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焦虑的研究述评: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 存在焦虑是焦虑本体论的一种定义,是哲学、文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心理学领域,存在焦虑理论主要包括罗洛?梅的焦虑本体论,布根塔尔的存在焦虑理论及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关系理论等等。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量表测量法,但尚不成熟。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与同一性地位的关系,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等等。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包括概念研究的丰富、研究对象的拓宽及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完善等。
  关键词 存在焦虑;焦虑本体论;心理健康
  分类号 R395;B84-066
  
  1 引言
  
  存在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焦虑本体论的一种定义(车文博,2003)。众所周知,人类对于焦虑的研究由来已久,哲学、心理学等学科都对焦虑下过定义。但究其理论来源,主要是两个:一是19世纪初欧洲存在主义哲学先驱克尔凯郭尔提出的焦虑理论。他从本体论角度认识焦虑,认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克尔凯郭尔,1844/2005);二是弗洛伊德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提出的焦虑理论,包括“第一焦虑理论”和“第二焦虑理论”,即受压抑的力比多是焦虑的原因或自我是焦虑的原因。这两种焦虑理论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者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焦虑研究奠定了基础,导致了霍妮、沙利文等人焦虑观的出现;前者则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焦虑理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这种焦虑理论认为,焦虑是具有“本体论”性质,是人的本体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对于这类焦虑,美国首届“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主席布根塔尔首次以“存在焦虑”予以定义,即“存在焦虑”是由人的生存境况决定的,它产生在人的本体论的被给予性(指人最根本的生活状况和条件)基础之上,是人在面对自身与世界的被给予性及其间关系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的主观状态(杨鑫辉,2000)。对于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我们都十分熟悉,国内外都有十分详尽的研究;但对于存在焦虑,不仅国内学者尚未有研究,就连其发源地的欧美等国的研究也为数不多。本文试图将国外现有的关于存在焦虑的研究成果,主要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介绍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相关理论观点以及测量方法和研究热点,并指出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可能方向。
  
  2 存在焦虑的理论研究
  
  正像许多心理学的概念来自于哲学一样,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也是从哲学本体论角度来解读焦虑。在他的《焦虑的概念》一书中,他对焦虑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克尔凯郭尔,1844/2005)。后来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进一步发展了克尔凯郭尔的焦虑理论,美国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神学家保罗?蒂利希吸收了克氏的理论,并对焦虑的本体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明确地提出了存在焦虑的三种类型。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弗兰克尔、布根塔尔和欧文?雅洛姆等人对焦虑的看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哲学意义上的焦虑本体论和心理学上的存在焦虑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种纯哲学的思辨,而后者是将对焦虑的本体论理解与心理治疗的实践结合起来,对焦虑本体论特点做了更加细致的分析,从而对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性焦虑提供了更深刻的含义(杨韶刚,1999)。
  2.1罗洛?梅的焦虑本体论
