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网络社交】 社交网络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友谊貌似脆弱,却是人这种群居动物不可或缺的生存元素,在缺乏party等结识新朋友的正常社交生活的中国社会,网络无疑提供了一个奇特的社交空间。在人们上班忙碌的同时,打开了一扇小窗,给压力巨大的现代人一个看见他人、获取回应、满足情感需求的秘密出口。
  在此种情感、心理、社交多种需求背景下,1991年,国内第一个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意为电子公告板,论坛的雏形模式)上线;1997年前后,校友录的概念现身网络;时隔两年之后,QQ这只小企鹅开始崭露头角;2005年,博客挟Web2.0的大潮席卷而至……那么,2008年,网络的一大功能――社交还能如何随技术的更新更上一层楼?是否还能有更加新颖的方式与空间出现?原有的社交平台现在的发展状况如何?面临网络“新贵”有何举措?网络的使用者们是否因为虚拟交流而逃避了孤独,减轻了压力、感觉到快乐?
  
  校友录――毕业后的同学会
  
  《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这些带有浓郁校园气息的歌曲,曾经让多少人为毕业的离散而惆怅。从此天各一方再难聚首,使得四年同窗情谊更加弥足珍贵。因此,数年前校友录的兴起,曾经形成了一种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以chinaren,5460等为代表的一批网站,让神州大地遍传校友录之声。
  2007年,已在美国流行数年的facebook网站在中国被群起而仿之,数十家中文界面的SNS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开始市场争夺。此校内网之类的网站正是多年前校友录的一种旋梯式概念的重建与翻新。在这块最新鲜的虚拟空间中,互联网以一种爆炸式的速度频繁变脸,美国一家叫做facebook的网站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诠释了网络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这家网站最大的特点在于,注册时用户需要充分完善自己的真实资料,提供姓名,曾就读的中学、大学等等信息,以方便同学、朋友找到自己。这种实名制的方式,让每个人都为自己创建了一个网络上的真实化身,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透明、方便。
  对“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这句名言的颠覆,对于实名制的信赖,使得facebook和同时期的另一家网站My space成长迅猛。
  国外SNS社区巨大的商业价值让很多中国互联网人对此垂涎。千橡互动副总裁、校内网负责人许朝军在谈到在SNS社区上的发展历程时说,最早千橡曾经尝试过走Myspace的路子,以娱乐化和交友为卖点,不过,通过在猫扑上的试点发现并不理想。于是,他们又转回头重新从facebook的角度起步,把校园社交网络引入进来。
  不过,国内的SNS网站自诞生以来就饱受“抄袭facebook”的非议,对此,许朝军认为,校内网在增值服务、BBS、游戏等功能的设置上,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活动,像校园大使评选、向好友赠送奶茶等等是校内网的一大特色。
  
  MsN、QQ――网络上的另一张嘴
  
  根据2008年1月份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民的即时通信使用率已经达到81.4%,超越搜索引擎与电子邮件,成为仅次于网络音乐的第二大网络应用,共有1.7亿使用者,有39.7%的网民上网后的第一件事是使用即时通信工具。
  根据报告显示,年轻的网民尤其青睐即时通信。在18~24岁的年轻人中,有96.3%的网民都使用即时通信。之后,则年龄越大,即时通信使用率越低。另外,学历对即时通信使用率的影响不明显。
  MSN与QQ这两种即时聊天最普及工具分别有自己的优势和空间。MSN倾向于熟人社交,QQ则给陌生人社交一个机会。来自易观国际的资料称,2007年第三季度腾讯QQ活跃账户数为2.92亿,稳坐市场头把交椅的位置;MSN则以1892万的成绩屈居第二。
  而随着MSN在白领中的迅速普及,随着网络的发展,网友的概念也出现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猴急着要同网友见面,“见光死”早就被打入了历史的冷宫。在长期经验总结的背后,每个人心中都清楚,网友可能并不适合做真实生活中的朋友。原本在很多人眼中鱼龙混杂的QQ,MSN现在看起来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在网民眼中,对方的象征只是那个闪动的头像。
  而这一切,我想应该感谢1996年夏天,以色列的三个年轻人在闲聊中决定,开发一种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即时对话的软件,来实现人与人之间快速直接的交流。他们为其起名为ICQ(ISEEKU我在找你)。网络上第一款IM(InstantMessaging即时信息)工具由此诞生。
  “网友”对于很多人来说,可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如果你扳起手指头细数一下自己在网络上的朋友,会发现他们遍布于所有的地方,QQ,天涯,豆瓣,校内……我们可能每天同他们擦肩而过,网络给予每个人结识路人的充分自由和极大的便利,也让羞涩和胆怯这类词语灰飞烟灭。所以,这也让我们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体始终在观望着虚拟世界所发生的那些事儿,使得对2008年网络交流发展的期待更加洋溢着新的惊喜。
  
