳食,与她们一起分享,这样有可能减低他们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每餐之后,请陪伴他们1小时左右,注意疏导她们进食后产生的后悔、焦虑、抑郁、暴食――补偿冲动,这有助于她们度过这段危险期。
  此部分内容由“进食紊乱康复之路联谊会”提供资料
  相关链接:
  张大荣教授个人网站http://www.省略/user1/46/index.html
  健康快乐论坛 http://bbs.省略进食障碍网络心理咨询
  参考书目:
  《吃的诱惑》中国社会出版社文/李诚张大荣
  感谢张大荣教授对此文提供的帮助!
  编辑/麻 雯

相关热词搜索:隐秘 美丽 世界 “美丽”背后的隐秘世界 初探伪娘背后的隐秘世界 美丽背后的秘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