  焦虑本体论思想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洛?梅心理学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焦虑本体论受克尔凯郭尔和美国本土存在主义哲学家蒂利希两人的焦虑观影响至深。罗洛?梅曾系统地对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和克尔凯郭尔的焦虑理论进行比较和研究,最后几乎全盘接受了克尔凯郭尔的焦虑理论。克尔凯郭尔(1844/2005)认为,焦虑是人的特殊存在状态。如果没有焦虑,那么他要么是动物,要么是天使。也就是说,只要存在,就会有焦虑,这就规定了焦虑的“本体性”。克尔凯郭尔对焦虑本体论的论述基本上构建了后来存在焦虑的理论框架,对后世的影响是决定性。罗洛?梅继承并心理学化了这种焦虑观。他总结认为,焦虑的本体性体现为四个特点:首先,焦虑是存在受到威胁时的一种反应。这种威胁既可以是直接针对个体生命的,也可以是指向个体的重要信念或价值。其次,焦虑是人的基本价值受到威胁的一种反应。在罗洛?梅看来,人是价值性的动物,人类将这种价值视为其自身存在的基础,如果价值观受到威胁,他毫无疑问会感到焦虑。第三,焦虑是对死亡的恐惧。当然,罗洛?梅也承认一些事实,即某些人宁愿死亡也不愿放弃自己的价值观。他认为,这也许是人类行为最为成熟的形式。第四,焦虑是内部冲突的反应。罗洛?梅认为冲突是发生在“存在”与“非存在”之间。人类在实现其潜在本性时,无论是选择前进还是后退,都会产生焦虑。如果选择前进,虽然有可能自我实现,但是却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倘若选择后退,虽然求得暂时的安全,但是却受到“罪疚感”的煎熬。因此无论是选择“存在”或“非存在”,冲突都会产生,焦虑也会产生(杨韶刚,1999)。
  2.2布根塔尔存在焦虑观
  布根塔尔的存在焦虑观是对罗洛?梅焦虑本体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他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存在焦虑是作为其存在分析理论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他认为人的存在分为四个部分;存在的基石――存在给予性;存在的过程――意识;存在的体验――存在焦虑;存在的理想――本真。焦虑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存在”和“非存在”分化的基点。他将焦虑分为两类:一是存在焦虑,也叫自然焦虑(natural anxiety)(车文博,2003)。它是个体“本真”的生活方式。所谓“本真”,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人本主义描述:若一个人的在世存在与他自己以及外部世界和谐一致,那么他的存在就是“本真”。反之,则为“非本真”。二是神经症焦虑。它是“非本真”的生活方式。但神经症焦虑本质上也是存在焦虑。
  正如上述指出,布根塔尔的存在焦虑理论源自多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焦虑观。布根塔尔就曾指出,他关于焦虑的类型、形式及其对人的存在分析体系的形成,深受萨特、弗罗姆、蒂利希和罗洛?梅等人的思想影响。萨特(1943/1998)认为,人的存在和他的自由是没有区别的。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自由是意识的内在结构。弗洛姆认为,人的存在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二是生与死的矛盾:三是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杨鑫辉,2000)。这些矛盾必然导致焦虑和恐惧。如果说其他人对布根塔尔的影响是存在焦虑的抽象理论方面,那蒂利希对其的影响则更多地体现在具体内容和分类上。蒂利希(1952/1998)根据“非存在”威胁“存在”的三种方式,明确地将“存在焦虑”分为三类:一是对死亡和命运的焦虑,即威胁本体上的自我肯 定;二是对无意义感和空虚的焦虑,即威胁精神上的自我肯定;三是对谴责和罪疚的焦虑,即威胁道德上的自我肯定。在这三类存在焦虑中,对死亡、无意义感和谴责感的焦虑是绝对的,而对命运、空虚及罪疚感的焦虑是相对的。布根塔尔基本赞同蒂利希的观点,但他在蒂利希三维度分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分类法,增加了“对疏离感和孤独感的焦虑”这个维度,提出四维度的存在焦虑理论。布根塔尔存在焦虑第四维度的提出,明显是受到弗洛姆“存在矛盾性”学说的影响,符合经验事实,同时也与其存在分析心理学整体理论相一致,因此笔者认为是合适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戈尔德斯坦机体论对布根塔尔的存在焦虑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戈尔德斯坦曾认为,焦虑是机体存在受到威胁时的主观体验,而机体有实现自我潜能的倾向,因此焦虑会促使有机体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马欣川,2002)。这与布根塔尔的焦虑观相一致。
  对于存在焦虑,布根塔尔曾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存在)焦虑是20世纪特有的存在困境。多少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创造着我们的世界,结果导致焦虑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Bugental,1963)。他声称,人们一般都把焦虑视为病理性的一种情绪体验,但是存在焦虑却不是这样,它只是人类生存过程中一种“合适”的反应,虽然它也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车文博,2003)。至于存在焦虑的原因,布根塔尔认为是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不确定的偶发性之中,总是要追求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同一性,因此不可避免地对于现实和未来产生担忧。
  2.3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存在焦虑的概念始于心理治疗的实践,其研究目的就是要帮助患者摆脱不良的情绪状态,因此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始终是心理学家们的研究重点。虽然存在焦虑是人类存在和人类境况的伴生物,是人存在的标志之一,但它毕竟是不快的感觉,是一种令人紧张和忧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们总是极力排除它。但在面对存在焦虑的过程中,如果采取的方式不正确,就会产生病理性焦虑(或是神经症焦虑),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蒂利希(1952/1998)从纯思辨角度认为,病理性焦虑是存在焦虑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状态。由于个体在面对存在焦虑时没有勇气进行“自我肯定”,无法将焦虑勇敢地承担起来,结果个体就借助神经症避免了绝望。