  MSN上的日子(讲述/王亚非)
  不管是天天坐在办公室的小白领,还是未出茅庐的大学生,都开始不玩儿QQ改玩儿MSN了,竟连邻居家上初中的小妹妹也来问我MSN的账号是什么,这让本以为处在网流(网络潮流)前端的我感到一丝羞愧。都什么年代了,谁还没有个MSN?
  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陆MSN,不是说MSN对我有多么重要,而是它实在是太贴心了,打开电脑就会弹出登陆窗口。每天同事们在下班前10分钟,就开始在MSN上叫嚣着晚饭去哪里吃什么,还有那个去了异国他乡的死党,没有MSN哪能跟他天天扯淡?
  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MSN,我会感到很不自在,它是我的一种习惯。
  在MSN上的朋友们不用每天问候,看彼此的签名就能知道近况和心情,看彼此的在线状态就知道忙碌的程度。除了签名,还有MSN的SPACE,只要一有空,我就会去看看朋友们的SPACE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言,随之显现的是朋友的近况和感触。
  MSN带给我最多的就是交流和分享,用MSN写下自己的心情,用MSN与朋友分享旅游经历,用MSN共享拍下的照片,用MSN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用MSN与朋友分享好书、好音乐。通过MSN了解朋友的近况,通过朋友在MSN上的留言,感觉我们又在一起,通过读朋友的心情日 志,读懂朋友的心。这也许背离了一开始MSN的商务用途,但是这样的交流和分享才让我开始依赖它。
  2007年,台湾地区的一场大地震导致MSN不能登陆,很多人慌了神,人们才恍然发现地震波及的不光是一根光缆。尽管MSN连一个虚拟的社区都算不上,但是我们的确实实在在地住了进去。
  我们早已习惯了在MSN上生活。
  
  论坛――用户作主的言论集市
  
  提到“3377事件”“宝马MM”,如果你经常出没于各大论坛,这几个词语想来不会陌生。
  不要以为即时聊天、博客发达的今天,论坛就丧失了群众基础。如今最火的论坛猫扑网总经理王秀娟在谈到对用户的定位时表示:“猫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围绕自己的需求主动创作、组合、订阅信息,而不再是被动接受。每个人都是一个消息源,并以自身为中心组成一个可信赖的人际传播网络。”论坛的威力在于其内容大都并非是小众参与性质的,任何一个人都是话题的发起者和参与者,而且更可以是传播者。它要比即时聊天更容易吸引到大众的眼球,任何事件都有可能成为万人关注的话题。因此,没有理由不把论坛列入网络社交的重头戏中。
  在论坛这样的言论大集市中,曾经诞生了无数像“铜须门”“马六事件”那般的热门话题,也捧红过“芙蓉姐姐”“网络小胖”这样的网络名人,更有过“四级考试泄密”这样的轰动事件。一系列看似天书一般的词汇:沙发、潜水员、标题党、人肉搜索等等都是论坛专属曝光率最高的名词,更有不少人将论坛作为一夜出名的炒作工具。
  从理论上来看,BBS可以说是论坛最早期的雏形。现在我们所谈到的论坛,相比BBS界面上已经更为丰富,而且在基本的交流功能上扩充了更多的功能。你可以将发帖积分存入论坛银行吃利息,也可以在论坛的股市中体验一把虚拟的大户感觉,无聊时论坛的游乐场还有flash小游戏可供消遣,过节了还可以封个红包给自己的朋友。而且,目前很多站点都已经将博客与论坛进行整合和互动。网民在论坛中所发表的帖子都会被系统自动添加入个人博客以供日后查阅。
  可以说,论坛的功能早已经不再仅仅是发布信息、交流讨论了。每个网民、坛友都已经获得了更为自由,更为主动的权力。
  
  博客一个人演讲,N个人鼓掌
  
  如果说,Web 2.0在很多人的眼里可能只是一个抽象性质的概念,那么博客应该是最为大家所接受的Web 2.0的表现形态了。为自己的文字寻找发布的平台,将身边的故事随手作出记录,由于博客的存在,这种事情愈发地容易、简便。
  “木子美”发表的网络性爱日记,产生“木子美冲击波”,“博客”一词成了网络搜索引擎热门关键词,在“超女”风靡大江南北的时候,一个名叫“舞美师”的博客以爆料吸引了数十万的点击量,这些个人信息的发布引起了社会巨大的关注。笔者的一个朋友,经常会在博客上发表一些文章。她的文笔不错,立意见解也是非常独到,时间长了,聚拢了一批固定的读者,还有报纸杂志的编辑慕名前来约稿。这令我这位朋友非常奇怪,因为她开设博客的初衷只是出于对自己文字的收集,并没有作过任何宣传。“现在知道有那么多人看我的文章,写起来也开始有压力了。有时我为了及时更新博客,还会刻意地去找找素材。”我的那个朋友说。可以说,天然的草根性质让博客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因为博客,互联网再次表现出了它的平等作风。
  博客一词是英文blog的音译,其脱胎于英文词组web log(网络日志)。钱钟书先生有句名言:“如果你吃了一个蛋感觉不错,又何必再去认识下这只蛋的鸡呢?”不过,如果是在互联网上,那么博客可以非常容易地让文字饕餮客们找到这只鸡的大本营。很多人都认为,为了能够再吃到美味可口的鸡蛋,还是有必要去生产这只蛋的地方转转的。
  
  豆瓣――无为而无不为,网络未来趋向
  
  将Web 2.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社交 网络 2008网络社交 武汉社交伦巴教学套路 2008社交伦巴教学视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