因此,蒂利希认为,神经症是一种通过逃避“存在”来回避“非存在”的途径。但这种逃避并没有使个体排除焦虑,而是使之对“非存在”产生更大敏感性以及出现了随之而来的更大的焦虑感。罗洛?梅和布根塔尔则在心理治疗实践基础上,提出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理论。罗洛?梅认为,神经症患者是通过压抑或禁忌等消极方式来逃避存在焦虑。在这种方式中,人们企图通过尽量忘却自己,缩小自己的意识范围来减少焦虑,消除内心冲突,结果却适得其反。如果个体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来面对存在焦虑,将其作为一种经验,正视现实,勇敢前进,那么个体就能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一种健康的人格。因此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要让患者对存在焦虑进行考察并了解和接受它,在此基础上使之勇敢地面对存在焦虑(杨韶刚,1999)。布根塔尔认为,如果个体不能直面存在焦虑,而是通过“意识扭曲”(distortionsofawareness)来否认严酷的现实,寻求一种虚幻的安全感和肯定性,以回避选择和责任,那么存在焦虑就会转变为神经症焦虑。他发现,神经症焦虑的四种形式是卑微感、责备感、荒谬感和疏远感。由于神经症焦虑决定了个体要采取“非本真”的生活方式,故而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患者走出“非本真”,重新获得“本真”存在的勇气,从而实现他内在价值和潜能(车文博,2003)。
  
  3 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
  
  3.1存在焦虑的测量
  对于存在焦虑的研究,目前只有量表法。现有的量表共有三种:Good等人的Existential Anxiety Scale(EAS)(Good&GOOd,1974),Bylski等人的Existential Anxiety Scale(EAS)(Bylski&Westman,1991),以及Weems等人的Existential Anxiety Questionnaire(EAQ)(Weems,Costa,Dehon,&Berman,2004)。
  3.1.1根据弗兰克尔的意义心理学编制
  最早的存在焦虑量表,是美国Good,L.R.和Good,K.E.两人根据意义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尔的理论编制的。弗兰克尔在治疗工作中发现,许多神经症患者的症状均不是由创伤、外在压力或是虚弱的自我引起的,而是个人没有能力寻找到生活的意义所致。这些人对于生活是一种无聊和冷漠之感,弗兰克尔称之为“存在真空”。生活在“存在真空”中的人,通过物质依赖(酒精、药物或毒品等)或是逃避、补偿的方式,来避免直面其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弗兰克尔认为,在这种存在焦虑中,绝望多于痛苦,疏离多于内疚,空虚多于恐惧(Good&Good,1974)。Good,L.R.和Good,K.E.根据弗兰克尔的理论,编制了32道题目的存在焦虑量表,包括生活的意义感、目标性、孤独感、责任感等内容,需要被试作出“是”或“非”的回答。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K-R20)为0.89,各项目与总分相关度从0.32至0.72,点二列相关平均系数为0.49。由于该量表的理论基础是意义治疗学说,其缺点比较明显,即绝大多数的题目测量的是生活意义感,无法全面展示存在焦虑的内容。因此目前学界利用该量表进行存在焦虑研究的不多。
  3.1.2根据罗洛?梅和欧文?雅洛姆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编制
  Bylski等人编制量表的理论基础是罗洛?梅和欧文?雅洛姆的存在焦虑观。罗洛?梅的理论上述已经介绍,这里主要简单描述欧文?雅洛姆的焦虑观。欧文?雅洛姆是目前美国最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他提出,人类有四大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孤独和生命的意义。因此,人类的存在焦虑也由对这四大终极关怀的思索而产生(欧文?雅洛姆,1975/2005)。Bylski等人综合了上述两位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关于存在和焦虑的理论编制了该量表。该量表共28题,分为四个维度,即死亡焦虑,自由选择的焦虑,孤独的焦虑和生命意义焦虑。量表要求被试在“利特五点量表”上作答,标出自己生活中面临这些焦虑的频率(Bylski&Westman,1991)。
  3.1.3根据保罗?蒂利希的三维度模型编制
  Weems等人的Existemial Anxiety Questionnaire(EAQ),是根据蒂利希提出的存在焦虑三维度理论编制。量表共13题,分为三维度,每个维度又分为两个小维度,即对死亡的焦虑(2题)和对命运的焦虑(3题){对无意义的焦虑(2题)和对空虚的 焦虑(2题);对谴责感的焦虑(2题)和对罪疚感的焦虑(2题)。被试要求在每道题上作出“是”与“否”的回答。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两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72。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结构方程模型)。存在焦虑三维度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2,相对拟合指数(CFI)为0.84,说明三维度结构模型对样本的整体拟合度较好(Weems。Costa,Dehon,&Berman,2004)。该量表是第一个根据有关存在焦虑的理论模型编制的存在焦虑量表,基本上反映了上述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关于焦虑本体论的内涵。因此这个量表的编制对于心理学界进一步深入了解存在焦虑这一心理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该量表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题量太少,在信效度方面不尽如人意。该量表不论是总量表,还是分量表,其项目数都不够多;二是以“是非”题作答,影响了信度。如果能用“五点量表”来测可能会提高信度。利用该量表进行的研究刚刚起步。
  3.2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焦点
  哲学界和文学界对于存在焦虑的研究走在心理学界的前头。早在19世纪,哲学家就提出有关存在焦虑的理论。一些文学大师,如苏联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作品,如《罪与罚》中就生动地描述人类存在主义的困境(陀思妥耶夫斯基,1866/2004)。心理学界虽然也于20世纪中叶开始存在焦虑的理论研究,但是相关实证研究屈指可数,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更是风毛麟角。
  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这在上述的理论之中已经得到阐述。目前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关系。上世纪70年代,Good等人通过对237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存在焦虑与考试焦虑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2,其中女生为0.37,男生为0.26(Good&Good,1974)。Hullett(1994)对447名大学生和研究生的调查发现,存在焦虑高的被试,在生活中感觉到更高水平的抑郁情绪。同时,他们发现存在焦虑也会影响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个体如果认为生活无意义,其追求成功的动机水平也随之下降。本世纪初,Weoms等人分别对18以上大学生和15至18岁的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存在焦虑与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正相关。在各分量表对焦虑、抑郁的多重回归分析中,他们还发现,中学生中“无意义和空虚的焦虑”对焦虑的预测力最大,“谴责感和罪疚感的焦虑”对抑郁的预测力最大。而在成年大学生中,“无意义和空虚的焦虑”对抑郁的预测力量大,“死亡和命运焦虑”对焦虑的预测力最大。研究者认为,这可能表明在成长过程中,个体对于存在焦虑的各成分的偏重度会因为生理或社会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Weems,Costa,Dehon,&Berman,2004;Berman,Weems,&Stickle,2006)。
  至于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原因,至今仍不明朗。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高水平的存在焦虑导致个体对自我、对世界和对未来产生负面认知,这种负面认知又导致焦虑和抑郁等负性的情绪(Berman,Weems,&Stickle,2006)。但这一解释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除了上述研究之外,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存在焦虑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问题。研究发现,同一性扩散与存在焦虑水平呈正相关(Berman,Weems,&Stickle,2006);存在焦虑水平高的大学生生,由同一性问题带来的痛苦水平也高(Weems,Costa,Dehon,&Berman,2004),自我同一性更混乱(Westmlm,1992)。研究者还发现,存在焦虑还影响个体防御方式,如压抑型的个体比敏感型的个体存在焦虑水平要低(Bylskl&Westman,1991)。许多研究还显示,存在焦虑与被试的宗教信仰、性别、年龄、人际关系及药物依赖程度无关(Bylski&Westman,1991;Westman,1992;Weems,Costa,Dehon,&Berman,2004;Berman,Weems,&Stickle,2006)。但这一结论仍需更多的研究支持。
  
  4 存在焦虑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由于目前学界对存在焦虑的研究还太少,包括其与心理健康关系在内的研究未来都大有可为。笔者认为,至少有必要从下面三个角度开展对存在焦虑的进一步研究:
  4.1对具完整内涵的存在焦虑的概念研究有待深入
  对于完整内涵的存在焦虑概念的实证研究目前十分缺乏。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论建构有待进一步丰富。在哲学和文学上,对于存在焦虑的探讨已经很深入了,但心理学上只有罗洛?梅和布根塔尔在理论上所阐述。因此在整体理论建构上颇显单薄,亟待丰富。二是对现有的概念缺少足够的实证性研究。目前直接针对存在焦虑完整概念的实证研究很少。虽然现有的所有研究都显示,存在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但是仍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来支持这一结论。此外,从上述的理论介绍可以看出,虽然各派理论都提出各自的焦虑本体论观点,但就目前学界共识而言,其完整内容应包括死亡、生命意义、孤独、罪疚、自由等。把握完整的内涵则是研究存在焦虑的前提。虽然心理学界已经对于死亡焦虑、无意义焦虑和罪疚感焦虑展开了研究(Templer,1970;Templet et al-2001―2002;Ollendick,Langley,Jones,&Kephart,2001;Weems&Costa,2005;Pyszczczynski,Greenberg,&Solomon,1999;Abdel-Khalek,2001-2002;Lester&Abdel-Khalek,2003;Debars,Drost,&Hansen,1995;Kugler&Jones,1992;Kochanska,Gross。Lin&Nichols,2002),但任何单独一项内容都无法全面体现存在焦虑的涵义。在目前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利用完整存在焦虑内容的量表进行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也才刚刚开始。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布根塔尔的存在焦虑理论包括四个维度的内容,这个理论建构是目前各理论中最完整的一个。然而根据其进行的实证研究仍是个空白,这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4.2存在焦虑的研究对象有待进一步拓宽
  研究对象上的拓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研究变量的拓宽。目前的变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同一性等。研究的变量太少,故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一方面,已经开始研究的变量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如存在焦虑与焦虑和抑郁之间一些关系需要进一步证实和研究,存在焦虑各成分与焦虑、抑郁的关系如何?各年龄段和社会群体中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关系如何?又如,存在焦虑转变为病理性焦虑,其转变条件是什么?被试的人格特征在转变过程中发 挥怎样的作用?存在焦虑、自我同一性地位及病理性焦虑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另一方面,存在焦虑既然作为人类一种普遍存在的基础性的心理现象,是对人类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因此它极具泛化性,会影响个体的其他的心理现象。为此,存在焦虑对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问题也有研究的价值,如存在焦虑与人格特征、与自尊,与自我意识,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等的关系。二是研究对象的拓宽。目前研究的对象都局限于大学生和中学生,这显然无法说明存在焦虑对于人类心理的普遍性。今后的研究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如中年和老年:不同的社会群体,如病人群体或压力群体等,以探究这些人群中存在焦虑的规律。如有研究者认为,危重病人和癌症患者中的存在焦虑水平将会直接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并会影响其治疗效果(Berman,Weems,&Stickle,2006)。这类人最容易产生强烈的死亡感、无意义感和孤独感,故加强对这类群体的存在焦虑研究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又如,青少年正处自我意识成长和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对过去、对未来及对自我的认识程度如何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如他们会经常提出“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将走向何方”等根本性的价值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存在焦虑涉及的内容。三是开展跨文化的研究。罗洛?梅等人认为,存在焦虑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这说明历史文化因素在存在焦虑这一心理现象中的作用。因此,研究存在焦虑在不同社会、不同文明具有哪些特点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如对于死亡和命运,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以及东方文明都有不同的看法;对于生命意义的看法,崇尚个体主义的西方与崇尚集体主义的东方也有不同的理解。这些传统和文明必然会影响生活在不同文明中的个体对存在焦虑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跨文化研究对中国而言尤显迫切。因为存在焦虑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而中国在经历漫长的农业社会之后正迈进工业化社会,国人也必将面临西方人当年类似的存在困境,产生存在主义的心理问题。
  4.3研究的方法有待完善
  目前研究方法上的不足有三:一是从研究手段上讲,仅限于问卷调查法妨碍了研究的深入。因为存在焦虑这一概念的哲学基础是现象学,因此研究手段上不仅要采用量的方法,如问卷法、访谈法等,更应该采取质的研究方法,如个案法。只有量和质研究的结合,才更有利于研究的深入。二是采取的量表需要进一步充实和丰富。目前可用的量表只有三个,而且只有两个量表其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因此开发适合的、达到一定信效度标准的测查量表是下一阶段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三是横向研究无法揭示存在焦虑动态规律。克尔凯郭尔及罗洛?梅等人都认为存在焦虑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克尔凯郭尔,2005杨韶刚,1999)。经验也告诉我们,即使成人之后,个体的每个年龄段对于死亡、对命运和生活意义等命题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而这些是无法用横向研究方法进行,必须采用纵向研究才能实现。有研究者已经发现横向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利用纵向研究探索个体的存在焦虑随着年龄变化的特点,以及存在焦虑各类型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的变化等等(Berman,Weems,&Stickle,2006)。
  总之,我国正逐步摆脱物质匮乏的年代,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政治环境的宽松、市场经济的成熟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导致国人对体现时代特点的精神生活的要求日趋强烈,其中对生命意义、自由、孤独等存在焦虑内容的体验也更为突显。因此,加强对这一时代中国人基本心理现象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深远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述评 焦虑 研究 存在焦虑的研究述评 存在性焦虑 存在主义焦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